眾籌丨中國臺灣凍頂烏龍,六代傳承,大師親制賽級茶,量少珍貴!

眾籌丨中國臺灣凍頂烏龍,六代傳承,大師親制賽級茶,量少珍貴!

蜜香、果香、奶香、焦糖香、焙火香……
初嘗凍頂烏龍,還未細品,只是在杯口嗅上一嗅,就為它的香氣著了迷,一種清新感縈繞鼻尖。
作為中國臺灣茶的典型代表,凍頂烏龍就像中國臺灣給人的印象一樣:
淡淡的文藝小清新,像是海風拂過少女裙角,白襯衫少年的單車騎得飛快。
清新明媚的口感,層次豐富的香氣,還有那種類似於酸梅的輕微發酵的酸度,簡直讓人一喝就愛上。
但要想喝到正宗地道的中國臺灣凍頂烏龍,可不容易。
中國人愛茶如痴,而中國臺灣正宗凍頂烏龍產區本來就不大,每年的產量也不多。
大部分凍頂烏龍在被當地茶客搶先訂購後,能夠再用來銷售的數量非常有限。
為了讓大家能喝到正宗地道的中國臺灣凍頂烏龍,一條生活館聯合品牌“開始喝茶”,找到了凍頂烏龍第六代傳人林當山老師。
為大家帶來了2款產自凍頂烏龍核心茶區——南投縣鹿谷鄉的林家茶園的凍頂烏龍,均由林當山老師匠心出品。

共有2款可選:

林當山(監製)核心產區凍頂烏龍茶75g

林當山(親制賽級)凍頂烏龍茶75g

茶葉採摘自當年凍頂烏龍創始人林三顯的茶園,風味純正地道。

林家茶園的凍頂烏龍,來頭可就大了。

相傳清咸豐五年,鹿谷先賢林鳳池赴福建應試中舉,從武夷山帶回36株烏龍茶的茶苗。

為了感謝族人林三顯對其盤纏的資助,林鳳池便將其中的12株茶苗贈予給他。

林三顯將茶苗種植在凍頂山上,由於凍頂山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成就了聞名遐邇的凍頂烏龍,成為中國臺灣茶的代表性茶種。 

源自1855年的凍頂烏龍“老茶王”

林三顯當年種植的12株凍頂烏龍茶樹,至今還有一株存活,且生命力旺盛,被當地人稱為“老茶王”。

林家百年的製茶歷史,也是凍頂烏龍的發展史。

在百年的傳承中,凍頂烏龍的製茶工藝也不斷改進和進步,到了第六代林當山老師時期,已經享譽中國臺灣。

由他製作的凍頂烏龍,獲得過很多榮譽。

2000年,榮獲中國臺灣茶葉研究發展協會春季比賽茶高山烏龍組特等獎;

2006年,榮獲南投縣鹿谷鄉農會凍頂烏龍茶比賽的特等獎、頭等獎。

獲獎的茶在比賽結束後,即被高價拍賣、搶購一空,十分受歡迎。

此次帶來的2款茶中,便有林當山老師按照比賽級茶的標準親自制作的凍頂烏龍,非常珍貴。

由於比賽級茶需要人工焙火,而且必須是炭焙。製作起來非常耗費人力物力,所以總量也不多,品牌方每年能拿來銷售的凍頂烏龍賽級親製茶僅50~100斤左右。

現在一條生活館眾籌,機會難得,想要品嚐的茶友們千萬別錯過!

“開始喝茶”中國臺灣凍頂烏龍▼
眾籌價 ¥288 起(日常售價 ¥368 起)

眾籌時間截止至2023年6月17日23:59


林當山親制賽級凍頂烏龍

這款比賽級的凍頂烏龍,由林當山老師親自制作。原料、工藝、品相等方面,都比一般凍頂烏龍要嚴苛得多。

而且需要經過人工炭火的烘焙,這對火候和時間的拿捏要求很高。

需要製茶師傅有著多年的經驗,最後焙火後的茶葉要熟而不焦。

幹茶呈墨綠色半球形,顆粒緊實,邊緣隱隱金黃色。

茶葉顏色要比普通的凍頂烏龍更烏亮一點,這是因為比賽級的茶經過中度的人工炭焙,烘焙程度更深。

而且比賽級的茶特地去掉了茶梗,風味更加純正。

注:在凍頂烏龍的比賽中,一般會要求將葉梗去掉,是為了在比賽中公平地判斷茶湯的香氣和味道。

人工焙火後的凍頂烏龍,留香持久,耐泡度高。

還擁有了焦糖香、焙火香、烤麵包等火烤的香氣,非常迷人。

沖泡後,茶湯澄明淺金黃。

茶香悠揚,前調帶著成熟的果香、優雅的花香、還有迷人的奶香,中調有著焦糖、烤麵包一般的焙火香,尾調則變化出樹林之中草木的氣息。

細細品味,一種微妙平衡的酸甜感盈滿口腔,茶葉輕微發酵後的酸和小火烘焙後的甜,既對立又相融,美妙無比。

還有那自然天成的奶香,讓凍頂烏龍喝起來竟有了奶茶般的醇厚感和絲滑感。

外包裝上,茶葉罐採用景德鎮本土傳統泥料、釉料配方。由經驗豐富的景德鎮制瓷師傅手工燒製而成。

罐身整體造型圓潤,釉面色澤清雅素淨、質感溫潤如玉。

林當山監製凍頂烏龍

這款凍頂烏龍,由林當山老師全程監製並指導,烘焙程度屬於淺烘。

幹茶呈半球形,色澤墨綠,聞起來香氣明快。

沖泡後,茶葉慢慢舒展開來,散發出濃郁的花果香。 
香氣層次豐富,含蓄又具存在感,聞之舒爽而酣暢。
入口甜甘,味道醇厚甘潤,喉韻持久。湯感有著果膠般的厚實,但又不失鮮活。
“開始喝茶”中國臺灣凍頂烏龍▼
眾籌價 ¥288 起(日常售價 ¥368 起)

眾籌時間截止至2023年6月17日23:59


凍頂烏龍核心茶園

正宗“凍頂山頭味” 

中國臺灣凍頂烏龍,從採摘到製茶,歷經多道複雜工藝,才得到正宗“凍頂山頭味”。
採摘 
茶青來自中國臺灣凍頂烏龍核心產區——南投縣鹿谷鄉凍頂山。山上多為溼油的紅色土壤,呈酸性至強酸性,含有較多的有機物質。
這裡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繚繞,非常適合凍頂烏龍的生長。
林家的茶園從林三顯第一代開始便在凍頂山上種植烏龍茶樹,採摘時只取茶葉上半部的“一芯二葉”或“一芯三葉”。
這是茶葉的精華部位,也是回甘的奧秘所在,而第二和第三葉則提供了茶葉的甜味和香氣。 
萎凋 
萎凋分為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日光萎凋讓茶鮮葉水分散發,減少茶青的青澀味。
而後要將茶葉移入室內繼續萎凋,也促進了茶葉的發酵,烏龍茶的香氣由此開始。 
萎凋後,製茶師傅要用雙手不斷翻攪茶青,破壞茶葉邊緣細胞,從而產生氧化發酵的作用。 
殺青 
通過高溫,來進行炒青,從而讓茶葉停止發酵,消除茶葉的生味。
在炒茶過程中,師傅要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來不斷地聞味道判斷茶青的轉化度。 
揉捻 
通過揉捻,破壞茶青的細胞,讓茶汁液黏附在茶葉的表面,這樣在沖泡時,滋味更易於滲出。 
揉捻後,讓茶葉進行初幹。初幹後,用手握之茶青柔軟有彈性,而又不黏手。 
熱團揉 
熱團揉是造就凍頂烏龍茶獨特的半球形狀、顏色和香氣的重要步驟。
通過揉捻工藝,將茶做成緊實的半球狀,揉捻力度和時間要控制得恰到好處。
一直揉捻會使得茶葉容易悶黃,因此揉捻的過程十分繁複,揉捻、攤開檢查、綁住、再次揉捻,差不多要持續40~60多次。
焙火 
焙火,讓凍頂烏龍實現從毛茶轉到精製茶的轉換,目的是消除茶葉原有的青澀味道,激發出清雅的香氣。
這個工藝,也是對師傅耐心和體力的考驗。比賽級的凍頂烏龍更是複雜,用木炭人工焙火,耗時耗力。
林當山老師製茶,利用多年的經驗,使用細膩的文火反覆烘焙茶葉。
在焙火過程中,茶葉中所含有的氨基酸及還原糖類進行化學反應,造就了凍頂烏龍的層層香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