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高檢通報看醫美違法新風險

從最高檢通報看醫美違法新風險

2023年4月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6件檢察機關依法懲治醫療美容領域違法犯罪典型案例。5月4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安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近年來,醫療美容行業發展迅速,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分析醫療美容領域的犯罪行為,提醒公眾理性接受醫療美容服務,意義重大。

從業人員
重點防範非法行醫罪和醫療事故罪

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諸如肉毒素注射、軟組織填充、抽脂、除皺、隆鼻、豐乳等,都屬於醫療美容項目。醫療美容機構必須遵循《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在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執業登記、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開展業務。醫療美容機構必須按照《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確定本機構可開展的醫療美容項目,並使用有資質的衛生技術人員開展相關工作。

生活美容,是指運用手法技術、器械設備並藉助化妝、美容護膚等產品,提供人體表面無創傷性、非侵入性的皮膚清潔、皮膚保養、化妝修飾等服務的經營性行為。生活美容機構可以從事形象設計、化妝、理髮美髮、按摩等活動,取得《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即可。生活美容定義中的器械設備必須是不侵入人體、使用傷害風險小的設備。生活美容機構不具備提供醫療美容服務的資質,但現實中常出現生活美容機構違法從事醫療美容活動的“鑽空子”現象。例如,一些不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美容院,為獲取不當利益,故意混淆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的概念,進而擅自違法開展激光脫毛、水光針注射甚至手術等醫療美容活動。

醫療美容領域的主要犯罪罪名包括非法行醫罪,醫療事故罪,生產、銷售假藥、劣藥罪,妨害藥品管理罪,假冒註冊商標罪,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罪,非法經營罪,虛假廣告罪,詐騙罪等。其中,與從業人員關係最密切的是非法行醫罪和醫療事故罪。

按照規定,從事醫療美容活動的醫務人員必須取得《醫師資格證書》《醫師執業證書》,負責實施醫療美容項目的主診醫師還需備案獲得“醫療美容主診醫師資格”。根據《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條“非法行醫罪”的規定,“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非法行醫,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造成就診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依據相關釋義,非法行醫罪的犯罪主體是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且具有主觀故意,其行為違反醫療衛生管理秩序、危害公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根據《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條“醫療事故罪”的規定,“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依據相關釋義,醫療事故罪的犯罪主體是在醫療機構(包括醫療美容機構)工作的醫務人員,侵犯的客體是醫療機構工作秩序以及公民生命健康權利。刑事上的“醫療事故罪”與民事上的“醫療損害責任”、行政上的“醫療事故”不同。民事方面,醫務人員診療存在過錯、導致患者損害、損害與過錯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行政方面,經醫學會鑑定構成醫療事故的,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將依照相關規定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構成醫療事故,並不一定構成醫療事故罪。醫療美容領域的醫療事故罪案件專業性較強,需對醫務人員是否嚴重違反相關規定、醫療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具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等作出判斷,再結合專家意見、鑑定意見、證人證言等,最終作出醫療事故罪的認定。

從業機構
嚴禁披著醫美外衣開展非法行為

除上述非法行醫、醫療事故之外,從業機構還可能存在其他幾類違法犯罪行為。

使用假冒偽劣的醫療美容藥品、器械。有些合法從業機構覺得從正規渠道進貨成本較高,非法從事醫療美容活動的機構無法從正規渠道獲得藥品、器械。受利益驅使,這些機構很有可能購買假藥、劣藥、冒牌器械等。假藥、劣藥、冒牌器械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可能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甚至會引發毀容、危害生命等嚴重後果。

虛假宣傳誇大效果。醫療美容廣告屬於醫療廣告,發佈需經有關部門審批,且不得承諾功效、安全性、有效率等內容。為達到交易目的、吸引公眾,有些從業機構未經審批便發佈醫療廣告,有些廣告存在誇大療效、誤導公眾等虛假宣傳內容。這些行為已經踩到了法律的“紅線”。
    

披著“醫美”外衣行貸款詐騙。有些從業機構利用年輕人追求美的心態,打著“醫美”旗號,實則進行貸款詐騙。醫美騙貸的套路較多。例如,醫療美容機構利用免費服務、消費返現等龐氏騙局的手法,大力招攬客戶、吸收資金,當資金達到一定規模後則選擇捲款“跑路”。再如,不法“網紅”公司和醫療美容機構相勾結,以貸款整形作為入職的必要條件,詐騙受害者的錢財。
    

超範圍執業。有些醫療美容機構的診療活動超出登記的診療科目範圍,嚴重威脅接受服務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例如,不具有麻醉科的機構違法開展需要麻醉的手術,此種行為可能因搶救條件、人員侷限等原因,給接受服務者帶來嚴重健康損害。

公眾
理性選擇醫美服務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絕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應以健康甚至生命作為代價。公眾一定要理性選擇醫療美容服務。
    

第一,注意區分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服務。社會大眾對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的區別還不太清晰。很多人都認為“不破皮”就不是醫療美容,實際並非如此。例如,超聲刀、熱瑪吉等超聲波、射頻項目都“不破皮”,但二者都屬於Ⅲ類醫療器械,都是醫療美容範疇。此外,注射玻尿酸、肉毒素、除皺針以及割雙眼皮、線雕、光子治療、抽脂、隆胸、隆鼻等也屬於醫療美容服務。生活美容則不需要藉助醫療手段,具體包括化妝、按摩、修眉、美甲、足浴等。
    

第二,全面瞭解醫療美容服務風險。在決定接受醫療美容服務前,要與醫療美容機構充分溝通,就醫療美容方案、項目、可能達到的效果、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相關醫療風險以及費用等達成一致。在接受醫療美容服務前,要詳細閱讀知情同意書,在充分了解風險的情況下慎重簽字,保障自身權益。
    

第三,注意核查醫療美容機構資質。具有合法資質的醫療美容機構會在醒目位置懸掛有效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並明確說明登記的診療科目。醫療美容機構應當公示醫療美容項目和收費標準,收款後應當開具正規發票。醫療美容行為一般在手術室或治療室進行。醫療美容機構的資質信息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政府網站上查詢。
    

第四,注意核查醫師資質。在接受醫療美容服務前,要了解清楚醫務人員是否具有相應資質。醫療美容項目的實施人必須是持有《醫師資格證書》《醫師執業證書》的醫療美容主診醫師,而不是一般的醫師,更不是美容師、理髮師等。執業醫師的資質信息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政府網站上查詢。
    

第五,注意核查產品資質。在接受醫療美容服務時,要核查注射藥物、植入假體等主要產品的資質證明,包括產品來源、是否具有合格證、是否帶有防偽標誌等。例如,進口藥品或材料應有中文標識,A型肉毒素應有“毒”字標識等。
    

第六,不輕信廣告宣傳,不貪小便宜。醫療美容機構多為營利性機構,為招攬客戶,往往採用多種手段宣傳甚至誇大美容效果,而對風險避而不談。公眾必須保持理性,不輕信廣告宣傳,不盲目衝動消費。同時,也不要貪小便宜,對打著低價、免費等旗號的宣傳要格外警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