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上一輪價格戰劃上休止符還不到兩年後,如今國內雲計算市場似乎硝煙已再起。5月16日,騰訊雲方面宣佈對多款核心產品降價,並將於6月1日正式生效,其中將針對部分區域的雲服務器實例特惠時長進一步加大折扣力度,價格降幅最高更是將達到40%。就在同一天的晚間,移動雲也宣佈對多款雲產品降價,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60%。
其實在騰訊雲和移動雲此次宣佈降價前,4月26日阿里雲方面在2023阿里雲合作伙伴大會上就公佈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則達到了50%。同時,阿里雲還將開放計算存儲、數據庫、機器學習等核心產品的免費試用。
由此不難發現,無論阿里雲、還是騰訊雲的此次降價或許是“蓄謀已久”,並且兩者價格調整的緩衝期也都不到半個月。
針對此次降價,阿里雲與騰訊雲方面不約而同地將“讓利”作為關鍵詞。騰訊集團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OO、騰訊雲總裁邱躍鵬對此表示,“通過技術創新、供應鏈整合等一系列手段,不斷打造核心產品的極致性價比,也將通過價格調整,進一步向用戶釋放技術紅利。”
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阿里雲智能集團CEO張勇表示則表示,“阿里雲致力於‘讓算力更普惠’,這次大規模降價是希望將技術紅利更多回饋給客戶和夥伴,持續降低用雲成本,擴大雲的市場空間。”
如果從具體的降價措施來看,阿里雲和騰訊雲確實是在讓利。例如在阿里雲此次降價的產品中,彈性計算7代實例和倚天實例降價最高20%,存儲OSS深度冷歸檔相比此前最低檔價格低50%,網絡負載均衡SLB和NAT網關降價15%,數據庫RDS倚天版降價最高40%,視頻雲和CDN降價最高20%,安全Web應用防火牆降價最高30%。而在騰訊雲方面,其部分區域雲服務器價格降幅最高將達40%,雲網絡方面對負載均衡CLB的LCU費降價18%、標準型NAT網關降價15%,數據庫方面刊例價對比同規格包年包月產品降幅則高達25%。
那麼為何阿里和騰訊要選擇如今這個時候,在雲計算市場重新點燃戰火呢?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這或許要歸根於三大運營商的雲計算業務正在快速崛起。
儘管目前阿里雲和騰訊雲分別以39%和16%的市場份額,佔據了國內雲計算市場的冠軍和季軍寶座,但是在整個公有云服務(IaaS/PaaS/SaaS)領域,以天翼云為代表的運營商勢力也同樣不容小覷。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運營商雲和國內最大的混合雲,以及公有云IaaS+PaaS市場三強,在阿里雲去年收入776億元人民幣的情況下,天翼雲也達到了579億元。
處於市場領導者地位的企業主動掀起打價格戰無疑是一種經典操作,要實現的就是憑藉先發優勢帶來的用戶體量“以勢壓人”。值得一提的是,阿里雲和騰訊雲此次降價都是基於官網價格,並非全面降價,例如大客戶折扣就不包含在內。畢竟,過去雲計算服務商為了獲得大客戶,一客一價才是常態,因此這次降價更多的目的,或是為了吸引此前從未使用過雲服務的企業,即阿里雲所提到的“提升雲計算的市場滲透率”。
雖然目前國內IT市場的雲計算滲透率不到15%,還有極為廣闊的藍海等待挖掘,但在經過過去數年的高速發展後,雲服務的滲透率在互聯網行業卻相當之高,由此也使得傳統企業逐步成為上雲的主力。但相比於阿里雲、騰訊雲,運營商的雲服務由於企業背景的原因,自然會更受傳統企業的青睞。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通過價格戰來圈住更多用戶、快速擴大規模,再依託規模效應獲得成本優勢,這顯然是一條極為清晰的路徑。
當然,阿里雲和騰訊雲此次的降價也有技術進步的影響。近年來,ARM架構在服務器市場可謂是高奏凱歌。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在今年年初公佈的服務器CPU市場報告顯示,由於亞馬遜AWS、阿里雲等雲服務廠商自研ARM架構服務器CPU,以及對Ampere Computing的ARM服務器CPU解決方案的採用,基於Arm架構的服務器CPU市場份額穩步提升。因此成本降低了自然也就有了給用戶讓利的空間,這顯然並不難理解。
而促使阿里雲和騰訊雲在近期先後打出價格戰這張牌的關鍵,或許還在於兩者在阿里和騰訊體系內部的境遇發生了變化。眾所周知,不久前阿里方面迎來了創辦24年以來最為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即構建1+6+N架構,而讓每一個業務都出去接受市場的檢驗是這一次組織變革的核心。在這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前,阿里的各個業務無論大小和盈虧,其實都在“共享”整個集團的營收,但實際情況卻是淘寶、天貓等負責“賺錢養家”,併為其餘業務兜底。
“分家”後,也就意味著這六大業務集團要自負盈虧了,因此才有了張勇親自帶隊的雲智能集團主動掀起這一輪價格戰的操作。如果說阿里雲是主動挑起價格戰,那麼騰訊雲就更像是被動應戰。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是騰訊在2018年“930變革”中新成立的事業群,它被騰訊賦予的使命就是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同時也是騰訊佈局產業互聯網的“C位”。
然而在去年年末的內部員工會議上,騰訊公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對CSIG的評價卻是,過去幾年CSIG做了很多衝量的事情,追求前端集成和大數字營收,雖然這樣做名義上的數字很好看,但很多都是虧損的業務,所以實際上是沒用的,還是要看產品來決勝。而更早前去年3月的當季財報電話會上,騰訊總裁劉熾平明確表態,雲業務接下來要從不惜一切代價地增加收入,轉向提高增長質量,從而提升利潤率。隨後,CSIG就在同年4月被曝光啟動了大規模裁員。
所以在這一基調下,整個2022年騰訊雲都在調整方向,並從注重收入的“跑馬圈地”走向注重盈利的“精耕細作”,一方面縮減開支,另一方面甘心被集成、以提升利潤率。但問題在於,既然阿里雲主動啟動了價格戰,騰訊雲又怎能不接招。
而對於想要完成數字化轉型的企業來說,當下這個主要雲計算服務商紛紛開啟價格戰的時間節點,顯然也不容錯過。
在消費級市場的錯誤方向,導致了京瓷手機如今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