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百會治四種病

     百會是督脈的腧穴之一,為臨床所常用。督脈在十四經中居於重要地位,由於它的生理功能是“總督諸陽”併為“陽脈之海”,這就決定著該經脈所屬的腧穴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和較高的臨床價值。百會穴的命名,意指百脈聚會而得。前人對此非常重視,稱百會(天、人、地“三才穴”之一)。它是我國醫學史上較早用於臨床的一個腧穴。以針刺之,可調節相應的臟腑功能,調和心神,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下面略談筆者多年來對百會穴臨床應用的幾點體會:

脫肛

     脫肛又稱直腸脫垂,是臨床常見病症之一。以兒童、多產婦、老年體虛之人多見。歷代文獻雖有百會穴治療此症的記載,但均為灸法,近代也多用灸法,而較少用針刺治療。筆者針刺不同年齡段二十餘人,均收到良好的效果,針刺百會穴,能提升陽氣,引陽氣上行,升舉下降之脫肛。

操作方法:

     取百會穴,針與皮膚成15°角,向後刺入1.5寸,深達帽狀腱膜,至患者頭部均有沉漲感。留針20分鐘,留針期間,運針1次。用食指側緣和拇指自上而下沿針柄施螺旋弧度刮動。每月1次,2~3次可痊癒。

不寐

     夜不入寐的病因甚廣,但與心、腎、腦關係密切。其心腎不交,心氣虛,心膽氣虛,腎氣虛致不寐,前人雖早有論述,但不多見百會穴對不寐的治療記載。一般對大腦的功能論述,都將其歸於“奇恆之腑”,並述“髓通於腦”,“腦為髓之海”。針刺治病在於得氣調神,神志病症無不與腦的功能失調有關,針刺百會穴,可達調氣寧心、安神鎮靜之功。

操作方法:

      取百會穴,與皮膚成15°角,向後進針2寸,深達帽狀腱膜,有針感後,行大幅度捻轉,至全頭部均出現沉漲感。留針12小時,患者當夜入睡安然。每日1次,10次1療程。

頭頂痛

     督脈是手足少陽、足太陽、足厥陰之會,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向上連目系,出前額,與督脈會於頭頂部,而肝木性喜條達,鬱則氣結化火,上擾清空,或情志激動,肝膽之風循經上擾,均可導致頭痛。針刺百會穴,有疏肝解鬱、平息亢逆之功效。

操作方法:

     取百會穴,與皮膚成15°角,向後進針2寸,深達帽狀腱膜,至患者頭部均有沉漲感。留針20分鐘,留針期間,運針1次。用食指側緣和拇指自上而下沿針柄施螺旋弧度刮動。若兩顳部痛重,可加膽經風池穴。每日1次,10次1療程。

眩暈症

     督脈總督一身之陽,凡素體陽氣不足,因過勞或情志不暢,或寒溼侵襲,聚溼成痰,痰阻化火,清空不寧,可導致眩暈一症。蓋百會穴為諸陽之會,針之可壯氣運血、鼓舞陽氣、溫化痰濁。

操作方法:

     取百會穴,或“百會”透“四神聰”,有針感後,施大幅度捻轉,至全頭部出現沉漲感,留針12~24小時。若噁心嘔吐明顯,配內關穴、豐隆穴,以和中化痰。每日1次,10次1療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