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巡展 | 青銅“虎鎣”現身蘇州灣博物館,與觀眾見面!

國博巡展 | 青銅“虎鎣”現身蘇州灣博物館,與觀眾見面!

離去時故土滿目瘡痍

歸來時再見錦繡河山

見證了西周的風雨變遷

承載了華夏的人文歷史

在外漂泊百餘年的圓明園青銅文物“虎鎣”

這一次,在太湖畔再現光輝

“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國博又一巡展和大家見面。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原為清宮舊藏,1860年被劫掠海外。2018年3月,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傳出,國家文物局立即開展多方面工作,推動虎鎣追索返還工作。在文化和旅遊部及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2018年11月23日,圓明園流失文物青銅“虎鎣”重回祖國懷抱,同年12月11日,虎鎣正式入藏國家博物館,這件牽動著全國人民目光,寄託著中國人民深厚歷史文化情感的珍貴文物,終於結束顛沛之旅,得到最好的歸宿。


流失海外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流散迴歸的命運與我們國家民族的興衰密切相關。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正是中華民族遭受百餘年深重苦難的寫照和縮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高,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升,讓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走上回歸之路,成為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普遍願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迴歸祖國,青銅“虎鎣”的迴歸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範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歷來高度重視充分挖掘闡釋文物的豐富內涵,以當代眼光觀照歷史文物,切實發揮博物館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作用。“虎鎣:新時代·新命運”巡展選取39件(組)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向廣大觀眾全面呈現虎鎣背後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信息,系統講述國寶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漂泊故事,深刻反映中華民族從貧弱走向復興的偉大變革,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匯聚力量。希望能夠以此次展覽為契機,讓廣大觀眾深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展廳現場】


國博文創隨展展出

【重點展品】

“自作□鎣”(世稱“虎鎣”)
西周晚期
通高25.3釐米,長34.5釐米,口徑12.5釐米

侈口,短束頸,寬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以臥虎為造型,另一側有龍首鋬。蓋頂踞一猛虎,蓋與鋬上各有一小環鈕。肩部飾捲曲夔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雲紋,腹下部飾瓦紋,足根飾饕餮紋。蓋內鑄銘4字:“自乍(作)□ (鎣)”,第三字釋讀存疑。鎣是盉的一種別稱,這一時期與盤組成一套水器。

捲曲夔紋盉

西周晚期

高14.8釐米,口徑9.6釐米

1964年徵集


侈口,短束頸,寬折肩,收腹,圜底,下有三短粗的袋狀足,肩部一側置管狀長流,流口作龍首曲喙形,另一側肩腹置龍首鋬。肩部飾捲曲夔紋,流管飾三角雲紋。西周晚期,寬折肩是這類體形寬矮的罐腹盉的最重要的形制特徵,並以此袋足式的最為常見,與“虎鎣”柱足形制有著明顯的不同。

虢金氏孫匜

春秋早期
高17.8釐米,長35釐米
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


長流槽,較寬,圜底,龍形鋬,四個獸形扁足。口下飾一週竊曲紋,腹部飾瓦紋,鋬飾重環紋。內底鑄銘14字:“虢金氐(氏)孫乍(作)寶也(匜),子子孫孫永寶用。”此匜與虢金氏孫盤同出於一墓,放置於墓主棺槨間東南角位置,是一套沃盥水器。西周中期末葉,銅匜出現在禮器組合中,功能與銅盉相同,多與盤組合成水器使用,東周時期比較盛行。


虢金氏孫盤

春秋早期

高13釐米,口徑36.2釐米,足徑26.8釐米

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

窄折沿,附耳,圈足外侈,連鑄三個獸面扁足。腹飾竊曲紋,圈足飾垂鱗紋。內底鑄銘14字:“虢金氐(氏)孫乍(作)寶盤,子子孫孫永寶用。”作器者為虢國金氏的後裔,東周金文中的申五氏孫、齊鮑氏孫與此稱謂形式相同。此盤與虢金氏孫盤銘文相同、紋飾基本一致,同出於一墓,放置於墓主棺槨間東南角位置,是一套沃盥水器。


金勳摹繪圓明園建築圖樣

1935年
縱89.5釐米,橫66釐米


金勳(1883—1976),北京圖書館已故製圖專家。其父金書田曾參加同治、光緒年間修繕圓明園、頤和園等宮廷園林的工程,負責設計和丈量。金勳生前對圓明園被焚燬萬分痛心,時刻翹盼國家振興,他退休後,根據先人遺留的資料,伏案繪製放大詳圖。經過多年研究,他所繪製的全圖和建築樣圖,比較準確地描繪了圓明園三園的宏偉佈局、各景區位置和樣貌,是研究圓明園的重要圖像資料。


《御製圓明園四十景詩》

清乾隆十年(1745)武英殿刊本
清高宗乾隆撰詩,孫祜、沈源繪圖
縱26.8釐米,橫17釐米


此書共分為兩卷,前有雍正“圓明園記”,乾隆“圓明園後記”,後有鄂爾泰、張廷玉等跋,刊詩40首,插圖40幅。所繪圓明園之景有“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州清晏”、“長春仙館”等40處,每景配乾隆御製詩一首、圖一幅。孫祜、沈源為乾隆年間內廷畫家,因為學習西洋透視畫法,所以其所畫建築都符合遠近透視之法,其繪畫與雕刻都一絲不苟。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虎鎣:新時代·新命運

展覽時間:2023年5月18日—8月17日

展覽地點:蘇州灣博物館特展2號展廳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

     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蘇州灣博物館


“虎鎣:新時代·新命運”

巡展工作團隊


策 展 人 :陳克雙

策展助理:武雨佳

展覽設計:何 欣

藏品保障:劉鍇雲

文物保護:李 沫

新聞宣傳:康 巖

數據支持:彭 梓

社會教育:楊 芝、郝爽君

安全保衛:宋 昊

設備管理:丁榮良

巡展統籌:常 莉

巡展推介與協調:於夢瑄

巡展合作

(識別上方二維碼查看)

編輯 | 吳 比

審校 | 王思蘊

於夢瑄

陳 拓

終審 | 陳克雙

常 莉

劉 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