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已在位三十五年,“六王畢、四海一”也已有數年。始皇帝自覺物力與人力資源的充裕程度前所未有,遂決定在渭水之南的上林苑建造新殿阿房宮,對外聲稱的理由是咸陽城人口太多,而舊宮殿規模又太小。“於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1]
咸陽城的人口,確實在秦始皇時出現了大幅增長,但這種增長不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而與秦帝國“徙天下豪富於咸陽”[2]的統治術有直接關係。僅公元前221年,秦帝國便將12萬戶有資產、有聲望、有組織能力者,自地方上連根拔起遷至咸陽城,變相控制了起來——即便按每戶5口人計,12萬戶也相當於60萬人。
有學者據此推測,認為咸陽原本的人口應該在50萬左右,再少便不足以控制這新強制遷入的60萬人口[3]。這推測雖簡單粗暴,但大體成立。約百萬上下的人口量級,對當時的咸陽城而言是個很大的負擔。如果算上在驪山服勞役的70餘萬男丁,負擔就更大了——要知道,直到清末,北京內外城的人口總數也不過是78.5萬人(宣統二年戶口統計數據)[4]。這78.5萬人在北京城吃喝拉撒,造就的是一個屎尿橫流的世界。用戲曲名家齊如山的話說,那時的北京城“除小商棚攤之外,其餘都是大小便的地方,滿街都是屎尿”[5];用名妓賽金花的話說,“北京的街道,那時太醃臢了,滿街屎尿無人管”[6]。晚清時期的北京城容納近八十萬人口尚且鬧到滿街屎尿的地步,兩千年前的咸陽城因“徙天下豪富”而人口暴增至百萬規模,其城市生存環境必會急驟惡化。這應是秦始皇想要另造宮殿換個居住地的重要緣故。
秦始皇咸陽軸線示意。來源/西安市文物局微信公眾號
至於舊宮殿規模,咸陽的秦國舊宮殿群不能算小。自秦孝公修築冀闕算起,至秦始皇時代為止,秦國以咸陽為都城已有一百餘年,期間不斷增築,形成了龐大的宮殿建築群落。《三輔黃圖》記載,秦始皇好大喜功,尤喜將征伐六國的戰績具象化展示給世人,於是“每破諸侯,徹其宮室,作之咸陽北坂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之”[7]——每次擊破消滅某個國家,就要在咸陽宮東北方向的斜坡上仿造一座該國的宮殿。久而久之,這種類似戰績陳列館性質的宮殿越來越多,南以渭水為界,自咸陽宮雍門往東至涇、渭二水,這片區域裡宮殿林立,內中安置著自他國擄掠來的美女與鐘鼓等戰利品。始皇帝既然有餘力在咸陽北坂上大規模仿造六國宮殿來展示赫赫武功,他自己居住的咸陽宮殿群當然不會寒酸侷促。而且就常理而言,仿造的六國宮殿群也不會被允許大於咸陽的秦國宮殿群。
其實,在修築阿房宮之前,秦始皇已擴建過咸陽的宮殿群。早在秦昭王時代,咸陽的宮殿群便已橫跨渭水,渭水之南有輿宮,渭水之北有咸陽宮,二者以橫橋相連。《三輔黃圖》記載,“始皇窮極奢侈,築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8]到了秦始皇時代,又北靠咸陽原對宮殿群做了大規模擴建。擴建後,咸陽宮正門與渭水以北宮殿區的東南西北四條大道相連,對應象徵天帝居住的紫微宮;渭水橫穿整個咸陽宮殿群,對應象徵銀河;寬達六丈、長達二百八十步,由八百五十根柱子、二百二十一根橫樑構成的橫橋跨越渭水,象徵著牽牛星。
將人間宮殿與蒼穹星象對應,源於秦帝國對鄒衍陰陽五行學說的“選擇性吸收”。
《史記》記載,鄒衍認同儒家提倡的“仁義節儉”,但早於鄒衍的孔孟向君王推銷仁政與王道全都失敗了,鄒衍只好改變方式另造陰陽五行之說,將人間之事與天象變化連結到一起,試圖以天意來約束君王,使之有所畏懼,以減輕王權肆意妄為禍害黎庶的程度[9]。秦始皇絕不受天意約束,但他很願意拿天意來粉飾權力。於是,咸陽城的人間宮殿在秦始皇時代做了擴建與重新佈局,以求與穹頂的星象形成對應象徵的關係。
這種對應象徵裡,最引人矚目者,當屬公元前220年修造的信宮。信宮建成後不久即更名“極廟”,以對應象徵天極星座。天極星即北極星,因呈群星拱衛之狀,被視為蒼穹之上最尊貴的“中宮大帝”。秦始皇改信宮為天極宮,意在以星辰比擬君王,宣示自己乃是人間的中宮大帝。太極廟還通過“甘泉前殿”直通驪山陵墓,沿途以漫長的甬道相連。甬道僅供皇帝乘金根車通行,兩側建有高牆,嚴禁百姓窺探。顯見在秦始皇的慾望中,他活著要做中宮大帝,死了也要做中宮大帝。[10]
與信宮一樣,阿房宮也存有滿足秦始皇天人合一野心的功用。
建議橫屏觀看
《阿房宮圖》屏,清,袁江繪,絹本,設色,縱194.5釐米,橫60.5釐米。本幅無款,鈐“袁江之印”“文濤”印2方。有宋伯魯錄《阿房宮賦》全文並識。來源/故宮博物院
《史記》記載,秦始皇當日欲在豐鎬之間修造新的朝宮,“前殿阿房”只是這新朝宮計劃中最先啟動的部分,它東西長五百步,約合693米;南北寬五十丈,約合116.5米;總面積達80734.5平方米,“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11],其廣可容納萬人之眾;其高可樹立五丈之旗。秦始皇的終極規劃,是要以宏偉的阿房宮為中心,將咸陽宮殿群及其周圍三百餘里的“離宮別館”用輦道全部連接起來,構成一座規模極度恢弘的新帝都。新帝都建築群的連結,必須達成一種“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的效果——天極、閣道、營室都是星名,意思是這龐大的人間建築群要與天穹之上的星宿佈局完美對應,要如同天極星經閣道星到達營室星那般去構築宮殿與輦道。
待到整個建築群完工後,阿房宮這個臨時宮殿名將被拋棄,始皇帝會賦予它新的名稱。然後,始皇帝會端坐在新宮殿中,接受群臣與四夷使節的歌頌與朝拜。新宮殿“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12],意味著再無人可以身懷利刃進入其中威脅到始皇帝的性命;殿前立有銷融天下兵器鑄成的巨型銅人,意味著再無任何勢力可以威脅秦帝國的永恆存續。
秦始皇沒能見到新帝都。
公元前210年,也就是“前殿阿房”建設啟動兩年之後,始皇帝死在了出巡途中,其屍體被繼承者秦二世胡亥裝在鹹魚堆中運回了咸陽。隨後,原本負責修築阿房宮的民夫被集體徵召前去“復土酈山”,參與安葬秦始皇。葬事完畢後,深信“貴有天下者”等於擁有權力與資格“肆意極欲”[13]的秦二世再次啟動新帝都建設,理由是阿房宮工程乃先帝擬定的計劃,若不將之建成就是不孝,就是在彰顯先帝的決策有問題。
秦二世也沒能見到新帝都。在他的昏聵統治下,秦帝國很快便陷入了烽煙四起的亂局。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與將軍馮劫曾上奏勸諫秦二世停建阿房宮,以減輕天下人的負擔,弱化天下人的絕望情緒。秦二世的回應卻是先帝有兼併天下之功,“作宮室以章得意”是理所應當之事。於是乎天下土崩瓦解,秦二世不得不在公元前208年冬徵發驪山之徒前去迎擊義軍,阿房宮的修築也就停滯了下來。公元前207年,秦帝國滅亡而“阿房宮未成”[14],始皇帝的天人合一之夢成了一場笑話。
趙伯駒(款) 阿房宮圖 立軸。來源/雅昌藝術網
後世有種誤解,以為阿房宮曾經建成,後被項羽付之一炬。這種誤解來源於唐人杜牧名作《阿房宮賦》。在杜牧的筆下,阿房宮“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內中堆滿了剽掠自齊楚韓魏燕趙六國的奇珍異寶,是秦帝國窮奢極欲毫不顧惜民力的象徵,最後落了個“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悲慘結局,實屬罪有應得。
《阿房宮賦》流傳雖廣,終究只是文學作品,當不得真。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得很明白,阿房宮沒有建成,項羽當日焚燒的是舊的咸陽宮殿群——始皇帝為了宣揚自己的戰功,在咸陽北坂上大規模仿造六國宮殿,用於安置和展示搶來的戰利品。身為原楚國貴族的項羽率軍進入咸陽見到這些宮殿時,國仇家恨自會湧上心頭,於是就有了整個咸陽宮殿群被付之一炬的歷史悲劇。
考古結論也支持《史記》的記載。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說:“考古以實證為本。在(阿房宮的)土臺子上我沒有發現火燒的痕跡。沒有紅燒土,怎麼能說項羽火燒了阿房宮?考古實證表明,項羽火燒的是咸陽宮,而不是阿房宮……我們在咸陽發掘宮殿,在一、二、三號宮殿建築遺址發現全部被火燒了,牆被燒成黑色的,柱子的灰都是黑的,土坯燒成跟磚似的,瓦片都燒紅了,那是被項羽的大火燒的。”[15]
阿房宮前殿示意圖。來源/阿房宮考古工作隊《阿房宮前殿遺址的考古勘探與發掘》
不過,阿房宮雖未建成,卻留有巨大的夯土臺基。這座巨型夯土臺基在秦帝國滅亡時,已是東、西、北三面有牆、南面無牆的狀態。這些城牆非常厚實,城牆頂部存在建築。在夯土臺基上築造圍牆,應是阿房宮的既定建設計劃——為安全起見,始皇帝不會允許阿房宮不設圍牆呈開放狀態。南面無牆,應是為了便於現場施工與管理,木石等建築材料可自南面無圍牆處進出,且軍隊只需守衛南面無圍牆處即可防止工人逃跑。因為有厚實的城牆,所以阿房宮所在的巨型夯土臺基,在歷史上又被稱作“阿城”。南北朝時,慕容衝曾佔據此城;隋末之時,李世民也曾屯兵於此。
阿房宮前殿及圍牆等示意圖。來源/王學理《扒開“阿房宮”遺址上的霧障》
唐宋之後,城牆全部坍塌,阿城終於成為歷史,成為普通百姓生活居住的場所。據1998年發表的《秦阿房宮遺址考古調查報告》,經過兩千餘年的自然侵蝕與人為損毀,阿城,也就是阿房宮前殿及前殿廣場,“現在仍保留著東西1200米,南北410米,面積約492000平方米,高出地面7-9米的巨型夯土臺基。”考古鑽探所得結論認為,阿城的實際範圍是“東西長1320米,寬420米,面積約為554400平方米,是目前所知的我國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築臺基。”[16]
秦阿房官遺址分佈圖。來源/楊東宇、段清波《阿房宮概念與阿房宮考古》,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2期
可供對比的數據是,故宮佔地面積約為100萬餘平方米。僅阿房宮前殿及廣場便相當於半個故宮的面積,可想而知,秦始皇當日規劃的新帝都建築群的總規模有多宏大。明成祖朱棣營建紫禁城時,“民以百萬之眾,終歲在官供役”[17],最終鬧到天下百姓怨聲載道的地步。秦始皇掌握的人力與物力遠不如明成祖,卻放任慾望與野心,要在人間修築超越紫禁城的天宮。秦帝國的二世而亡,與這種不自量力有直接關係。
參考資料:
[1][2]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3]費省:《論秦代咸陽地區的人口分佈》,收入《中國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五、六屆年會論文集》,1987年,會議論文。
[4]陳橋驛主編:《中國都城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頁。
[5]《齊如山文集》第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2-34頁。
[6]劉半農、商鴻逵訪問整理,賽金花口述:《賽金花本事》,嶽麓書社1985年版,第37-38頁。
[7]何清谷校注:《三輔黃圖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頁。
[8]何清谷校注:《三輔黃圖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頁。
[9]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10]何清谷校注:《三輔黃圖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頁。
[11]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12]何清谷校注:《三輔黃圖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頁。
[13][14]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15]《李毓芳:考古還阿房宮本來面目》,天津日報2013年4月7日。
[16]西安市文物局文物處、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秦阿房宮遺址考古調查報告》,《文博》1998年第1期。
[17]《明史·鄒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