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收藏 | 治療脾胃病的“常用效方”

建議收藏 | 治療脾胃病的“常用效方”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免費下載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曾仕強《易經的智慧》視頻 【免費獲取】

導讀:今天學習魏長春先生治療脾胃病的12個“常用效方”。

01
瓜蔞薤白半夏合二陳湯

瓜蔞薤白半夏合二陳湯,藥用瓜蔞(習慣用瓜蔞皮仁)、薤白、制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具通陽宣氣、和中降逆功效。

如挾有風寒則加蘇葉、防風;挾暑則加香薷、藿香;挾溼則加青木香、佩蘭、厚朴;挾有燥火則加焦山梔、淡竹茹;

兼溼困氣滯則合平胃散;若兼有胃熱則加蒲公英、胡黃連;若兼有胃寒則加桂枝、吳茱萸;若挾食滯則合保和丸。

02
五花芍草湯

據葉天士輕劑調撥氣機經驗,選用玫瑰花、佛手花、綠梅花、白扁豆花、厚朴花、白芍、炙甘草組成。以五花清輕宣化,調和臟腑,升清化濁。

其中玫瑰花解鬱疏肝,佛手花芳香行氣,綠梅花平肝和胃,白扁豆花益氣健脾,厚朴花苦溫燥溼,合芍藥、甘草柔肝和中,緩急止痛。

全方具疏肝理氣,芳香醒胃功能。適用於陰虛氣弱,運化失司之證。

03
丹參良附小金瓜散

由丹參飲、良附丸及小金瓜散加味而成。

藥用丹參、檀香、砂仁、高良薑、香附、小青皮、瓜蔞皮仁、雞內金、烏藥、制半夏。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消滯的功用。適用於氣滯脘痛。

若腹脹者,加厚朴、地枯蘿;便秘者,加火麻仁(陽虛寒體加半硫丸),脘痛陣發或痙攣者,加九香蟲、八月扎;脘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泛酸多者,可酌加海螵蛸、浙貝母;

氣滯血瘀而有少量出血者,可加蒲黃、五靈脂、側柏炭、山茶花、玫瑰花以消瘀止血止痛。

04
烏梅安胃丸合良附丸蜜劑

取烏梅安胃丸30克,良附丸15克,搗碎;加入白蜜60克,用滾開水泡後熱服。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適用於氣滯脘脅劇痛不止者。

05
蒲乳清胃湯

藥用蒲公英、羊乳參、無花果、玄參、白芍、炙甘草、生地、陳皮、竹茹、黃芩組成。具有清胃潤燥,和中止痛的功效。

兼燥熱便秘者,加大黃或更衣丸;若肝鬱化熱,口苦煩躁者,加丹皮、決明子、鉤藤或胡黃連、龍膽草;若胃熱而兼有嘔血者,或黑便乾燥,可先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清熱降下、涼血止血。

06
加減烏梅安胃湯

本方從《傷寒論》方化裁而來。由烏梅、桂枝、川椒、乾薑、黃連、木瓜、生白芍、陳皮、炙甘草、吳茱萸、生麥芽組成。

為酸苦甘辛,剛柔寒溫並用的平治之劑,具有理肝醒胃,和中降逆的功效。適用於萎縮性胃酸缺乏者。

07
吳萸理中湯

吳萸理中湯為《傷寒論》理中湯、吳茱萸湯合方。

藥用吳茱萸、黨參、白朮、炙甘草、紅棗、生薑(或乾薑)。具有溫補中氣,升提陷陽的功效,適用於中氣下陷而偏於中寒的患者。

08
升葛補中合清震湯

升葛補中合清震湯,由升麻、葛根、白芍、炙甘草、黨參、蒼朮、茯苓、柴胡、黃芪、荷葉組成,具有補氣舉陷,和中化溼的功效。適用於中氣下陷而以中虛為主者。

09
建理湯

本方為黃芪建中、當歸建中、附子理中之合方再加甘松、天仙藤而成。具有溫中止痛,補氣益血的功效。適用於虛寒性之脘腹痛。

若出血斷續不止可用琥珀粉、參三七粉、飴糖、白蜜,開水沖服,扶元止血,消瘀止痛。

若出血量多,肢冷,汗出,舌淡,脈遲者,可用參附湯(別直參、參三七粉、淡附子)或茯苓四逆湯(茯苓、人參、淡附子、炮姜炭、炙甘草)加黑錫丹,以回陽救逆、固脫止血。

10
加減沙參麥冬湯

方由增液湯、沙參麥冬湯、芍藥甘草湯、橘皮竹茹湯化裁而成。

藥用玄參、麥冬、生地、北沙參、無花果、白扁豆、炙甘草、白芍、陳皮、竹茹。具有養陰潤燥,和中降逆的功效。適用於久病有虛熱者。

11
大半夏合大黃甘草湯

本方由《金匱》麥門冬湯、大半夏湯、大黃甘草湯變通化裁而成。

藥用麥冬、半夏、北沙參、生薑、炙甘草、白茅根、紅棗、白蜜、生大黃、參三七粉組成。具有降逆止嘔,通下逐瘀之功效。

12
加味旋覆代赭石湯

由旋覆花、代赭石、半夏、黨參、炙甘草、生薑、紅棗、蒲黃、五靈脂、蜣螂蟲、杜紅花組成。

具有和中降逆,祛瘀消癥的功效。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魏長春臨床經驗選輯》,浙江中醫院整理編輯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4.10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視頻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中醫寶典App】免費下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七方”、“十劑”、“八陣”,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