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腹痛可以說是人人都經歷過的不適,在氣候寒冷的季節,寒邪往往是誘發的胃腸不適的主因,而理中湯能夠溫中助陽,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洩瀉等效果極好。今天,讓我們學習一下黃穗平教授運用理中湯的獨特經驗。
理中湯出自《傷寒論》,方由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4味藥組成,功能溫中助陽,主要用於治療中焦虛寒的病證。黃穗平教授臨床經驗豐富,善用理中湯加味治療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腸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疾病。
理中湯(丸)最早見於漢代方書之祖《傷寒雜病論》:“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次。”理中湯具有溫中散寒,健脾補氣,溫運中焦的功能。方中以乾薑為君藥,溫脾陽,祛寒邪;臣以人參,補氣健脾;佐以白朮健脾燥溼;以炙甘草為使,益氣健脾,緩急止痛。全方選藥精簡,療效卓越。
黃教授強調,理中湯的病機重心是脾氣虛偏陽虛有寒,脾氣虛則見飲食減少,食後脘脹,大便溏洩或不實,神疲易倦,面色少華。脾氣偏陽虛者出現寒象,可見形寒怕冷,脘脹不適,便溏,納谷不香,舌淡、苔白,脈沉細,理中湯證便是。若脾氣虛而無寒熱之象者,四君子湯證便是。
理中湯主治中焦虛寒所致的諸症,如:中陽不足,陽虛失溫,寒從中生,寒性凝滯,導致畏寒肢冷、脘腹綿綿作痛;脾胃虛寒,納運升降失常,導致脘痞食少、嘔吐、洩瀉;中陽衰弱,固攝無力之脾不統血,陽虛失血證,或吐、衄,或便血、崩漏,伴見面色白、氣短神疲、脈細或虛大無力;上焦陽氣不足,陰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氣痺阻所致胸痺;病後脾氣虛寒,不能攝津,津上溢於口所致多涎唾;小兒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或過服寒涼之品,或大病後調理不善,損害脾胃陽氣所致慢驚風。若形氣羸瘦、手足不溫、嘔吐洩瀉、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脈細遲或沉細緩弱,純屬中焦虛寒者,亦可用本方治療。
方有執《傷寒論條辨》記載:“理,治也,料理之謂。中,裡也,裡陰之謂。參術之甘,溫裡也,甘草甘平,和中也,乾薑辛熱,散寒也。”理中之方,以溫中為主,溫中散寒、補脾益氣,故名“理中”。《門純德中醫臨證要錄》在理中丸的方義體會中論及“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贍。凡由中焦虛寒所致之各種雜證,均可治之。”
理中湯的運用應始終圍繞理中的旨意,中即為太陰脾土,太陰為三陰之首,是為陰氣外出的門戶,故其主開,其性喜燥惡溼且太陰之上溼氣主之,因此,治療太陰病應以理為要,這裡的“理”不是一般的調理氣機之意,而是溫陽化氣。從該方的君藥乾薑可以看出,仲景配伍的本意重在一個“溫”字上,中焦得溫則溼氣自化,氣血生化有源,故一切無有不生。
就消化系統疾病而言,治療思路始終不離中土,中土是機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氣血生化之源,氣機的升降要經過中土調節,氣血的來源要依靠中土。臨床辨證遇到中焦陽氣不足的證候,均可運用理中湯加減治療。
脾主運化,脾氣虧虛,寒溼內生,困阻脾胃,運化失常,故脘痞反脹、納差。黃教授喜用理中湯溫中健脾,化溼和胃,加木香、枳實、厚朴加強行氣之功,砂仁、陳皮溫胃化溼。
經脈失溫,運化失司,清濁不分,故見少腹冷痛,黃教授投以桂枝溫經通脈,延胡索、木香行氣止痛。
陽虛溼盛,不能運化水溼,故見大便溏爛,投以茯苓、炒白朮、炒扁豆、炒薏米等健脾祛溼,砂仁、肉桂、煨肉豆蔻、補骨脂等以溫陽止瀉。
若寒邪直中少陰,胃氣上逆,寒氣動膈,見噯氣呃逆則加法半夏以辛溫降逆,丁香、白豆蔻等以溫中和胃。
《名中醫黃穗平脾胃病學術經驗集》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中醫藥治療脾胃病歷史悠久,黃穗平教授通過多年中醫脾胃病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經驗,他在傳承全國老中醫藥專家梁乃津、餘紹源、吉良晨等先導們的寶貴經驗、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發揚中醫藥防治脾胃病特色,提出“脾胃為本,補土為尊”“體用並治,升降相合”“平調脾胃,治衡六法”“三位一體,綜合防治”“治人以治病,治脾以治人”等學術思想,鍥而不捨堅守中醫臨床近4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尤其擅長治療脾胃病,在全國頗具學術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