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爸有一把黃連木做的胡琴,能拉出世上一切悲傷,可是藏民過去的憂傷啊,卻永遠也拉不盡。
—— 西藏民歌
【民歌賞析】
這首西藏民歌,用對比的手法把藏民的悲苦、憂愁與以苦味出名的黃連聯繫在了一起,訴說的是在舊時代裡藏民的苦難生活。歌詞表現的內容,既有濃厚的生活基礎,又逼真形象,聽來不禁會把人帶進苦的回憶。
【健康話題】
藏族民歌中由黃連之苦味聯想到過去的苦日子,我們從黃連的苦味聯繫到苦對人的利與害。憶苦思甜,無疑是激勵人們奮發前進的重要手段 ;吃點兒苦味,或許也可作為身體健康和事業美滿的調節劑。
»苦口黃連是良藥
黃連,是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苦味中藥材。黃連在我國中南、西南、西北、華東數省都有不同的品種生長或栽培,西藏的昌都是其主要的產地之一。
中醫學認為,黃連的功效是瀉火、燥溼、解毒、殺蟲,用以治療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熱瀉腹痛、痢疾、吐血、衄血、下血、咽喉腫痛、口瘡、消渴、疳積、百日咳、肺結核、火眼、溼疹、癰疽瘡瘍、湯火燙傷等症,是臨床上覆蓋範圍很廣的一味中藥。《本草匯言》說它“解傷寒疫熱,定陽明、少陰赫曦之傳邪,退心脾鬱熱,祛下痢赤白後重之惡疾。又如驚悸、怔忡、煩亂、恍惚而神志不寧,痛癢、瘡瘍、癍毒、瘄痘而邪熱有餘,黃連為必用也”。《本草經疏》贊它“為酒病之仙藥,滯下之神草,六經所至,各有殊功”。
現代研究認為,它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阿米巴原蟲、止瀉、利膽、促進胃腸分泌、抗潰瘍、保護缺血的心肌、抗心律失常、調節血管和血壓、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癌、抗放射、增強免疫功能、促進細胞新陳代謝等作用。臨床上用黃連製劑治療細菌性痢疾,總有效率達100%;治療傷寒,絕對有效率在 98% 以上;治療肺結核,排菌者的轉陰率為 83.3% ;其他如治療白喉、結腸炎、麻疹、百日咳、滴蟲性陰道炎、化膿性中耳炎、萎縮性鼻炎、咽峽炎、扁桃體炎、上頜竇炎、皮膚膿性感染、燒燙傷等的報道,也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病種涉及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皮膚、傳染病等眾多學科,被稱為“離不了的全科藥”。
»“苦”對中醫普及的困惑
黃連中的苦味,由其含的小檗鹼、黃連鹼等離子產生,也是黃連的主要藥用成分。有人提出能否讓它的苦味減少一些,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治病療疾要的就是這種苦味。有時甚至還感到它苦的程度不夠,採取以豬苦膽炮製的方法,以使它苦上加苦、寒中益寒。其實中藥中具有苦味的遠遠不止黃連,凡吃過中藥的人,差不多都有這樣的體會 :作為由十幾味甚至幾十味中藥組成的複方,儘管其構成不一定全是苦味藥,但其給人的感受總體上基本是苦的。
目前全國中醫藥大學通用的《中藥學》教材,共收入中藥 428 種(不含附藥 56 種),其中苦味藥就佔了 136 種,加上辛、甘、鹹、酸類藥中兼有苦味的藥物 50 餘種,與苦有緣的藥物差不多佔有一半的分量了,難怪許多人都把“苦”與中藥間劃上了等號。不少年輕人和西方國家的患者,一方面對中醫中藥具有濃厚的興趣,一方面又對中藥之苦感到害怕,這勢必會影響到中醫中藥的發展和市場。
為了適應不斷發展著的時代和人們的新需要,進一步拓展中藥的應用範圍和隊伍,許多專家也正在研究如何能創造一種既保持中藥藥力不減,又能改變其苦味的辦法,但一直還沒有找到理想的途徑。據說澳大利亞一所大學的專家研製出了一種機器,使得我們與實現這一理想拉近了距離。他們先把中藥按傳統的方法熬成液體,以保證其有效成分不變 ;然後讓藥液通過這種機器,幾分鐘內就可以把它變成無味的片劑,解決了保持傳統特色與滿足實際需要間的矛盾。這種機器造價 7 萬澳元,有普及的希望。目前,該校已把這種機器的知識編入中醫草藥應用和生物學應用雙學位五年制課程之中,以便學生逐漸掌握。
【相關鏈接】食物中的“苦”
除中藥外,食物中也有很多苦味,常見的如苦瓜、萵苣、苦蕎麥、啤酒等。與談藥怕苦不同的是,許多人還對這些食物情有獨鍾。因為在它們身上除了可以獲取營養,還能獲取對機體健康的幫助。
實驗表明,苦味能刺激舌部的味覺感受器,並通過神經反射性地促使胃液的分泌增加,故能使人味口大開、食慾大振。有趣的是,這種苦味的刺激必須經過舌部才能發揮作用,否則達不到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的效果。有關專家建議,對於胃口欠佳的人,不妨於飯前 10 分鐘先進一點苦味食物,然後再吃正餐,其食量就會有增加的可能。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不少人因酷暑難耐,加之睡眠不足而產生飲食不香的感覺,如能有目的地安排一些苦味食品進行有效調節,對於改善人們的不正常飲食狀況和補充由於出汗過多造成的機體過度消耗肯定是有益的。一些苦味食物還具有清熱解毒或輕瀉利水的作用,這對降溫防暑和排除機體的毒素也非常有利。這種食法,符合中醫苦入心,心主夏、主火的理論,經幾千年的生活和醫療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和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