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贏得革命勝利、確保長期執政的寶貴資源和力量之源,是黨的事業發展的經驗總結、鮮活見證和生動呈現。紅色文化的物質、制度、精神載體為兼具參觀學習、文化薰陶和旅遊休閒功能的各類紅色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科學家紀念館作為科學家紀念地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傳播與普及基地,蘊含豐富多樣、具有獨特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的紅色資源。在革命、建設、改革等不同歷史時期,廣大科學家將自身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中國科技事業發展貢獻科學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了以科學救國、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為時代主題的豐富厚重的紅色資源。因而,充分開發、深入揭示並有效利用科學家紀念館蘊含的紅色資源,禮敬科學大師、弘揚崇高精神、砥礪奮進力量,使其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材,對於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推進全社會形成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具有獨特教育價值和重要現實意義。
科學家紀念館具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的豐富館藏,具有用活紅色資源的獨特優勢
科學家紀念館是青少年提升精神素養的重要陣地。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文物局辦公室聯合發佈的《關於利用文化和旅遊資源、文物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的通知》指出,博物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是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和開展社會實踐的主體。科學家紀念館集愛國主義教育、科學家精神教育、科學普及教育、青少年(學生)科技創新教育(下稱“四大教育”)基地等多重功能和身份於一體,可以通過開發館藏資源,挖掘中國科技事業紅色根脈,宣傳科學家感人事蹟與崇高精神品質,作為面向青少年開展“四大教育”、引導他們自覺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奮進力量。對廣大青少年而言,參觀科學家紀念館,參與科學家紀念館開展的形式多樣寓教於樂的社會教育活動,可以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給養,不斷夯實科學文化知識儲備,增強報效祖國、以青春之我逐夢偉大時代的精神自覺和使命自覺。
弘揚科學家精神成為科學家紀念館傳承紅色基因的典型詮釋,是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的有效策略
紅色基因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彰顯黨的根本宗旨、光榮傳統和革命精神。科技事業是黨的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學家紀念館作為人物紀念館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宣傳科學家典型事蹟、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和中國科技發展史、弘揚中國科學家精神、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要社會職能。科學家紀念館館藏科學家求知探索、學術成長、道德情操等豐富的檔案資源,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承載和科學家精神教育的重要課堂。應深入發掘以科學家精神為重要支撐的紅色文化,發揚科學家矢志科技報國的紅色傳統,繼承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紅色基因,以開展並服務於青少年精神素養提升為旨歸,自覺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將科學家精神宣傳教育與青少年精神素養提升緊密關聯、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增強科學家紀念館社會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可及性和實效性,實現館藏資源向教育資源、教育功能向教育效能、教育效果向社會效果實踐轉化;另一方面,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辦館方向,實現博物館文化育人與課程育人融合、文化自覺與歷史自覺統一,可以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自身應有的力量。
立足行業身份、發揮職能優勢、賡續紅色血脈,是科學家紀念館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
科學家紀念館蘊含科學家的學術思想、科學精神、科學倫理與科學方法,是科學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支撐。科學文化很大一部分孕育於科學家檔案與科技檔案中,是博物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沉澱著科學家紀念館作為文博系統一員賡續紅色血脈的使命擔當,理應納入紅色文化育人體系。科學家紀念館要立足行業身份、發揮職能優勢,以科學家學術思想、科學精神、科學倫理與科學方法等開展博物館文化育人活動,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成為全維度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加強青少年思想淬鍊、精神培育、學風養成的重要陣地。青少年走進科學家紀念館,通過耳濡目染,可以近距離走進科學家的精神世界,學習和踐行科學家精神也有助於點燃新時代青少年的理想之燈、信念之光、科學之火種。可以說,科學文化培育效果決定青少年精神素養提升的方向和質量。為此,科學家紀念館要在用好紅色資源、做好方法探索基礎上,面向廣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青少年學生,以特色鮮明的館藏資源、主題明確的陳列展覽、啟迪心智的社會教育,將“紅色”種子植入青少年心靈之中,生根發芽、薪火相傳,賡續紅色血脈,凝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