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需要注意以下兩個環節:一是無病防病,二是小病防加重。無病防病,就是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儘量少得病,以此來提高生活質量。比如,要早睡早起,低鹽低糖飲食,戒菸限酒等。而一旦得了病,就需要科學就醫了:要根據醫生的指導規範用藥,定期複查,評估病情是否發生了變化,用藥是否要調整劑量和種類。如果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就需要住院治療了。到了這個時候,醫保發揮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
一般來說,在職工醫保改革之前,大多數地方的患者在普通門診檢查和開藥是不能報銷的。有些參保人的個人賬戶沒有錢了,就捨不得去醫院複查,用藥也不規範,最後導致病情加重,比如有的人本來只是高血壓,逐步發展成慢性腎功能不全,要做透析;有的人本來只是糖尿病,後來累及眼底,視力受損。職工醫保改革後,有了適當的門診報銷政策,老百姓更容易形成“無病防病、小病防加重”的理念,不但可以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還可以減輕家庭的就醫負擔,也為社會節約了醫保基金。
門診統籌到底改變了什麼?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改革前後醫保繳費的分配情況。改革前,參保人月工資總額的5.8%被劃入個人賬戶;改革後,只有2%計入個人賬戶。單從數額來看,改革後劃入個人賬戶的金額明顯減少了,有人據此認為,改革後參保人“吃虧”了。但實際上,這一改變是對醫保支付結構的優化。
要全面瞭解門診統籌政策的內涵,我們不僅要看賬戶金額變化,還要比較一下改革前後統籌基金報銷範圍的變化。
改革前,住院費用可以使用醫保基金來報銷,但對於普通門診就醫或者藥店購藥,參保人所花的每一分錢都只能由個人賬戶來支付。而在改革後,統籌基金的報銷範圍進一步擴大:小病可以到門診報銷,慢特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可以享受專項報銷,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大病仍然享受住院報銷,只有日常應急到藥店購藥才需要用個人賬戶來支付。
所以,不能把職工醫保改革簡單地等同於門診統籌政策,它背後依託了門診慢特病專項報銷、住院報銷、藥品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和基金監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個人賬戶的金額減少,實際上反映了就醫保障模式的轉變。以前,參保職工靠個人賬戶的累積“自己保障自己”,以後則是依靠統籌基金,大家互助共濟。
總體來看,我國醫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結餘。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居民平均壽命延長,以微創為代表的醫療技術飛速發展,新特藥和高科技醫療耗材也層出不窮,醫療費用呈逐漸增高的趨勢,這在我國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尤為明顯。通過實施門診統籌,我們告別了過去醫保基金“按人分配”的模式,轉向“按病分配”,這樣更有利於保障全體參保職工的健康。
為推進改革平穩落地,相關部門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還有一些細節需要進一步完善。
比如,可以通過線上診療來優化購藥流程,讓一些病情穩定、有明確診療方案、只需要續方的患者,可以在家使用智能手機和醫院聯繫,醫院按照規範診療、合理用藥的原則,為患者開具處方,並把處方流轉到患者指定的藥店,患者再到藥店按照報銷政策付費取藥。這樣,醫院負責開方,藥店負責配藥,相互協作,方便患者。
另外,在報銷待遇方面,隨著藥品耗材集中帶量採購的不斷推進,相關疾病的診療費用也會不斷下降,為醫保年度起付線、封頂線的優化調整帶來空間。及時將這些空間兌現為改革紅利,讓參保人得到實惠,也有利於進一步推進醫保改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