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一夜爆火。
而淄博之所以受到人們追捧,絕不只是當地的烤串和小餅的獨特風味。
人們愛得,更是那裡的淳樸和好客。
而在無數的流量狂歡裡,就藏著一則被忽視的動人消息:
圖源:西部決策
“淄博快遞員日發萬斤炒餅,150名京東快遞小哥被緊急派往淄博助力維持正常的運轉。”
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京東快遞小哥們的支援消息了。
似乎被需要的地方,總能得見他們的身影。
一座城爆火的背後,靠得是無數人的共同努力。
這些人或許平凡,但就是他們的平凡之舉,才撐起我們生活的有序與豐富多彩。
很感慨。在這快節奏的當下,總有那麼多類似的感動上演,仍有這麼些相同的無聲陪伴。
這兩天的朋友圈,又被這樣一支短片刷屏了,講的還是一群平凡人的故事。
今天,我也想和大家一起去看看,那些時而被忽視的平凡與堅守,去感受那些最簡單的純粹,也是最為踏實的陪伴。
“他”的選擇
在雲南的小村子裡,老李可是名人。
“老李,老李!”有人舉著家禽,有人捧著手工編物,鄰里八鄉一大群人拿著當地特產追趕著老李。
故事還要從老李“成名”的那一夜說起。
老李直播賣貨的片段被網友製成了鬼畜視頻,一夜爆火,網友都叫他“藍莓王子”。
這下子,所有的村民都希望老李能幫忙賣出自己家的特色產品。
可網紅,有哪裡是那麼好當的?
“給我來一斤公藍莓,不要母的,謝謝!”
“藍莓可以買來放生嗎?”
“我不信!免費發貨,打我臉好嗎?”
“啥子叫母藍莓嘛”,老李看著直播間實時滾動的留言懵了。
可流量變不成銷量,老李只能看著人數爆滿的直播間乾著急。
專業的事,畢竟還要有專業的人領路。
“藍莓不分公母只分大小,每一顆都是科學篩選,大果實在、小果實惠。”
“不能放生啊家人們,咱們的藍莓摘下來就是熟的,生的我們可不賣啊。”
“全程都是冷鏈運輸,而且保熟保甜是我們京東認證的雲南高山藍莓。”
在採銷員的專業講解下,熱鬧的直播間裡越來越多的網友在瞭解藍莓採摘、運輸的具體環節後開始下單。
直播間裡,火熱依舊。
“他”的堅守
清晨的一聲驚雷,吵醒了大山深處的小村莊。
收音機裡傳來“天有大雨”的預報消息,惹得人心裡直忐忑。
內室裡描畫妝面的新娘,今天就要出嫁了。
她低著頭看著手機上跳出的消息提醒,走到窗邊張望著。看著漫天的大雨,神色裡又泛起了焦灼;
支教老師拿出透明膠帶,把破舊的書頁細心粘好。
聽著教室傳來的讀書聲,在走廊時不時抬手看錶。也不知道學生剛才問自己的問題,今天能不能給出答案;
閣樓上的爺爺,一會兒緊盯著手機消息,一會兒又看著正在手洗衣服的奶奶若有所思。
看著愛人發紅的手腕,爺爺神色裡滿是心疼,他應該有了什麼自己的打算。
整個村子裡的人似乎都在等著些什麼,期待又焦急。
可窗外這雨下得是又急又大,半點兒停歇的意思也沒有。
所有人都在擔心,這瓢潑的雨會澆滅心頭的期待。
村口驛站的快遞小哥,還在忙活著。
剛才還在一件又一件地往車裡搬運著包裹,這會兒就開著小車準備挨家挨戶送快遞了。
土路本就不好開,加之雨下得大更是泥濘不堪。
小貨車前輪陷進水坑,無奈的小哥看看錶心裡也直髮急。下車找來木板,拼力嘗試著。
“——有人找”伴著一聲呼喊,快遞小哥出現在村民們的家門口。
新娘接到了給父母買的項鍊,老師拿到了給學生買的教材,老爺爺也收到了一臺新的洗衣機。
焦急的神色展眉不見,擋不住的欣喜爬上人們的眼角眉梢。
送完這批快遞,小哥還得趕回站點。
站點的排班表上,寫滿了同一個名字。
他一個人,撐起了整個村子全部的快遞收發。
這本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天了,是人們的期待讓這一天變得特別。
而每一個特別的一天,構成了小哥平凡的工作。
“他”的承諾
女孩是名客服,揉著酸澀的眼睛,結束了忙碌的一天。
一陣電話鈴,把女孩喚了回來。
“能加急送一下靶向藥嗎?我老伴明天一早就得用!幫忙想想辦法謝謝啊。”
彼時,受特殊環境影響,交通層層封控,多地物流幾近“癱瘓”。
人們的日常生活受到限制,各種困難也找上了門。
有人急需生活物資的補給,也有人需要的是救命的藥。
扭開臺燈、戴上耳麥,女孩剛一坐下就投入到團隊的協調工作中去了。
有人對接醫院、有人彙總信息,所有人都在不停歇地想辦法。
關乎生命安危,每一分鐘都是在和時間賽跑。
“聯繫到了,會由咱們的小哥連夜送過去!”
在一片歡呼聲裡,大家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
一條條電話線搶跑生命的通道 ,背後是無數人的共同努力。
在這些竭盡全力的故事裡,相互信任是最大的底色。
窗外夜色正濃,一盞盞亮起的燈,串聯起千家萬戶的迫切需要。
“他”與“我”的距離
馬上就要到618了,這一天,是京東的生日。
而2023年的618,也是京東的20週年慶。
為此,京東打造了這樣一支短片,沒有高談闊論、沒有宏偉敘事,講述的是三個普通人的故事。
我們發現,每一個“他”,都是京東55萬員工的縮影。
然而紙短情長,幾分鐘的短片訴說不盡這20年的陪伴。
不只是短片裡的三個人、三個崗位,在這些真實發生過的故事背後,還有無數人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平凡崗位。
師建廷和張煥榮是達達快送的一對夫妻騎手,今年已經是他們的第七個跑單生涯了。
做騎手之前,夫妻倆在北京經營早餐攤,對城市裡的大街小巷瞭如指掌,幾乎不用看導航,就能找到準確地址。
如今,他們把這份優勢充分發揮在跑單這一行裡。
“哪裡需要,我們就去哪裡”,今年春節,是他們留京配送的第四個春節了。
年貨節的訂單多,有很多騎手像他們一樣,選擇春節留守在崗位上。
他們放棄闔家團圓而選擇的堅守,讓更多的家庭更好地享受了一個舒心的團圓年。
2022年,達達快送年活躍騎手已達100萬,全年配送訂單量超過19億。
支撐起這個龐大數字的,是無數騎手日復一日、風吹雨淋的堅守,也是一個又一個家庭的選擇。
王憲博是京東物流的一名家電送裝工程師。
正式上崗之前,王哥經歷了兩個多月、至少35課時的培訓,從專業技能到服務禮儀,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嚴格的培訓考核。
王哥不止一次遇到過不太瞭解網絡電視功能與使用方法的老人,他就一戶戶細心地教。
他們是“我們”眼中的“關鍵先生”,而在他們眼裡,讓這些與互聯網存在天塹的老年人群體重新連接起生活,就是一件特有成就感的事兒。
目前,京東現有超過10000個送裝工程師,為消費者節省安裝等待時間近600萬個小時。
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段真實發生的故事。
歲月靜好的背後,是無數的人的共同努力。
為了讓更多的“我”有更好的體驗,才有了“他”們的選擇。
看到的是“他們”的故事,可這又何嘗不是在講述“我們”的故事。
原來,在無限拉近的關係裡,那麼多關於“他”的故事,有這麼多的與“我”有關。
京東20年,一路相伴
無論是偏遠鄉村享受到同樣優質服務的村民、拿到救命藥的奶奶,還是足不出戶就能買到高品質生鮮的網友,正是因為無數“我”的需要,才會有那數十萬京東人的日夜兼程。
在多年以前,還沒有“用戶體驗”這個概念,京東只覺得讓用戶滿意是一件非常基礎又必須要做到的事兒。
即便過了20年,在今年的618,京東仍致力於持續為消費者提供超出預期的購物體驗。
這二十年裡,京東始終保持與時代同頻。
彼時的京東,還只是中關村裡的三尺櫃檯。2003年的那場非典,讓京東決定轉型線上。
儘管轉型初期的路並不好走,但在摸爬滾打中,京東始終堅持只做有發票保障的正品行貨。
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才能讓用戶放心。
事實也無數次驗證了,做好產品質量是能得到消費者認可的。
再到後來,京東決定自建物流,在全行業都以為這是在“自尋死路”的時候,京東依然這樣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十幾年。
不為別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才能提升用戶體驗。
在京東發展的關鍵節點上,不難看出京東的選擇,其實就是消費者需求的選擇。
二十年來,在時代的大考中,京東一次次堅守航向。
用真誠抵擋變數,儘自身所能擔當起社會責任。
“全國任何地方發生災難,京東臨近庫房的管理者都無需彙報,即有權捐出庫房裡災區所需要的物資”,是劉強東下達的京東“鐵律”。
2008年汶川地震、南方水災,再到新冠疫情、河南水災,京東的馳援車隊總能出現在現場。
一路相伴,對於京東而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二十年光陰,一步一個腳印的踐行。
做成一件事,不難。
難的是,千百個人,在千百個平凡崗位,堅守千百天。
在這一篇篇“他”與“我”共同譜寫的樂章裡,正是千百個小人物的平凡,才構成了這個溫暖的大社會。
未來的京東,或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
但相信在每一個與“我”有關的故事裡,京東都會全力以赴。
而我們也將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繼續與京東相互陪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