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後臺留言,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它是什麼?它是怎麼產生的?它的出現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意義?
隨著《流浪地球》第二部的上映,《三體》動畫的熱播,多部科幻小說也即將搬上熒屏,社會上掀起了新的一輪科幻熱。科幻,作為一種類型小說,已經誕生了兩百年之久。最早的科幻小說是《弗蘭肯斯坦》,它的作者——英國女性瑪麗·雪萊(Mary Shelley)也被稱為“科幻小說之母”。兩百年來,由於它的極強可塑性和穿透人心的主題,《弗蘭肯斯坦》被改編成無數的電影、話劇、音樂劇,甚至是芭蕾舞。但是,還有許多關於它的疑團,有待發現。它是如何寫出來的?它的時代背景是什麼?當時女性作家極少,為什麼它的作者是一個女性?
哥特式的開場鐘聲
《弗蘭肯斯坦:或者,現代的普羅米修斯》,它講述了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的故事,他是一位年輕的科學家,在一項離經叛道的科學實驗中創造了一種有智慧的生物。從瑪麗18歲時開始寫這個故事,第一版於1818 年在倫敦匿名出版,當時她20歲。她的名字首次出現,是在1821年在巴黎出版的第二版中。
當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問世時,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哥特式小說,後來更是被評為“哥特小說的巔峰之作”。哥特小說,往往渲染陰森恐怖的氛圍,發生在中世紀留存的哥特式古堡裡,因此得名。它從十八世紀中葉出現,在十九世紀初盛行一時。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瑪麗讀過很多哥特小說。就連瑪麗的父親威廉·戈德溫(Willam Godwin)也出版過哥特式的虛構作品,如《聖萊昂》(St.Leon),裡面涉及鍊金術和長生藥的秘密,對《弗蘭肯斯坦》也有著明顯的影響。
馬修·劉易斯的小說《修道士》
瑪麗與雪萊旅居意大利期間,《修道士》的作者劉易斯還曾在他們的別墅做客幾天,與他們一起分享靈異故事。哥特式的陰森、恐怖、懸疑,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喜歡,而這種刺激往往需要過剩的精力才能接的住……劉易斯創作《修道士》時,才不過19歲。雪萊對這些故事很感興趣,幾乎逐字記錄在日記裡。雪萊在少年時期也嘗試寫哥特式小說,作品叫《聖歐文》(St.Irvyne),故事裡描寫了一個龐大而可怕的傢伙,它知曉了長生不死的秘密。然而,這些都是虛構類作品,通過超自然或魔法想象來推進情節。但是,如果讀者不把那種執念當回事,故事就顯得很無聊。到了十九世紀中葉,由於情節老套,哥特式小說漸漸退潮。然而瑪麗·雪萊正在醞釀的,是一種新的東西,它不僅像哥特小說一樣驚悚恐怖,也融入了動盪不安的時代精神。
淚水澆灌的文學之果
瑪麗·雪萊剛開始寫作時,認為她寫的僅僅是一部短篇小說,但在伴侶珀西·雪萊的鼓勵下,她將這個故事擴展成了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她後來將瑞士的那個夏天描述為“我第一次從童年走向生活的時刻”。在她同母異父的姐姐範妮在1816年10月自殺後的幾周裡,她一口氣寫下了前四章。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是她旅居英國溫泉勝地巴斯市時寫下的。瑪麗的第一個孩子在嬰兒期就夭折了,當她在 1816 年開始創作《弗蘭肯斯坦》時,她可能正在哺育她的第二個孩子,在《弗蘭肯斯坦》出版時,他也已經死了。親人的接連不斷的死亡,投射進了她的創作心境裡。《弗蘭肯斯坦》的主角的親人們,也接連被怪物殺死。小說中出現的失落、內疚和反抗自然的後果等主題,也都源於瑪麗·雪萊自己的生活。人們認為,早年喪母、姐姐自殺以及第一個孩子的死亡激發了瑪麗的創作衝動,使她描寫了一個脫離社會的怪物。
在十九世紀初,英國的女性作家還是極少數,題材也較為簡單。如簡·奧斯汀,描寫的是英國鄉紳家庭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勃朗特三姐妹的出現,已經是晚至十九世紀中葉的事了,就連她們最初出版的作品,也是用男性化的筆名發表的。在《弗蘭肯斯坦》第一版,瑪麗·雪萊選擇匿名,第二版是在巴黎出版,她才選擇公開真名,當時的法國經過大革命的洗禮,風氣較為開放。瑪麗·雪萊的青春歲月在動盪不安中度過,在歐陸的旅行增長了她的見識,開拓了她的視野,讓她的筆可以求索自然,觸及人類追尋真理的脈搏。最光明,最鮮活,最腐爛,最黑暗,偉大與醜惡相伴,真理與謬誤互為預言,這便是科幻小說的浪漫主義底色,而瑪麗·雪萊為它注入了最早的基因。
帶著鐐銬的舞蹈
瑪麗與雪萊曾住在瑞士的日內瓦湖畔,他們所居住的迪奧達蒂別墅(Villa Diodati)是座奇妙的寶藏,一個生機勃勃的文化沙龍。在這裡,瑪麗可以詢問任何問題。他們的朋友裡有一位威廉·波利道里(John Polidori),他是一名頗有造詣的醫生,可以回答任何關於解剖和重組人體的問題。雪萊是關於電學實驗和化學的可靠信息來源。從那時起,她就在一直在構思小說。當夏日將盡,迪奧達蒂別墅裡的眾人各奔東西。雪萊帶瑪麗回到英國後,瑪麗仍在繼續自己的研究。
無獨有偶,威廉·波利道里醫生在1819年也出版了自己的小說《吸血鬼》。但是,瑪麗的故事的不尋常之處在於,儘管她喜歡閱讀哥特式小說,聽過許多“靈異故”事的,但她所創作的絕不是超自然的或幽靈的故事。正如雪萊在小說序言中所寫的那樣:“故事的趣味所依靠的情節與鬼怪或邪術沒有絲毫關係。”正是這一事實便它有別於當時其他的哥特式恐怖故事,成為第一部科幻小說。。
《弗蘭肯斯坦》是作為一種全新的、迥異的東西脫穎而出的,因為它融入了當時科學進步的成果。一個由解剖室和墓地中死屍湊成的完整軀體,藉由電力復生的生物。比起來中世紀的幽靈,這是更可怖的,因為它有可能真的會發生。超自然的傳說更多地促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氣氛,讓瑪麗構建了恐怖的基調,想象出了一個由屍體製造並復活的生物。
小說本質是虛構寫作,而科幻當中摻雜了人類對未知的恐懼,融入大量的事實,就更加令人著迷。科幻小說裡做出的假設,也許為未來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新時代的光與影
由於一些顯著的相似之處,許多作家和歷史學家試圖將幾位當時流行的所謂“自然哲學家”與瑪麗的作品聯繫起來。同時代在英國最為聲名大噪的自然哲學家是喬凡尼·阿爾蒂尼(Giovanni Aldini),他曾在倫敦多次公開嘗試通過生物電刺激法使人類復活。還有歐洲的約翰·迪佩爾(Johann Dippel),他是著名的鍊金術師,宣稱自己研發出長生不死藥。他經常用死動物做實驗,是一個“狂熱的解剖者”。在他的論文《肉體生命的疾病和療法》中,迪佩爾聲稱,他發現了長生不老藥和通過從煮沸的動物骨頭和肉中配製的藥水來驅魔的方法。他還聲稱,可以使用漏斗將靈魂從一具屍體轉移到另一具屍體。雖然瑪麗·雪萊在她發表或發佈的任何筆記中都沒有提及或提及他們或他們的實驗,但是肯定知道這些人和他們的活動。
詩人雪萊和拜倫經常高談闊論,討論生與死,對當時的科學家有著極大的興趣。他們討論了伊拉斯謨斯·達爾文(Erasmus Darwin)的學說,後者是提出“進化論”的查爾斯·達爾文的高祖父。雪萊還對路易吉·伽伐尼(Luigi Galvani)的實驗很感興趣,後者發現死青蛙的腿部肌肉接觸電火花時會顫動,從而發現神經元和肌肉會產生電力,是第一批涉足生物電領域研究的人物之一。
瑪麗加入了這些對話,對達爾文、伽伐尼等人有所瞭解。在沙龍里,他們還討論了啟蒙和反啟蒙思想。瑪麗·雪萊相信啟蒙運動的理念,即如果政治領導人負責任地使用他們的權力,社會就能進步和發展。然而,她也認為,濫用權力會破壞社會。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賦予了人們力量,人們卻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它。女性特有的敏感,讓瑪麗·雪萊成為了一個先知。社會學領域出現了所謂的“弗蘭肯斯坦難題”,這是指技術的自主性擴大,人的主體性喪失,從而形成一種“責任困境”,人類為自己編織了牢籠。
《製造弗蘭肯斯坦:瑪麗·雪萊背後的科學》一書,介紹了同時代的科學成果,這些成為小說出現的前提,也可能影響了瑪麗·雪萊的創作,還介紹了這本小說的創作過程。隨著科技的進步,當初美好的藍圖已經出現了裂縫,現代社會的種種弊端也出現。人類在對現代性的追問過程中,將會越來越重視《弗蘭肯斯坦》這部小說的價值,因而也會不停地對它追問。它是什麼?它是怎麼產生的?它的出現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意義?而這部預言式的小說,才剛剛體現了它的價值。
《製造弗蘭肯斯坦:瑪麗·雪萊背後的科學》,[英]凱瑟琳·哈卡普 著,辛苒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我思Cogito工作室,2022年7月
為反饋廣大讀者,“中國國家歷史”將從下方留言中抽出5名幸運兒,得到該本書。
具體參與方式如下:
1. 參與文章留言,談談你感興趣的一段科幻故事,或是閱讀科幻著作的心得體會,即可參加活動。鍾使君將根據留言質量及點贊數量抽取五名讀者,把好書送到真正想要閱讀的讀者手中。
2. 本次開獎日期是6月5日12:00,獲獎讀者將會在留言下方收到回覆。
3. 獲獎的讀者收到通知後請準確填寫個人的郵寄地址和聯繫方式,防止因填錯信息導致我們獎品無法寄出。
4. 圖書會在開獎後10個工作日內寄出,請中獎的朋友耐心等待,有問題及時和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