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8月5日@聖城曲阜+古城青州 | 學為君子——齊魯希聖希賢研修遊學營,歡迎與您同遊共學

7月30日-8月5日@聖城曲阜+古城青州 | 學為君子——齊魯希聖希賢研修遊學營,歡迎與您同遊共學

圖:至聖廟、聖時門,文傳君2022年攝

學為君子——齊魯希聖希賢研修遊學營

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錢穆

今天的中國求學者,還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去孔廟,一是勸人去孔廟。

——文傳君


學為君子——齊魯希聖希賢研修遊學營,自2015年李敬個人參訪曲阜聖城萌芽,到2018年、2019年兩次前往曲阜實地規劃線路,經歷2020、2021、2022三年近百位學友的親身遊學,形成了獨特的遊學理念、成熟的線路安排、細緻的講解服務、豐富的教學活動、良好的組織秩序、輕鬆玩樂自然沉浸的遊學體驗。現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參加。

本介紹共約13000餘,分6大部分,以玫紅色標題居中標出,各子標題以藍色加粗標出,方便讀者閱讀。配以部分過往遊歷視頻,本身就是一場線上遊學,如您感興趣,敬請收藏,擇時精讀品遊,這裡頭有遊學營組委會的精心設計。


圖:曲阜孔廟石牌坊群門,文傳君2020年攝

第一單元、營解


1.1齊魯

指今山東,該名始於周初武王封太公於齊以治理夷人,封周公於魯以拱衛周室。太公治齊“因其俗,簡其禮”,促進了東夷文化向齊文化的轉變。周公之子伯禽治魯則“變其俗,革其禮”,推行西周禮樂文化。故孔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此之謂也。齊魯文化源遠流長,其盛在春秋孔門師生之志道崇學、戰國稷下學宮之百家爭鳴,其要則在於東嶽泰山之祭天封禪。這一山一聖,奠定了歷代齊魯崇禮重教、尚德尊賢的世風,齊魯大地上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遺蹟,是今之學人學為君子、希聖希賢的必遊之旅。


1.2希聖希賢

希:仰慕、希望、希圖、效法。中國人自古至今有一門學問,即心身安頓、性命昇華的學問。儒家之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佛家之眾生、羅漢、菩薩、佛,道家之鬼仙、地仙、人仙、神仙、天仙。無不指人的修學層次和生命境界。生而為人,行道於世,行行歸歸,復於真人。

哀公曰:“善!何如則可謂君子矣?”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買;仁義在己,而不害不志;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慮明達,而辭不爭;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謂君子矣。”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賢人矣?”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捨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聖人矣?”孔子對曰:“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蜺,總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則可謂聖人矣。”

——《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

圖:青州阜財門誦讀《論語·學而》,文傳君2022年攝


1.3研修遊學營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禮記·學記》

研:本義為以石碾物至細碎,這裡指深入探究學問。訪齊魯,學孔孟,宗周公太公,研仁義之由、禮樂之原、道德之歸也。

修:本義為修飾,裝飾,這裡指修理、整治、修正、打磨學問之意。藏而生髮,發而無序,則需修治以守正;聽聞駁雜,則需洗刷浮華以存真。修治和洗刷的最好標準既是載道的文物、遺蹟、碑文,讓我們目擊道存。

遊:有行走、遨遊、悠遊之意。以此喻學,既有遊學、出訪、考察等學習形式之意;亦存學有所立、知類通達、遨遊學海,悠然自在之意。

學:學者,識也,增見聞而識於心;學者,效也,法聖賢而表於行;學者,覺也,悟大道以覺後學。

營:四周壘土而居,本意為宮室、房子,借指按編制集體生活的地方。這裡指志道樂學者,同時相約曲阜聖城、青州古城,共同有序開展的短期生活、遊覽、學習活動。

師友同行,寓教於遊,遊中有學,學中有修,研幾探幽,沉浸自然,煥發天性,此研修遊學之意也。


1.4指歸

“學為君子——齊魯希聖希賢研修遊學”是一次全心身感受聖地聖蹟、集中強化提升、師生教學相長、學友互學互鑑的深度研學活動。以此接引文化愛好者守正入門經典,走宗經宗聖的康莊大道。促動學習者向修身實踐轉化過渡,從成己到成人的角色意識轉變。通過遊學,打通個人在學習和實踐中的卡點,促進學習深入深化,啟發學以致用,促進人文化成。

所有參與者都可以融入到遊學活動的有機整體中去,促進大家充分的交流,發揮學員的優勢和特長,借鑑已有的寶貴實踐,構想人文化成圖景,知行啟發,砥礪前行。

遊學:孔廟、孔府、孔林、周公廟、顏廟、孔子博物館、尼山孔廟、夫子洞、孟府、孟廟、臨淄姜太公祠、青州古城、青州博物館。

教學:讀經(經典正音誦讀)、習禮(祭孔釋奠禮、《禮記》摘選、《禮通天地人課程》)、會講(《論語》讀書會的共讀)、答問(切問答疑、針對性輔導)。

指歸:遊聖城,拜先師,樹立聖賢志向,效法聖賢言行,成就聖賢氣象。取法乎上,下學上達,盡人合天,此“齊魯希聖希賢研修遊學營”之指歸也。

視頻:走進聖城、走進夫子——詩記《齊魯希聖希賢研修遊學營》

第二單元、遊學地介紹


2.1孔廟

文傳君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學子們從四面八方來聖城看老師,老師一定是欣慰的。

學子們至誠求學問道,先師和弟子們穿越千年,與學子會心,學子也一定是悅樂的。

在孔廟、孔府、孔林,來一場穿越時光的追尋。

孔廟本名至聖廟,是祭祀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的廟宇。於公元前478年始建,後不斷擴建,至今成為一處佔地14公頃的古建築群,包括三殿、一閣、一罈、三祠、兩廡、兩堂、兩齋、十七亭與五十四門坊,氣勢宏偉、巨碑林立。建築仿皇宮之制,共分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作對稱排列。四周圍以高牆,配以門坊、角樓。黃瓦紅垣,雕樑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這一具有東方建築特色的龐大建築群,堪稱宮殿之城。

現在的孔廟的規模是明、清兩代完成的,面積之廣大,氣魄之宏偉,時間之久遠,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築學家稱為世界建築史上“唯一的孤例”。學子們穿越時光的追尋,沿著萬仞宮牆中門進入,經過金聲玉振牌坊、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御碑亭,每走一步,目光所及,都能感受到這裡歷史的悠久與文化的厚重。

圖:曲阜孔廟平面圖

從大聖門起,建築分成三路:中路為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蹟殿及兩廡,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場所;東路為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詞、家廟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為啟聖門、金絲堂、啟聖王殿、寢殿等建築,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視頻:2022年遊學時走進孔廟、孔府、孔林

同遊者說:斑駁的萬仞宮牆,“尊孔如同尊天”的欞星門,巧奪天工的奎文閣,至誠祭祀先師的歷代碑文,蒼勁頑強的千年古柏,雄偉壯麗的大成殿……所有的一切,烘托著萬世師表的至聖先師,讓我們切實感受到斯文在茲。


2.2孔府

孔府本名聖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子孫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現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兩代的建築,佔地面積約為240畝,以東、中、西三路佈局,分為前後九進院落,共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80餘間,其中中路為主體建築,前為官衙,設有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等廳房,稱為“三堂六廳”。官衙之後就是孔府的內宅,設有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等,再後面就是孔府的後花園,有牡丹池、鐵山、荷花池、涼亭,以及“五柏抱槐”等景緻;東路為家廟;西路是學院,是“衍聖公”讀書宴客的場所,設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等廳堂。

圖:參觀孔府,在垂花門前聽講。文傳君2022年攝

清代大學士、四庫全書總編輯紀曉嵐為孔府題寫門聯: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同遊者說:置身孔府,觀獨立於院中小巧玲瓏的重光門,賞警鐘長鳴、牢記教誨的“戒貪圖”,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安懷堂,遊亭榭迴廊、小橋流水的後花園。思慕德澤後人的先師,彷彿回到了自己心中的精神文化家園。


2.3孔林

孔林本名至聖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自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形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圖:走進孔林。文傳君2020年攝

同遊者說:沿著中正的孔林神道,走過威嚴肅穆的至聖林坊,進入建造別緻的二林門,聽著蟬鳴行走在林間的石板路上,穿過古木參天、石儀成群的甬道,拜謁大成至聖文宣王,感懷子貢廬墓六年的深情追念,體會德蔭子孫、惠澤萬代、如日如月的先師,我們對生命的認識,又深了幾分。


2.4顏廟

顏廟,又稱復聖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陋巷街北首,始建年代不詳。元大德末(1307年),舊廟毀,遷至陋巷顏回舊居故址。致和元年(1328年),新顏廟落成。顏廟廟基南寬北窄,佔地23000平方米,共有元、明、清建築24座,殿、堂、亭、廡、門、坊等159間,松、柏、槐等樹木500餘棵。前後五進院落,第一進庭院位於廟門前,復聖廟坊東西兩側各有一由石坊和石欄構成的封閉空間;第二進院內有陋巷井亭,亭中有明代“陋巷井”石碑,另外還有其他幾通石碑,南出有復聖廟門,東出為博文門,西出為約禮門,北進為歸仁門及其兩腋克己門、復禮門,為出入通道;第三道大門為仰聖門,院落中有兩座碑亭。北有五門並列,將廟分中、東、西三路。

圖:一幕溫情的學習。深夜十點,車伕在顏廟門前給母子講解顏回的故事,少年著漢服,肅立聽講。文傳君2022年攝

顏回(521~490)字淵,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以德行著稱於世。他家境貧寒但潛心好學,《論語》中有不少關於顏回的記載:“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一簞食,一飄飲,居陋巷,人不堪其優,回也不改其樂,賢戰回也。”等等。顏廟中博文門、約禮門皆取顏回讚揚先師的話:“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而克己門、復禮門、歸仁門等,則是來自先師給顏回的教言“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同遊者說:顏廟夢顏子,久久不相離。我們如果能有顏子這樣的好同學,門人日親,德業日進,該有多好啊。


2.5周公廟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封於曲阜,留朝執政,長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聯合殷貴族武庚和東夷反叛。他率師東征,平定叛亂,滅奄(今山東曲阜東)後大舉分封諸侯,營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又制禮作樂,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創制者,主張“明德慎罰”,以“禮”治國,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礎。《尚書大傳》載周公功績曰:“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圖:走進周公廟。文傳君2022年攝

曲阜周公廟亦稱元聖廟,位於城東北1公里魯國故城舊址。周公旦長子伯禽就封后,曾在魯國中心建太廟,以祭祀周公。魯滅,廟遂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追封周公為文憲王,並在魯太廟舊址上為周公立廟。明弘治十三年,訪得東野祿為周公69代孫,遂令其管理春秋祭祀。

曲阜周公廟後歷經宋、元、明、清6次修建,方具今之規模,總面積75畝,殿、亭、門、坊計57間,三進院落,其間檜、松、柏、楷、槐等古樹庇廕,蔚為壯觀。欞星門內東西石坊各一座,東題“經天緯地”,西書“制禮作樂”。達孝門內為元聖殿,殿門五間,綠瓦覆頂,彩繪樑柱,是周公廟的中心建築。廟內現存自唐迄清歷代碑刻多塊,著名的有宋真宗御製御書《文憲王贊》及清代《金人銘》碑、乾隆御書《問禮堂贊》碑等。西北牆壁上嵌有“周公負欹圖”漢畫象石。廟內東院還有問禮堂建築遺址,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就在這裡。

同遊者說: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讓我們一起走進元聖廟,探尋先師孔子心中的師者,明禮樂之原,悟道德之歸。


2.6尼山孔廟、夫子洞

尼山,孔子誕生地。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東南與泗水縣、鄒城市交界處,原名尼丘山,因孔母顏氏“禱於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人避孔子諱稱為尼山。這裡有五老峰、智源林、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雲洞等歷史悠久的人文勝蹟,稱為“尼山八景”。

尼山建築群前為廟,後為書院,各成院落。尼山孔廟,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始建廟宇,1043年(宋慶曆三年)重建夫子殿、講堂、學舍等,該廟佔地約1.6萬平方米,有殿、堂、祠、亭等81間,建築面積約1700平方米。該廟分為東、中、西三區。中區有前後兩院,前為大成殿,後為寢殿。東區有講堂、土地祠,西區南有啟聖殿及寢殿,東南部與中區相接處有毓聖侯祠。

尼山書院,又名尼山誕育書院,1043年(宋慶曆三年)重修孔子廟時建祠堂,設學舍,後毀於火。1336年(元順帝至元二年)(一說1337年)重建,模仿國子監格局建成,座落在孔子廟西。明嘉靖四年(1525年)的《新修鄒縣誌》記載尼山書院已年久廢毀。現代位於孔子廟東北隅的書院舊址是明、清兩代重新修建的。書院門前尚有“尼山書院”碑1座,院內正殿3間,闊10.09米,深6.24米,先用於講學,後則專作祭祀。

視頻:2022年遊學尼山孔廟、夫子洞

同遊者說:置身尼山孔廟東南角那高高的觀川亭,感受兩千五百多年前夫子臨川的那一聲嘆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來自千古的聲聞,勉勵著無數的學人。


2.7孔子博物館

孔子博物館位於曲阜城中軸線南端,北距孔廟4公里,與“三孔”世界文化遺產遙相呼應。該館佔地面積16.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主館以仿漢式建築為基調。上行展廳為大哉孔子基本陳列,由序廳和五個部分構成,序廳通過多媒體投影對孔子進行了總括性介紹,五個部分內容分別為孔子的時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與中華文明、孔子與世界文明。下行展廳為詩禮傳家基本陳列展,分餘蔭百世、孔府檔案和闕里遺風三個單元。

圖:遊學孔子博物館。文傳君2022年攝

同遊者說:遊學孔子博物館、沉浸式的場景、珍貴的文物、嚴謹的解說、合乎學習規律的布展設計,是我們學習孔子思想的立體大書。


2.8孟廟、孟府

孟廟,又稱亞聖廟,位於山東省鄒城市亞聖府街,為歷代祭祀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之場所。始建於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現存孟廟歷經金、元、明、清各朝多次重修,呈長方形,五進院落,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佔地4.36萬平方米(約65.4畝)。建築群分東、中、西三路,其以亞聖殿為主體建築,南北為一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排列。院內有亞聖殿、啟聖殿、孟母殿、致嚴堂等殿宇64間、碑碣石刻350餘塊。

孟廟正南門為“欞星門”。門內左右各一坊,左名“繼往聖”,右名“開來學”。第一進院落的北壁正中為“亞聖廟石坊”。第二進院落的磚鋪甬道兩側盡是古老的蒼松翠柏,往北為“泰山氣象門”。進入此門後,即為第三進院落。此院左右各有門通往廟外,左名“知言門”,右名“養氣門”,是過去出於孟廟的主要通道。此院北壁,三門並列。正中之門為“承聖門”,門之左側建有“康熙御碑亭”;左為“啟賢門”;右為“致敬門”。“承聖門”內第4進院落即分為東、西、中三路。中路為孟廟主體建築“亞聖殿”,其後為“寢殿”,其前左右兩側建有“東廡”和“西廡”各七楹,院中有“天震井”和“乾隆御碑亭”。東路“啟賢門”內為“啟聖殿”,其後為“孟母殿”。從“啟賢門”到“啟聖殿”甬路兩側,豎立著為數眾多的歷代碑刻,稱之為“孟廟碑林”。西路“致敬門”內為一過道小院,東垣有一小門可通往中路“亞聖殿”院,北壁有一小門為“齋戒門”。此院四周牆壁上鑲嵌著歷代名人謁孟廟題詠等數十塊小型碑刻。“齋戒門”內建有“致嚴堂”三楹。堂前有兩株元代所植的參天銀杏。

孟府,是孟子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因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孟軻被封為“鄒國亞聖公”,孟府因此被稱為亞聖府。孟府以主體建築“大堂”為界,前為孟氏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辦公的官衙,中為內宅,後為花園,正房“世恩堂”為五經博士居住之處。建築格式為前堂後寢式。擁有樓、堂、閣、室共計148間。南北縱長226米,東西橫寬99米,共佔地約60餘畝,總面積約合2.24萬平方米。是國內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較為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古建築群。

視頻:2022年遊學孟廟孟府

同遊者說:在這裡,每走進一扇門,都會浮出孟夫子的閃光思想;每觀看一塊碑,都在講述者教化的故事。拜孟廟,觀孟府,感受承上啟下,守先待後的孟夫子的浩然正氣。


2.9齊都臨淄——姜太公祠

自周昭王八年(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齊立國,到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臨淄城(臨淄齊國故城)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餘年。這裡是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姜太公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被歷代帝王尊封為“武聖”“武成王”,民間傳為神上神。因輔助周武王伐紂滅商有功,公元前11世紀封於齊,為齊國第一代國君。尚至齊後,修國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興漁鹽之利,人民多歸齊。周王室又授予他代天子出軍征伐的權力,故成為大國。年百餘歲卒,陪葬武王於周。齊人思其德,葬衣冠於今臨淄城區桓公路東首南側。冢高18米,南北50米,東西55米,南依稷山,北向齊國故城。1992年依託姜太公衣冠冢建起了姜太公祠,祠內主要建築有三君殿、五祖殿、五賢殿、釣翁齋、觀魚亭、道士院、鐘鼓樓、假山、魚池、盆景花卉園。祠內碑石林立,綠樹成蔭,爐鼎香菸繚繞,清新幽靜。趙樸初先生為姜太公祠題寫了“姜太公祠”金字大匾。

圖: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同遊者2021年攝

黃道周贊太公曰:“太公尚父,霸王之輔。漁獵以歸,修德用武。學擅陰陽,韜分龍虎。黃鉞白旄,揮之如麈。伐取商殘,開篤周祜。後世談兵,宗之為祖。”

同遊者說:拜太公祠,對那些被後人誤解的道術和兵謀,我們或許有新的認識。周公、太公這一文一武、一儒一道,共同撐起了鬱郁乎文的周王朝,他們的思想是為天人之道的圓滿詮釋。


2.10青州古城

大禹治水劃九州,青州為九州之一。《尚書·禹貢》稱青州“東北據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並註釋說:“蓋因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呂氏春秋》稱青州為“東方之州”。在華夏的歷史長河中,青州迭為名城重鎮,在全國有著重要的影響,自西漢初年始,先後存在過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東關圩子城、滿洲駐防旗城等六座古城,青州作為山東境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四百多年之久。

青州古城主要景點有北門大街、東門大街、偶園街、北營街、南營街、昭德街等10000多米明清古街道,有青州博物館、三賢祠、李清照紀念館、萬年橋、宋城、偶園、衡王府牌坊、青州府貢院、府衙門、府文廟、真教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培真書院、南門、魁星樓、歐陽修山齋、李清故居等120多處景點遺蹟,是多元文化融合,人文薈萃之地。連中三元的狀元王曾,現存唯一狀元卷的趙秉忠,才女詞人李清照,大學士馮溥,名士忠臣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都和這座古城有不解之緣。

視頻:青州古城文化

同遊者說:昔者五經博士鄭玄在此注經講學,今有多位明師學人在青州深耕經典文化傳承。當莘莘學子們誦讀儒學經典的音聲,在古城的人文遺蹟間響起,這是多麼美妙的音聲相和,千年相遇。


2.11青州博物館

青州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縣級綜合性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5萬餘件,國家珍貴文物3000餘件。2023年5月15日,青州博物館新館正式盛大開館,新館展覽區分為青州歷史展廳、龍興寺佛像展廳、有鄰衡王府展廳、香山漢墓陶俑展廳、石刻藝術展廳、陶瓷展廳、書畫展廳和臨時交流展廳等8個展廳,通過大量圖片、文字以及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讓觀眾深入瞭解展品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內涵。

其中明萬曆二十六年趙秉忠狀元卷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為海內外孤本;東漢“宜子孫”玉璧和戰國玉人是罕見的玉器珍品;香山漢墓陪葬坑出土的彩繪陶器、陶俑是目前我國同時期同類文物中彩繪保存最好的。最著名的藏品是1996年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的400餘尊佛教造像,時間跨越北魏至北宋,長達500年。這批造像數量多、品種全,雕刻精美、貼金彩繪保存完好、跨越時間長,他們都有著獨特的微笑。

視頻:青州博物館新館及館藏

文傳君說:這些造像的笑容被稱為“青州微笑”,甜甜的微笑透著無盡的慈悲,圓潤的面容藏著深邃的智慧,優雅的身姿源於內心的恬靜。停下來,和這些佛像面面相對,好像佛菩薩與俗人之間的那道界限在慢慢消融,自己漸漸地心開意解,喜悅滿懷,觀佛觀眾生,原來都是人,都在人間修,都在人世成。


第三單元、課程介紹

本遊學營側重“曲阜遊-青州學”,在青州古城將開展學經、習禮、誦讀、會講等課程,介紹如下。

3.1《禮通天地人》講座、《禮記》選讀、演習釋奠禮

秦蕙田《五禮通考》曰:“古者立學,必祭先聖先師,所以報本反始,崇德而勸學也。其禮有三,曰釋奠、釋幣、釋菜。釋帛,告祭用之,禮不常行。常行之禮,釋奠、釋菜而已。”

荀子《禮論》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釋奠原為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是將祭品敬放在神主之前表示祭奠之意,屬吉禮中的祭“君師”之禮。在周代的官學中,就設有釋奠先聖先師的禮儀,《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本次遊學演習的禮儀有釋奠禮的迎神、奠帛初獻、亞獻、終獻、飲福受胙、撤饌、送神、望瘞等全套儀程,以及安置神位、擺放供品、穿著禮服、唱贊唱詩、誦讀經典、整理清場等環節。視參與者情況安排執事,全心身融入到演習禮儀的各個環節中,以禮修身,以禮正心,最終各司其職,在釋奠樂章的指引下有機協作,完成一場莊嚴的祭孔典禮。

視頻:2022年遊學時舉辦的釋奠禮

3.2經典正音誦讀,古城誦經典

《呂氏春秋·博志》載:“孔丘、墨翟晝日諷誦習業。”誦讀載道之文言,本身就是學習經典的至要法門,“誦讀”二字,包含了我們面對聖賢經典的心身狀態、交互形式、聲音技法、感悟心法……需深究習練,方能功夫上身。

文化傳統平臺在總結多年開展經典學習經驗,和聲音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正式推出了“五四三二一”的正音誦讀要領,自主研發的64張《經典正音誦讀卡》,以及“利其器、正音聲、循中道、損習性”的正音誦讀教學體系。

諷詠以倡之,涵濡以體之。得其一法,終身研習,以此助力於經典修學者,能夠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至誠感通,幫助經典導讀師資在今後開展經典傳習的實踐中,增加一項行之有效的誦讀形式,服務於整體教學目標之達成。

視頻:2022年遊學時在青州古城誦讀經典

3.3《論語》會講

儒學是中華文化正脈,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經典會講是修身治學的重要次第,是敬業樂群的重要表現,上承離經辨志、下啟博習親師,是明誠化用的必要路徑。是學而習、學而思、學而問、學而辨、學而知、學而覺的有效形式。通過會講,可以檢驗我們的學習成果,更好的致力修身治學,躬行君子之道。

每一次經典會講有組織者、主持人、主持助理、導讀人、分享人、點評人、聽眾等不同角色,這些角色各有規範,學友們在不同角色的參與中體認經典,共同融入這場經典共學,沉浸參與,學自在其中。

本期遊學,我們將選取《論語》中的一個章句,大家各自認領角色,共同預習準備、預演、現場會講、覆盤,通過全過程的參與,瞭解經典會講組織模式及共學優勢,以助力於大家開展自組織經典讀書會。

視頻:《論語》會講示範

第四單元、遊學師資介紹


2023年度的第四期“齊魯希聖希賢研修遊學營”活動將由以下五位師資和大家同遊共學(按姓氏拼音排序)。

陳萬鳳,山東曲阜人,曲阜市“十佳儒學講師”,幾十年如一日在三孔等人文勝蹟為海內外遊客講述聖城聖蹟聖人的文化,傳播儒學思想。是文化傳統平臺《孔子及弟子其人其事》課程主講老師,首批山東省德耀齊魯道德公民榮譽稱號獲得者,是本遊學曲阜學段的主講老師。

金聲玉振,經典書院山長,《論語信述》《大學信述》撰述者,文化傳統平臺《論語》主講老師,從事語文教學及經典傳習十餘年,有紮實的學養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是本遊學青州學段的主講老師,祭孔釋奠禮的總執事。

李敬,文化傳統平臺總幹事(文傳君),中國孔子基金會德本教育基金主任,《經典導讀師資培養計劃》公益文教項目發起人。在西學背景下,返回中華文化傳統,十餘年來遍訪華夏人文遺蹟,溯源中華文化,致力於健康文化的研究與普及教育,經典文化的溯源與傳習。是本遊學的策劃人,全程領隊。

楊傑,壬子年生人,祖籍山東,文化傳統平臺《孝經》主講老師,《孝經信述》纂述者,國家註冊一級建造師。大學本科學歷,管理專業,學士學位,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同等學力。自幼喜歡探索宇宙奧秘,熱愛生命,喜愛讀書,潛心於傳統文化學習,現專心致力於文化傳播與交流事業。以文化自信,天下大同為己任。願與志同道合者共舉善業。是本遊學的全程輔導老師。

嶽強,嶽強(本心),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一級播音員,有聲語言藝術教育專家,錄音師,《中華經典共讀計劃》領讀人,《論語》全本正音誦讀錄製者(發佈於中國孔子網),文化傳統平臺《經典正音誦讀》及音聲教學系列課程研發者、主講老師,研發有經典正音誦讀“五四三二一”教法體系等。為著名點讀機品牌錄製《大學》《中庸》《道德經》《三十六計》《朱子家訓》《世說新語》等多部音頻點讀教材。是本遊學青州學段的主講老師。

【特別福利】在整個遊學期間,如有在經典義理領悟中的困惑之處,或是在生活中踐行經典所遇到的困擾,以及在遊學中沒有聽懂領會之處,都可以應機向同遊共學的老師們提出,大家一起教學相長,攻克疑難,打通卡點。

圖:敬拜亞聖孟夫子

第五單元、遊學文明公約


各位師友,大家好。有緣千里來相會,歡迎志道樂學的您參與本次“齊魯希聖希賢研修營”活動。

“道,須臾不可離也”。經典的實踐離不開我們對舉手投足間的品悟,更體現在我們生活點滴細微之處。本著“知行合一”的理念,此次遊學我們將在遊中學、學中參、參中悟、悟中修,自利利他,共同成長。

相信大家在多年的修學中,已形成良好行為規範,但作為團隊出遊,為避免出現個別狀況而影響整體計劃的進行,故教務組梳理出以下注意事項,望大家自我觀照,友善提醒。

6.1外出遊覽

1.外出前,請攜帶好個人證件(身份證必帶,教師證、軍官證如有請帶上)。

2.外出前確保手機電量充足,保持手機暢通。

3.自帶水杯,並根據自身情況提前備好水。

4.穿著適宜出遊的鞋子和衣服,貴重物品妥善保管。

5.前往景點途中,乘車或步行均以小組為單位,不擅自離隊獨行。出必告,反必面。

6.行進期間注重個人儀態,保持公共衛生、公共秩序。

7.乘車時注意安全,禮讓長者。

8.戶外活動,聽從統一安排,準時在指定地點集合,守時。

6.2學習交流

1.學習前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如文具、服飾等)。

2.將手機調至靜音或震動狀態,提前處理好個人事務。

3.座位次序根據活動形式以及當地防疫要求進行安排,聽從指揮。

4.學習期間,減少出入,避免打擾他人。

5.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尊重他人不同意見。

6.遵守課堂禮儀、注重個人儀態。

7.課上發言,舉手示意。按照次序交流,中間不插話打斷。

8.真誠相待、互助共學。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6.3室內參觀

1.參觀開始和結束時,請組長按照要求集合組員,確保不缺員。

2.參觀中按照次序緊跟隊伍,不掉隊,不插隊。遇突發緊急情況需向組長、領隊及時彙報。

3.參觀聖賢故地,保持恭敬莊嚴。

4.出入院門房門,不踩門檻。公共場所不大聲喧譁。

5.遵從景區、博物館內相關要求。(如禁止拍照等)

6.集體拍照時,總體遵從女士在前,男士、個高者在後的原則。自覺排隊,節省時間。細節調整聽從攝影師統一調動安排。

7.參觀過程中,有身體不適者及時提出,切莫勉強。互相觀照,互相幫助。

6.4就餐

1.就餐儘量按組坐桌,組長留意本組人員是否到齊。互相照顧。

2.注意就餐禮儀。如:入座有序,長先幼後;請長者上座;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順時針轉動餐桌托盤;公筷公勺取菜,取自己附近的菜品;進餐時勿響舌,勿大聲喧譁;若咳嗽請轉身遮擋等。

3.集體在外進餐時,飯後儘量不獨自行動。若有特殊情況,需向組長報備批准後方可行動。

6.5賓館起居

1.早睡早起,確保在學習、出遊時有良好的身心狀態。

2.保持房間整潔,空氣暢通。

3.在室內不大聲喧譁,以免影響他人休息。

4.愛護賓館物品。如損壞或使用房間內消費物品,費用由個人承擔。

5.非集體活動,個人私自外出,請向組長說明(往返時間以及去處)。

參加本次遊學,本人同意以上集體約定,克己復禮,謙謙君子。

祝願本次遊學活動圓滿順利!感謝全體同仁的支持和配合!


齊魯希聖希賢研修遊學營
營員、履約人:李敬

圖:遊學期間的共學活動

第六單元、研修遊學營安排


研修遊學營分三階段:預備營階段,遊學營階段,整理總結階段。

預備營階段:主要是預報名者繳報名費後進入預備群,參加研修遊學營講解(瞭解本營理念、遊學地、學習課程、師資、文明公約、遊學安排等情況),進行營前學習(閱讀與遊學相關的摘選典籍,如《史記·孔子世家》等),進行營前準備(引導準備相關服裝鞋帽和由學必需品),組織入營分組(組委會根據預報名人員填寫的預期學習時間,如某段時間人數超過10人,則準備開營,公佈營期後方便在本期參與者可報名進入正式營。)

遊學營期間作息:晨練晨讀6:00-7:30;上午課8:30-11:30;下午課14:30-17:30;晚課19:30-21:30

遊學營用餐安排:酒店用自助早餐或自約伴外出早市用餐(7:15-8:15),集體午餐自主午休(11:30-14:15),自主晚餐散步(17:30-19:15)。

擬定遊學行程(2023年度)
日期
上午
下午
晚上
7月30日
(各自前往曲阜途中)
午後陸續曲阜報道(自由參訪顏廟)
開營儀式
7月31日
遊學孔廟、孔府(陳萬鳳)
遊學孔林(陳萬鳳)
學友相知會
8月1日
遊學鄒城孟廟孟府(陳萬鳳)大巴車
遊學尼山夫子洞、尼山孔廟(大巴車)
經典學習交流活動(楊傑、李敬)
8月2日
遊學曲阜周公廟(陳萬鳳),大巴車集體前往青州
午餐,參訪姜太公祠,前往青州報道
夜遊青州古城
8月3日
經學主題授課(金聲玉振)
孝經孝悌主題授課(楊傑)
經典讀書會(楊傑、金聲玉振)
8月4日
青州古城五地誦讀師資班所學五經(嶽強)
經典書院習禮(李光遠等)
保留節目(暫不公佈)
8月5日
經典書院釋奠禮,結營
(陸續返程或繼續留青州自由參觀)
遊學營報道安排:7月30日下午,參加全程或上半段遊學營員前往曲阜指定酒店報道;8月2日下午,參加下半段遊學營員前往青州指定酒店報道。報到聯繫人和酒店地址將在遊學安排群內公佈。

遊學營早來晚走者安排:早於報道時間到達的營員,可以自行安排遊覽集體遊學中未涉及的景點,可自定住宿,亦可由組委會安排集體入住酒店。晚於結營返程時間離開的營員,希望繼續自主參觀遊覽,可自定住宿,亦可經組委會協調在集體入住酒店續住。

整理總結階段:是指遊學營正式結營後,大家各自返程,安全到達後報平安、整理共享遊學期間的照片、錄像,整理學習心得收穫,組織交流分享會,繼續就與遊學相關的問題答疑輔導等,以上活動通過線上舉行,預計持續1個月。

圖:在青州偶園佳山堂前誦讀

七、開營日期及報名

學為君子——齊魯希聖希賢研修遊學營,為長期開展的研學活動,每年暑期8月1日前後固定舉辦一期,其他時段則根據意向參與人數靈活組營,相關安排如下。

主辦:文化傳統平臺、北京溪燕文化諮詢有限公司

最新營期:2023年7月30日(星期日)-8月5日(星期六),合計6晚7天

地點:山東·曲阜-青州

人員:對曲阜聖城、儒學經典、傳統禮樂、孔子及其弟子感興趣的成人或親子。(本遊學面向成人,兼顧6-18歲未成年人,未成年人需在監護人陪同下共學,且希望家長不要對孩子有硬性要求,只要他們願意遊玩、能夠跟得上、呆得住,孩子的學就在其中了,看到成人在學,他們會對學習場景、對聖城遺蹟、對聖賢有感受,浸泡就好,遊玩就是。)

遊學營費用:6晚七天“曲阜-青州”營全程4680元/人,半程及未成年人2340元/人,含遊學期間(報道至結營)的吃、住、行、遊、學、保險費用,自行安排報道及返程的大交通(亦可自駕車)。亦或在此基礎上增加“泰山-岱廟”“齊都故城-龍山文化遺址”行程,費用按比例增加。

預報名費:1000元/人,有意向參與者可先預報名,註明自己的方便時段,成功後進入預備營群進行相關安排,由組委會協調匹配營期,開營報道時補交剩餘費用即可。如在2年內,未能成功匹配入營,營員可申請順延或退還預報名費。

報名鏈接:請在下方群接龍小程序中預約報名。

填寫姓名、電話、選擇已確定的營期或註明自己能參加的時段,等待組委會安排即可。


如有問題請諮詢文傳君(wenhuact001,wenhuact002)

期待與您同遊共修
參學杏林優入聖域
歡迎收藏,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士

修己·仁愛·自覺·利他

解悟經典 修身治學 內化於心 外化於行

道德經 易經 | 論語 管子四篇 | 養生修身

點擊關注訂閱,獲取經典學習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