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萊士文學”裡,我真正讀懂了生活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X博士

ID:doctorx666

作者:格子

前幾天,我在知乎上偶然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一網友疑惑很多人說華萊士吃了拉稀,但這件事為什麼最終成了一個梗? 

問題上方的分類僅標著“投訴”,暗示這應該是一個嚴肅的食品安全話題。 

本著多年談笑風生的經驗,我以為這個問題下的高贊回答,要麼是倖存者偏差的概率學統計,要麼是梗文化的流變解析。 

最不濟,是輸出#噴射戰士# tag的整活。 

可萬萬沒想到,在2400多個回答裡被頂到首位的,是這樣一則文字。 

短短的112個字,卻達到了一種難以想象的文學高度。 

華萊士作為其中不可忽視的文學線索,一路起承轉合。 

大家本打算攥著手紙衝進賽博撤碩,沒料到最後全都用來擦眼淚了。 

   ·來自@JimSu  

也許是不小心,或者是故意的,在這個有關華萊士的問題下,出現了濃厚的文學氣息。 

有華萊士版本的《人世間》,充滿著龐麥郎式的野望。 

 有《我不是堡神》的戲謔與憂傷。 

   ·來自@GYINGJIE  

而通過在互聯網上的進一步搜索與考據,我們發現 —— 

從華萊士中,的確生長出了文學。 

在“華萊士文學”裡,我們可以讀懂生活。 

高於華萊士の文學

就像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文學作品一樣。 

媽媽,似乎是“華萊士文學”中的一個母題。

在一些年輕人的腦海裡,華萊士的門店就像自行車的後座,承載著關於母愛的獨家記憶。 

   ·來自@放陽屁  

華萊士有時是一段媽媽的記憶,有時又是一種過去的感覺。朋友問她華萊士是什麼味兒的,她形容是努力好久才能吃上一頓的味道。 

《百年孤獨》因為開篇第一句穿越了三個時態而被奉為神來之筆,在“華萊士文學”中同樣有這樣的表述痕跡,還加入了“聞到第一口”的通感詭計。 

有時,華萊士只是一個對於母親的小小心願,他希望老媽退休以後,自己能吃到固定的晚飯。 

而有時,華萊士卻又成了一個大大的遺憾,出現在每一個與母親多年未見的夢裡。 

華萊士在這樣的文字中,具有了全新的象徵含義。 

有網友說華萊士現在是:“一頭連著腸子,一頭連著臍帶。” 

當父親們的形象出現在“華萊士文學”裡,不像朱自清沉重的《背影》,更像是一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孩子。 

有人記錄帶爸爸去檢查身體時,他第一次吃到華萊士,爸爸會先問這個貴不貴,聽到可樂和漢堡都是送的,才放心地一手一個拿了起來。 

   ·來自@荒妹兒啊  

還有網友寫了爺爺和華萊士的故事,她說在每個月打折的那幾天,爺爺都會在飯桌上做輿論動員,像對暗號一般等待著奶奶的批准,然後開心地帶娃兒去吃華萊士。 

   ·來自@綿羊大俠  

有的人吃著吃著就笑了,有的人吃著吃著就哭了。 

不是天下所有的爺爺都認得華萊士,但仍會有阿公僅憑著孫女外賣包裝袋上的樣子,就能在40度的天氣下步行兩公里給她買到炸雞。 

吃著華萊士,淚水滑過她年輕的脖子,阿公還以為是汗。 

“阿公把風扇只對著我一個人吹”,她說。 

   ·來自@yi  

偶爾離開家庭語境的“華萊士文學”,故事圖景更加豐富了起來。 

有時是《三重門》式的青春文學,那時他們只有夢,沒有噴射,他們想愛、想吃、想有一臺PS2。 

有時是《奮鬥》式的勵志文學,一個人很難吃下華萊士的雙人套餐,就像霓虹燈下也很難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而“華萊士文學”中最觸動人心的部分,則往往來自於那些純真孩童的視角。 

十幾年前,即將面臨殘酷疾病折磨和鉅額醫療花費的小夢潔,尚無憂無慮的她指著華萊士新品傳單上的漢堡問:“爸爸,這上面有好多好吃的,你吃過這個沒有?” 

   ·來自《三峽枝江網》  

現在,在搜索引擎上檢索與華萊士有關的作文,足足有52頁。

一位小朋友和家人去吃華萊士的記述裡,童稚見聞中夾雜著許多溫暖而酸澀的生活信息。 

不過此時,他大概還不會太多思考爸爸媽媽這些對話背後的事情。 

他只是感到:“大人的心思真是難猜。” 

 “不過一家人過來華萊士吃一次還是挺開心的!”

低於華萊士の生活

在開篇提到的那則知乎問答的評論區,有人說華萊士應該請不到這麼好的文案寫手。 

   ·來自@林有財  

是的,“華萊士文學”真正的張力,並不來自於某種精巧的遣詞構句。 

而是,來源於一種我們感到熟悉卻又開始陌生的真實生活。 

近幾年,華萊士出現在互聯網語境下的時候,其角色往往像是一個提不上褲子的“小丑”。 

社交app上充滿著關於#噴射戰士#的調侃,短視頻up主們前赴後繼發起了“拉還是不拉”的刺探。 

實際上,在更早一些的年代,我們對華萊士的認知還非常簡單。 

萊士,很可能是許多來自小地方的孩子吃到的第一份洋快餐。 


有網友說,華萊士圓了幼時的她對油炸食品渴望的夢,這甚至引起了她現在對噴射梗的恨。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只有孩子們的消化快。 

那時,我們大概還分不清華萊士和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之類的區別。 

我們只知道那裡一樣有用兩片面包夾著肉和菜的漢堡、有從櫃檯上遞出來的冒著熱氣的薯條、有炸雞表面泛著溫暖的油光,番茄醬被裝在精緻的小包。 

只需小小地攢上一筆飯錢,或者等長輩的許願兌現,我們就可以獲得一次食慾上的滿足和對現代生活的體驗。

作者西比上週吃華萊士,連續拉稀了三天,可來自南方小鎮的吳少劍說,那時走在放學的路上,華萊士店門口貼著花花綠綠的傳單,就像通向更大世界的船票。 

後來的我們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小地方,在某個摩登都市過上了寫字樓空調過熱、照片飽和度過高的生活。 

299的自助餐已經嚇不到我們了,1000以內吃不飽的Omakase也不是沒見過。 

中午我們有時訂40一份的減脂餐,晚上我們鑽進精釀酒吧消磨時間。 

雖然料理包、冷鏈預製菜依然將我們重重包圍,畢竟城市裡食物的新鮮程度都是明碼標價的。 

但總之,我們大概率不會再尊重這些所謂的洋快餐了。 

走在下班路上,有人向你遞出華萊士的新品傳單,你只會覺得有些不耐煩,偶爾在網上刷到#噴射戰士#的梗才會哈哈一笑地點個贊。 

一切似乎都過去了,似乎都向著更精緻、體面的方向跑過去了。 

不過10塊錢能吃到倆漢堡的地方,依然是很多城市的熱量底線。 

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吃華萊士,也有可能明天就吃。 

就像華萊士到底噴不噴射是一個不確定事件,是被裝進漢堡盒子裡的薛定諤,是在油鍋裡翻炸的墨菲極限。 

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現在吃華萊士的人群已經分道揚鑣了。 

有人在瘋狂星期四文案下調侃,華萊士100-80的差價是不是用來買紙? 

可也有人表示,真有過這樣的活動,那段時間他們幾乎全班都在吃華萊士。 

   ·來自@御坂8029  

有人覺得吃一次華萊士或許是囊中羞澀的不得已而為之。 

但也有人說自己“沒有了華萊士可怎麼活”? 

華萊士對於有些人也許是單純的獵奇,而對於有些人,華萊士也是他們生活裡的小確幸。 

 甚至,是一個稍顯奢侈的期許。 

消費是這世界上最天然的城牆。 

食物築成的階級也將人們圍擋。 

值得慶幸的是,營養、愛與真情仍然是公平的。 

在這片土地上的許多地方,依然繼續著我們曾經的故事。 

那天我刷到了深漂的一家四口,在孩子3歲生日那天他們去吃了96元的華萊士套餐。 

媽媽問:“你開心嗎?” 

她說: 

   ·來自@小藍藍呀   

7 / Mar / 2023

來源:X博士

作者:格子

微博:視覺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