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痤瘡,兩方搞定

反覆痤瘡,兩方搞定

小編導讀

痤瘡臨床上常見,多發於青少年,主要見於面部,影響容貌,會打擊患者的自信心,甚至會對患者的日常交往造成一定的影響。很多患者的痤瘡是因火因熱而致的,對付這種類型的痤瘡,周德麗老師選擇這兩個方子治療——

雷某,女,20歲。初診日期:2009年4月13日。

主訴:面部痤瘡1年餘。

現病史:患者1年來反覆出現面部痤瘡,上有膿點,根部發紅,不癢不痛,眠差,腰痠,大便1~2日一行,質硬。曾用多種護膚品,症狀加重。

既往史:平素月經期延長,10~15天,無痛經。

過敏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

查體:面部可見暗紅色的紅斑,脫屑,有白色突起的閉合性粉刺,上有膿點,根部發紅。舌質紅,苔黃,脈細滑。

中醫診斷:痤瘡(心火熾盛)。

西醫診斷:尋常痤瘡。

治則:清熱解毒,宣肺洩熱,疏肝調經。

方藥:五味土茯苓湯合兩地湯加減。

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生地黃10g,蟬蛻10g,七葉一枝花10g,銀花藤15g,土茯苓10g,連翹10g,海螵蛸20g,浙貝母12g,甘草10g,柴胡10g,白芍10g,佛手10g,法半夏10g,枳殼10g,地骨皮10g。配方顆粒,7劑,每日1劑,水沖服。

外用藥:薑黃消痤搽劑(30mL)。

囑:①一般月經前1周、月經後1周服中藥,連續3個月。②忌海產品,剪指甲,注意手部衛生,前額頭髮不宜過長。③夜間睡眠儘量在12時之前。

二診(2009年4月21日):服藥7劑,面部痤瘡暗淡,月經不暢,停後復行,量少,無腹痛,大便日1~2次,舌脈同前。上方加淮山藥20g、蓮子20g、仙鶴草15g、太子參10g,繼服7劑。

三診(2009年5月7日):服後,面部痤瘡暗淡,月經乾淨,眠差。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上方減仙鶴草,加酸棗仁10g,繼服15劑。

四診(2009年6月8日):服後,面部痤瘡暗淡,膿點消,眠改善,大便成形,日1次。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上方繼服30劑。

外用方:珍珠母15g,土茯苓10g,桔梗15g,白及15g,石膏15g,紅花15g。研末,純牛奶調外敷面部。

按語及體會:本病多發於青年男女,臨床表現為皮脂分泌過多,毛孔多粗大,分佈於前額、雙頰、頜部及胸、背、肋、肩等部位,嚴重者密集成片。西醫常用性激素、抗生素、粉刺溶解劑治療。

本案患者素日陽明腸胃有熱,復感風邪,內外合邪,邪熱熾盛,內入營血,外滯肌膚而發痤瘡。該患者還有衝任不調。治療以清熱解毒、宣肺洩熱、涼血祛斑散結為法。五味土茯苓湯清熱解毒,宣肺洩熱,疏肝調經。兩地湯滋陰降火,涼血消斑。

中醫學認為,疹屬肺,斑屬胃,陽明主肌肉。周德麗教授指出,若痤瘡根深,則用五味土茯苓湯加桃仁、紅花、牡丹皮加強活血之力。由於本病常與內分泌失調有關,女性常月經不調。若月經夾血塊,用益母草;月經淋漓不盡,用茜草、仙鶴草涼血止血。

本病先期忌用面膜,以防感染,待膿點消退,皮膚平復,才宜面膜治療。飲食上忌魚蝦等易過敏之品。注意手部衛生,前額頭髮不宜過長,恐細菌、黴菌、蟎蟲感染。注意睡眠時間不宜過晚,西醫學認為,生物美容時間為午夜12時至2時,故一般強調最好晚12時之前休息為好。

桂派名醫經驗集

周德麗教授是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擅長治療脾胃病和腫瘤疾病,本書詳細總結了周教授多年的臨證經驗,以饗讀者。

 

《周德麗》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全書通過醫家小傳、專病論治、診餘漫話等內容,比較系統、翔實地闡述了周德麗教授的辨證思想、用藥配伍技巧和臨證經驗。本書既有診病思路、組方配藥,又有跟師醫案、醫案總結及老師點評,貼近臨床,便於讀者充分領悟周德麗教授的辨病診療經驗及用藥特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