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腋下長出“小肉粒”,警惕HPV感染!摳掉行不行?告訴你答案

脖子腋下長出“小肉粒”,警惕HPV感染!摳掉行不行?告訴你答案

24歲的小美在一家美容院工作,愛美的她也比較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每天都會在鏡子前臭美一番。


近期她發現脖子上長了一顆紅色的肉疙瘩,有點醜,但因不痛不癢就一直沒有理會。

然而,一個月後她照鏡子發現,脖子上的疙瘩多了好幾顆,連臉的邊緣都長了,還偶爾發癢,便叫來同事幫忙查看。同事表示,這可能是HPV感染長出來的疣,還問她是不是平時私生活有點亂。

小美一下就蒙了,她還沒男朋友,不存在私生活亂的問題,怎麼會染上HPV?質疑同事是不是看錯了……

為了查清楚這到底是什麼,她最終到醫院就醫,醫生表示這確實是HPV感染導致的“絲狀疣”,但這病不一定是性傳播導致,也可能是免疫力低下導致,讓她不要擔心,在醫生的幫助下,小美最終治療成功。

疣是一種病毒性皮膚贅生物,較常見於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

相信大家對HPV都不陌生了,沒錯,它就是導致宮頸癌的幕後黑手之一。雖然聽起來很可怕,但它也有高危和低危之分

一般來講,HPV最主要通過性生活感染,但也不是絕對的,其還可以通過血液和密切接觸傳播,如共用針頭、刮刀、浴巾、浴盆等。


另外,HPV病毒通常不會直接感染正常的皮膚與黏膜,但如果身上有傷口,它就可通過外傷感染皮膚和黏膜上皮細胞,一旦感染到最深層的基底細胞,就可能發生增生並形成疣。

HPV的家族很大,共有200多個亞型,其中只有十幾種跟惡性病變有關,大部分都是低危型,主要引發皮膚疣。

而不同的病毒類型也有著不同的喜好部位,可引起的疣體也不一樣。今天叔就盤幾種最常見的皮膚疣給大家好好辨辨。

主要由HPV6及11型病毒感染引起,較常發生在肛周、外陰等生殖器部位。

開始為淡紅色丘疹,後續會逐步融合成乳頭狀,形成菜花狀贅生物,外觀為紅色、白色或霧灰色,表面可見糜爛、浸漬。

治療手段包括局部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如塗抹咪喹莫特霜或激光、電灼及冷凍治療等,如出現帶蒂較大的疣體,必要時可考慮手術切除,但術後仍要配合其他治療以免復發。

主要致病病毒為HPV3、10型和28型,好發於青少年的手背與臉部

可在皮表輕微隆起膚色或褐色的扁平丘疹,一般患者無症狀;部分患者出現瘙癢發紅症狀,但幾周後亦可自然消退。

目前對於扁平疣主要採用外用藥物和物理治療方法,若扁平疣數目較多或久治不愈,則需同時口服藥物治療。

由HPV1、2、4、7、27型HPV病毒感染引起,全身均可發生,但四肢較多,局部會形成一個較硬且隆起的半球狀小結節,界限分明,有光澤,多發時可形成局部的凸起。

通常尋常疣可自行消失,也可通過外用藥物或物理治療的方式消除,對於較為嚴重的患者可以考慮口服異維a酸膠囊治療。


絲狀疣是尋常疣的一個特殊類型,好發於人體頸部、眼瞼、額頭等部位,主要表現為細長絲狀凸起,伴頂端角化,形似“金針菇”狀或小肉粒狀。

一般患者沒什麼症狀,可不予處理。如果覺得影響美觀,可考慮外用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若皮損數目較多或久治不愈時,則可考慮系統藥物治療。

主要由HPV1、4型HPV病毒感染引起,表現同尋常疣,但角質層比尋常疣更厚,表皮上層可見角化不全細胞,真皮有較多的炎症細胞浸潤,好發於足底部。

蹠疣主要以外治法為主,包括外用藥膏及物理治療,也可採用中醫辨證治療,比如中醫火針,中藥泡腳等。

相對於高危HPV引起的惡性病變,低危型HPV引起的疣風險相對低很多,大部分疣一般會在1~2年內自然消退,且不會留下痕跡。

不過作為一種贅生物,疣可以發生在身體各個部位且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可導致自身越長越多或傳染身邊人,因此,還是積極防禦為妙。

皮膚損傷:皮膚遭受外傷、燙傷、燒傷等問題後,若沒能及時處理與治療,就容易讓HPV病毒“有機可乘”,導致疣的出現。

免疫力低:當皮膚受到感染,免疫系統如果比較弱雞,就難以及時剿滅病毒,導致病毒擴散,感染長疣。

在生活中,也要做到以下幾點:

生活中需要注意不與患疣者共用生活用品,否則就有可能接觸到病毒而造成感染。

儘量避免和患疣者直接接觸,若接觸了也要第一時間消毒洗手,如患的是尖銳溼疣,應暫停性生活直到治癒。

注意規律飲食,營養均衡,通過加強飲食營養來提高抵抗力,日常作息也要規律,避免熬夜或過度勞累,每日做適量運動,增強免疫力。

疣多是在皮膚破損情況下發生感染的,所以在勞動時,尤其要注意保護自己,做好防護,避免傷口,如有傷口也要及時治療。


參考資料:

[1]白石憲男主編;趙曉東,于學忠主譯,真正實現熟練操作外科門(急)診手術處置指南,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01,第216頁

[2]吳志華主編,皮膚性病診斷與鑑別診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01,第71頁

[3]高國蘭主編,宮頸癌就醫指南,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03,第12頁

[4]張詠梅,女性生殖健康上女性保健及婦科疾病,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85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