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60套|文化縱橫精選過刊組合

僅有60套|文化縱橫精選過刊組合


尊敬的讀者朋友: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文化縱橫的支持,我們特推出往期過刊的收藏組合,包含《創新的中國時刻》、《共同富裕:社會主義3.0》、《建黨百年與理論創新》《全面競爭》四期雜誌,原價單本38元,組合特惠106元包郵。歡迎各位點擊下方鏈接訂閱:

歡迎訂閱文化縱橫精選過刊

(限量60份)

—  創新的中國時刻  —

域外

打中國牌:“拜登主義”外交的算盤   

孔元

對抗中國會成為美國兩黨的黏合劑嗎?  

劉洋

特稿

美國行為的根源——出自政治史學的觀察

劉小楓

普世民主的理想與並不理想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並不真實,它不過是美國政治人的一種政治修辭,因為,美國作為自由、民主和人權等普遍價值觀的擔綱者和守護者這一道德形象只是一個歷史假象。

封面選題:創新的中國時刻

向更高質量和更高附加值的技術和產業環節進軍,是任何一個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內生訴求和天然權利。如今,作為曾經的全球技術創新發動機的美國,在自身創新勢能逐漸乏力之時,卻試圖阻擋中國企業攀登技術創新高峰。在這場國際創新競爭中,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深入理解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以明智的決策與堅定的行動,推動中國自主創新持續前行。如此,才能捍衛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

建設本土創新共同體——國際創新競爭背景下中國的困境與出路

封凱棟 紀怡

重塑技術創新優勢?——美國半導體產業政策迴歸的歷史邏輯

李寅

打造創新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廈門宏發經驗

孫喜

貿易斷裂背景下的供應鏈重組與中國創新機遇

郭年順

產業政策如何打造競爭優勢——杭州與深圳雲計算產業的比較研究

高柏 茹怡

新發展知識

反思工業文明與經濟發展——後發者的視野

瞿宛文

要真正理解後發地區的處境,推動發展並進而設想未來,必須先放棄西方現代經濟發展模式是“常規與必然”的假設,以後發者的視野,回到歷史現實,正視殖民遺產與南北關係的影響,面對自身政治社會組織重組的挑戰,才能開始理解自身,也才可能有效推動自身的現代經濟發展。

專題:數字時代的勞動

當世界進入“數字時代”,隨著多種樣態的互聯網經濟模式的崛起,勞動作為人類一直以來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也在經歷巨大變革。一方面,勞動者不再是面目單一、人身自由被嚴格控制的流水線工人,而似乎對勞動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空間和個性化的呈現,與僱主的關係也變得更為平等;但另一方面,通過算法的操控,平臺對勞動的整體性支配也逐漸形成,在自由人的自由勞動的表象下,一個勞動者被愈加盤剝又愈加缺乏生存保障的時代似乎正在降臨。這一充滿複雜性和對立的時代問題,無疑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平臺勞動:從“烏托邦”到“利維坦”

周安安

算法可以中立嗎?——“零工經濟”的新可能 

賈開

世界觀

     

“泰式民主”的轉型困境 

周方冶

泰國政治日趨極化,根源於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發展道路的轉型困境,即原有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一致性難以維繫,但新的三角平衡又未能及時重塑。這使得新興政治力量與既得利益集團的結構性張力始終得不到有效舒緩,社會裂痕持續擴大,政治對立與衝突不斷升級。

歷史傷痕的當代陰影——韓國對日關係的社會政治 

楊延龍 張蘊嶺

韓國對日關係的社會政治有著特殊的動因,破解這個難題,需要韓日兩國在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間找到新的平衡,降解狹義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極端化訴求,在各自社會樹立科學和理性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而走上這樣的正軌,不僅需要時間,而且也需要智慧。

地方

尋回失去的論述能力——臺灣人的國語經驗

鄭鴻生

在母語的論述功能在日據時代被摧殘、光復後也沒能恢復傳承的情況下,父執輩是無法傳述給我們一套文學與論述語言的。因此,“二戰”後出生的我們這代本省人,別無選擇地必須儘快學好國語,以便能順利地進行文學創作,與人論辯,並拓展出一片思想的世界。

—  共同富裕:社會主義3.0  —

域外

數字未來的多重技術路線     

賈開

封面選題 共同富裕:社會主義3.0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共同富裕體現的是社會主義對平等的內在訴求。這個訴求,一直或隱或顯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七十多年的歷程中。前三十年,社會主義實踐是從生產關係、勞動方式、觀念形態等不同方面,走了一條激進的共同富裕探索之路。改革開放之後,“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方向發展了生產力,但也帶來社會的急劇分化。為此,國家通過轉移支付、對口幫扶等政策手段“先富帶後富”,經過四十餘年的努力,在縮減區域、城鄉差距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精準扶貧,中國基本上消滅了絕對貧困。在此基礎上提出共同富裕的政策方向,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發展的新階段。

共同富裕:面對全球貧富懸殊的世紀難題 

修遠基金會


建設經濟特區振興東北:以共同富裕應對五大挑戰

高柏

“浙江探索”:中國共同富裕道路的經驗與挑戰

郭曉琳、劉炳輝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中國鄉村的新變革

王立勝、張弛

向上的階梯——經濟轉型時期新技術工人的社會流動

陳瑋、許輝

中國發展模式再討論

中國的非正規經濟

黃宗智

非正規經濟大規模興起的重要動力之一,乃是國家採納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戰略決策。非正規就業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加強了中國招引外資的吸引力,使中國成為全球投資回報最高的國家……但它也造成中國的貧富不均,加大了勞資間的差距和矛盾,促使中國在三十年內從全球比較平等的國家之一轉化為全球最不平等的國家之一……近幾年來,國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已經展現了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權宜決策,轉向國家憲法和黨章一再申明的追求“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理念。

觀念

天下、文明與個體——今天中國人如何理解自己

孫向晨

我們不應將“西方”視為某種普遍原理的化身、現代的模板或進步的代表,“西方”應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迂迴”到自身的他者。我們不再以“西方”為標準衡量自己,而是藉助“西方”跳出自己,反思自己,從而重新發現自己。這不是一種完全陌生意義上的“他者”,而是在“全球時代”相互關聯意義上的“他者”,一種更能體現其豐富性、更具歷史主體意義的“他者”。

全球變局

     

貿易與人權(下)——世界帝國背景下的中美競爭

強世功

“自由貿易”和“公平貿易”是美國建構世界帝國的兩個並行不悖的軌道,目的都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確保美國對世界經濟的控制:一方面用“自由貿易”吸引並控制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則用“公平貿易”應對歐盟、東亞發達國家乃至“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的挑戰。

大國俄羅斯的世界構想

馮紹雷

治道  

官僚類型變遷:科舉制與傳統中國的治理模式

李磊

經由科考的引導,國家與社會的價值共識得以形成。雙方的認同是通過沉澱在地方的科舉士人完成的,他們在朝廷與民眾之間扮演著價值溝通的角色。正因如此,科舉制度的社會政治意義不限於促進了階層間的上下流動、選拔職業化的官僚集團,它還擔負著凝聚社會共識、培育兼具政教能力的社會領袖與政治領導的功能。

公益理論與公益實踐

中國慈善文化自覺 

韓俊魁

把握國際政治機會——中國社會組織國際化的路徑

徐瑩、錢霄峰

觀察·文化

數字化、私人化與激進化:技術變遷視野中的美劇文化 

常江

美劇播放和接受的數字化帶來了美劇作為一種流行文化形式的私人化,並最終令美劇演變為一種文化激進化的想象性介質。

—  建黨百年與理論創新 —

編輯手記


社會主義的第三次浪潮——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獻詞

刊編輯部


域外

“結盟政治”重現?    

孫競超

封面選題:建黨百年與理論創新

建黨百年之際,中國正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之上,作為中國各項事業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需要同時面對實現“民族復興”與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任務。中國思想界和學術界,也有必要為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貢獻自己的思考。

現代中國政治主題的重構與道統重建

程亞文


駕馭資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

林炎志


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重建

李文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現代中華文明的建構

姚 洋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新發展階段的理論創新”研討會綜述

本刊編輯部

學術評論


臨界中的思考

項 飆

我們感覺,經濟社會的組織方式即將發生根本性變化;變化的具體方式難以預測,但是轉型的趨勢無可抵擋。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去迎接它、適應它。這種臨界狀態具有強大的動員能力。


探尋中國經濟發展新空間


以雙循環重塑中國與世界的經濟關係

曹遠征

如果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中國經濟將實現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如果將這一持續擴大的國內市場通過制度性開放為世界所共享,中國經濟的內循環將帶動外循環,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這一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過程,也是中國與世界新型經濟制度的生成過程,是通過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來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治理理念的動態過程。

虛擬經濟的發生原理與中國經濟的避虛向實——中國發展道路的新政治經濟學 

文 常


觀察·文化

     

“時代的命”:主旋律影視劇“破圈”的文化邏輯 

毛 尖

做得好,被競相仿效,就會成為影視劇的一大旋律,就是文化輸出。形式和語法的“主旋律”,比內容主旋律,走得遠,走得久。如果看不到這一點,那我們在文化上就還沒有能力進入決賽圈。

迴歸革命史觀——《覺醒年代》的史觀轉向 

本刊記者 董牧孜

新發展知識


亞投行:探索符合發展中國家實際的國際發展模式 

杜心蕾

亞投行在遵循原有國際制度與規範的基礎上,將“改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銀行宗旨。更重要的是,亞投行在理念與實踐上對“國際發展”理念做出了不同於傳統多邊開發銀行的詮釋,更為貼合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實際情況。

社會結構變遷


小康之後:後現代價值觀的浮現與挑戰 

房 寧、豐俊功

“小康社會”是關於實現現代化的一箇中國表述。實現小康則意味著中國後小康、後現代社會的來臨。從世界經驗看,從現代社會向後現代社會過渡的過程中,將會發生一場改變主流價值觀的觀念革命,價值觀變革將對社會結構、社會治理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保護財產還是保護家庭?——富裕農村地區的婚姻家庭新模式 

郭 亮

如果說實現個人權利保護和個人解放,解除宗法社會中家族對個人的過分壓制,是近代社會革命的主要議題之一的話;那麼在現代社會尤其在物質財富大增長的背景下,隨著家庭與個體關係的逆轉,保護家庭則又成為當下的時代任務。


海外民族誌

援助非洲須先認識非洲——非洲鄉村田野筆記    

王曉毅、張 倩、張劼穎、蔣 培、阿妮爾

自 20世紀70年代中國向非洲派出農業技術人員以來,中國對非洲的農業援助已有不短的歷史。當下,中國在非洲建立農業推廣中心和投資農業,然而,我們對於非洲鄉村依然缺乏足夠深入的瞭解。我們有不少關於非洲鄉村農業的數據和研究,但缺乏對非洲鄉村的近距離觀察,缺少感性和綜合的認識。

—  全面競爭  —

域外

迷霧:阿富汗之變     

宛程


後默克爾時代德國對華政策的挑戰     

胡海娜


封面選題:全面競爭

拜登執政後的種種跡象表明,以中國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已成為美國主流政治精英思考中國問題時的基調與共識。中美之間的衝突,並不是爭奪霸權的“大國競爭”,而是由美國力圖壓制中國獨立自主發展引起的霸權與反霸權之爭。考慮到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國際秩序的主導者,無論我們的意願為何,中國都將不得不面對這場競爭。至於能否在這場競爭中繼續自身的發展,能否將競爭導向良性的方向,則部分取決於我們能否客觀全面地認識美國的政策、戰略與行事邏輯。

貿易與人權(上)——世界帝國與“美國行為的根源”

強世功


“創造性破壞”與“墊背陷阱”——美國的性質與中國的應對

趙鼎新


全面戰略競爭:美國對華戰略新定位

張蘊嶺 孫志強

中美關係發生質變了嗎?——基於海量媒體數據的定量考察

高劍波 胡啟月 劉 彬  鍾飛騰 陳定定

世界觀


多極化時代的大國責任:不結盟運動的歷史啟示

孫歌

不結盟運動並非意在對抗歐美,它嘗試著走出一條多元化的人類發展道路。時隔大半個世紀,今天的世界看上去仍然霸權當道,當年的弱小國家各自經歷了內外變化,執政者也不再是當年那一代倡導不結盟的政治家;然而不結盟的理念卻宛如一條潛流,依然活在歷史的水脈當中。在所謂的新冷戰時期,如果我們轉換強國操控世界的思路,那麼,新的世界史圖譜將呈現在眼前。


城市政治經濟學

廣深“雙引擎”:珠三角經濟生態圈的崛起與升級

張翔 蔣餘浩

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明顯特點是形成了廣州和深圳兩個引擎。隨著港澳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融合日趨加深,今天珠三角地區已經整合在大灣區的發展範疇之中,兩個城市的產業形態也有了較大差異。


焦點

     

數字財富鴻溝:數字控制與資本控制的疊加效應 

沙燁

在技術的支持下,數字平臺對財富形成“虹吸效應”,大大加快了社會財富的集中度,並放大了當前財富分配機制的缺陷,使各階層之間的財富鴻溝越來越深。

青年與青年價值觀  


小粉紅的系譜、生態與中國青年的未來

餘亮

小粉紅是一個過程,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寂靜的個人主義與“去政治化的政治”,重新接納了集體、國族、歷史主義、社會主義等維度。面向未來的問題是:生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粉紅一代究竟是會發展為崛起的一代還是淪為迷茫的一代?


偏離的飯圈——資本與輿論之間的網絡社群 

金方廷

社會結構變遷


中國小農現代轉型的限制與出路 

譚同學

在第二、三產業無法讓被能人和大戶排擠出的小農有尊嚴地實現人口再生產的情況下,“小農終結論”硬要消滅小農,即便可以製造出少量富有的農場主,整體上卻是一條兇險之路。若中國不想永久放棄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小農維持論”顯然過於保守。尤其在世界農業現代化加速的背景下,即便甘於守成,也是註定難以守得住的。新型農民合作或許既能容下小農的主體性,同時又可兼顧農業現代化,但它面臨合作難的問題,亟待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重述世界史

帝國科學與帝國統治:發展話語的國際旅程 

陳雪飛

歷史觀  

開國70年:中國復興的歷史觀察

胡傳勝

中國當代的復興,與前幾次都不同。20年前特別是30年前,復興的意識是不存在的。雖然“振興中華”是近代以來所有知識與政治精英的口號,但真正的復興意識,建立在對中國歷史同一性自覺基礎上的復興意識、強大意識,的確是近十來年的事情。與歷史上的五次復興相比,這次復興是真正的世界範圍的,其意義與影響也只有在世界歷史過程中才能夠說明

中華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斷流?——一種歷史唯物主義解釋

王凱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