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譚,跌落“神壇”?

本文原創自微信公眾號“南都娛樂”,微信號:nanduent

原文首發於2月23日出版的

《南都娛樂》雜誌2023年第3、4期

覆盤八集“紅黑榜”,觀眾們期待怎樣的中國動畫?


在春節檔刷新票房紀錄前,在《狂飆》刷屏全網前,有一部作品,在2023年剛來臨之際便被網友們率先“封神”——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截至目前,《中國奇譚》在B站上的總播放量已突破2億,追番人數近550萬。


“上美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這才是中國動畫該有的樣子!”在前兩集《小妖怪的夏天》和《鵝鵝鵝》播出後,《中國奇譚》迎來了“開門紅”的口碑,豆瓣評分衝上9.6。前者刻畫了《西遊記》故事中一個不知名“小豬妖”,其卑微心酸但仍然心向光明的“打工生活”引發廣大年輕觀眾深深共情;後者故事改編自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散文《陽羨書生》用無聲字幕加水墨畫面講述了貨郎上山迷路的奇遇充滿無限想象和解讀空間


然而關於《中國奇譚》的討論度與讚美聲卻有些“高開低走”的勢頭。尤其是第六集《飛鳥與魚》播出後,日漫系的畫風與略顯生硬的感情線,讓觀眾們的反饋一路“暴跌”。隨後的《小賣部》與《玉兔》也分別因為配音不貼人物、劇情內核陳舊等問題受到吐槽。截止發稿前,《中國奇譚》的豆瓣評分下滑至9.0。


八集動畫短片,故事題材、創作手法風格迥異,傳播效果也截然不同,甚至出現較為兩極化的口碑。通過覆盤《中國奇譚》的“紅黑榜”,我們或許能窺見觀眾心中期待的“中國動畫”應當具備哪些特性與內涵。

採寫_本刊記者 朱雯怡

宜虛,不宜實?

在八集動畫短片中,討論度最高的無疑是第二集《鵝鵝鵝》,這也是許多網友心中的“封神”之作。全片沒有臺詞,只通過字幕與畫面來敘述故事:一名貨郎送兩隻鵝途中迷路,偶遇狐狸公子,狐狸公子請貨郎喝酒,後從嘴中吐出其心上人兔妖。狐狸公子睡去後,兔妖又吐出野豬妖,野豬妖再吐出鵝妖,鵝妖讓貨郎動了心,說想隨他去山外。在貨郎猶豫時,一切又被狐狸公子吞入口中。


這個嵌套結構的小短片,從畫風到劇情都有著大量的留白,卻具有出“四兩撥千斤”的長尾效應。鵝、貨郎、妖,究竟意指何物?在微博、知乎、豆瓣小組、B站,許多網友和博主都從各種細節裡抽絲剝繭解讀故事。大部分人看到了的是在複雜人性與貪婪慾望的影響下,初心與純粹的逐漸喪失。


導演胡睿在知乎上分享到,想通過貨郎最後的抉擇來體現普通人生活中的猶猶豫豫、患得患失,讓這個本在主講“人心多變”的故事更具有現實意義,讓今天的觀眾有所體會。他還透露,原本是想將這個故事改成“有更多外在動作的三幕式結構”,但覺得“這樣破壞了中國志怪故事的含蓄和意蘊”因此放棄了。


事實證明,胡睿導演的選擇是正確的。《中國奇譚》的觀眾們顯然“愛虛而非實”,像《鵝鵝鵝》與《小滿》這樣含蓄卻具有豐富意蘊的、充滿留白與想象空間的作品才更符合大家的審美趣味。但更為主流的、過於“實感”的敘事,反而會顯得“格格不入”,尤其忌諱的是直抒胸臆的突兀抒情。


比如《飛鳥與魚》中一大段臺詞:“吻上你的一瞬間,我們穿越了時間與空間,見證了宇宙的爆炸和泯滅,生命的誕生和死亡,我讀懂了你,你探索了我,我們融為一體,彼此擁有又彼此失去。”這段略顯矯情的“青春疼痛文學”式臺詞,讓彈幕直呼尷尬和荒謬。



宜古,不宜今?

覆盤《中國奇譚》全片,觀眾對中國動畫的“愛古不愛今”可以從兩個層面得到體現。


第一是題材內容上,《小妖怪的夏天》《鵝鵝鵝》這類根據發生於古代的志怪故事等改編而來的內容會更受歡迎,此外《小滿》《鄉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兒和神仙》這樣追憶童年、具有懷舊感的作品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共情。但《飛鳥與魚》《玉兔》這樣帶有科幻色彩的現代、未來題材,則給人一種“水土不服”的感覺。


第二個層面是動畫的創作技法上,傳統的手繪水墨風、剪紙動畫、定格動畫的口碑相比於三維CG略勝一籌。有豆瓣網友在評論中寫道:“就這麼畫,別被無腦3d內卷影響了,你是國家隊,要有骨氣!”似乎在許多觀眾看來,二維比三維更能體現“中國動畫”的風味特色。


比如小妖怪的夏天》,水墨融合光影的畫風舒適清新鵝鵝鵝中的黑白紅水墨色彩對比鮮明詭異而具有張力《鄉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兒和神仙》更是用標準的“語文教材插圖式手繪畫風”讓網友們倍感親切直呼“語文書成精了


在這一點上,陳廖宇在接受媒體群訪時表示,《中國奇譚》的八集動畫裡,包括了傳統的二維、剪紙、偶定格動畫,又有 CG、三渲二的現代技術。其在組建團隊時的核心訴求是“多元”。他強調,中國動畫應當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利用今天的技術條件去探索創新。

 宜改編,不宜原創?

早在《中國奇譚》第三集《林林》播出後,一些網友們就難掩失落,認為這一集的水準比不上前兩集的“封神”之作。


由此,也衍生出對中國動畫原創性的思考。因為巧合的是,前兩集《小妖怪的夏天》與《鵝鵝鵝》都有原著故事(《西遊記》和《陽羨書生》)作為基底,而《林林》則是製作團隊純原創的一個關於“狼孩身份認同”的故事。再結合國產動畫電影的市場環境,《哪吒》等出圈爆款作品都是IP改編而來,這難道意味著中國動畫真的宜改編,不宜原創?


但其實細想就會發現這種說法的偏頗之處。就拿《中國奇譚》來說,第六集《飛鳥與魚》與第八集《玉兔》也分別融合了田螺姑娘與嫦娥奔月的民間傳說元素,但觀眾們仍然對這兩個故事並不買賬。無論是改編還是原創,要想打動觀眾,還是得看內容本身是否具有過硬的質量。


無論是虛或實、古或今,原創還是改編,“中國動畫”都不應該被任何刻板印象限制住創作的手腳。覆盤《中國奇譚》的“紅黑榜”,我們可以感受到當下的觀眾對中國動畫的審美趣味,它需要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蘊、無限的留白與想象。而如何將具有科幻感的現代及未來題材與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內涵結合,是當下創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如果你想合作——

新媒體商業合作

請通過以下方式聯繫

微信號:ZDGYing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