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居中焦,能升降氣機,不斷將水谷精微輸送至臟腑經絡。照顧好脾的功能,你就能心平氣和地應對所有事。比較重要的運化水溼、宣降肺氣、滋養五臟……它都會幫你做好。
想要把脾養好,首先得把自己的證候理清,可對號入座,找到適合自己的養脾方法。
脾虛第一證:脾氣虛
脾氣虛,是大家多少都會有的症狀,比較普遍,症狀也比較輕微,經常被大家忽視。
它其實就是“脾氣”不足,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退。脾運化功能減退,則飲食得不到很好地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輸布,就會出現腹脹、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慾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
脾氣虛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也可能是因為久病耗傷脾氣。主要表現是面色萎黃、肌肉消瘦、倦怠無力、少氣懶言、脘腹脹痛,尤其是吃過東西以後,大便溏薄或者腹瀉。
這症狀可能大家都不當一回事,但千萬不要無視它,因為被忽視的話它可能會報復哦。
得不到重視的“脾”相當不爽,繼續在機體搗蛋,進一步發展為“脾陽脾陰虛”。
脾陽促進脾氣的推動、上升、四散和溫煦作用,而脾陰促進脾的寧靜、濡養、收攝和制約陽熱的作用。
脾陽虛,運化無力,就會出現洩瀉,納少,甚至會下利清谷、浮腫、四肢冰冷,胃脘冷痛,喜歡溫暖和熱食,吃了寒冷的食物就難受。
當然,除了腸胃怕冷,還會有腹瀉、感覺腹部脹滿、渾身乏力、消瘦、四肢冰冷、舌苔白等症狀,這都是脾胃“虛”和“寒”的表現。
脾陰虛就是陰液不足,陰液不夠的結果就是體內有熱。中醫學家蒲輔周曾經總結道:“脾陰虛,手足煩熱,口乾不欲飲,煩滿,不思食。”這就是脾陰虛的典型表現。
另外,由於陰不足使得陽相對過剩,於是,身體就會表現出咽乾、口燥、顴紅、潮熱、盜汗、消瘦、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少苔等症狀。其中一部分看起來跟上火很像,但是另一部分則是虛的症狀,所以是虛熱證候。
脾陰與脾陽,既相反,又相成;既互相制約,又互相協作。如陽欲溫,陰欲涼;陽主動,陰主靜,是相反制約的一面。
這只是“病邪”吹響進攻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有更嚴重的。
脾虛第三證:脾不統血
《金匱要略》中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來實現的。脾之所以能統攝血液,是因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則氣的固攝血液功能能正常發揮,血液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血。如果脾氣虧虛嚴重,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吸收,氣血生化就會不足,氣的固攝血液功能減退,就會使血逸出脈外,出現各種出血,也就是“脾不統血”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鼻子、牙齒、皮膚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經過多、崩漏等血不循經的症狀。
脾不統血以補氣攝血為法,服用人參歸脾丸有很好的療效,特別對月經過多的女性。
脾虛第四證:脾氣下陷
除了演變成“脾不統血”外,“脾氣虛”還可能惡化為另一個大怪——“脾氣下陷”。
脾主升清,是指脾氣上升,並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轉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然後營養全身,所以說:“脾宜升則健”。
脾不升清,水谷精微與糟粕濁物就會混雜,會導致完谷不化飧洩的症狀。如《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脾氣不上升,中氣會下陷(又稱脾氣下陷),就會出現久瀉脫肛,甚至會出現內臟下垂如腹部墜脹、脫肛、女性子宮脫垂等症。
這症狀,想想都可怕!所以說疾病要防於未然,不要等到惡化了才想起治療!
二、食補是養脾最好的方式
飲食對脾胃有直接的影響作用,所以食補是養脾最好的方式。
要養好脾胃,切記不宜暴飲暴食,不宜三餐不規律,忌口生冷冰涼食物,飲食七八分飽,肥膩油腥有所節制,給胃腸留有空間,這些都是養脾胃的關鍵。
日常可以適當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品,比如粳米、糯米、薏米、山藥等。
三、按揉脊、臍、小腹、足三里健脾胃
下列方法,選擇第一個加上其餘三法中的任一個,都能幫助健脾胃。
捏脊療法通常用於小兒,但它對成年人一樣有效,適用於消化不良、口臭、胃脹、胃痛、腹瀉、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堅持1周即可見效。
操作方法:
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鬆,然後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膚,沿脊柱自下而上,雙手交替向前捻動。
每捏三下將皮膚提一下,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且要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
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
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每日2~5次。
肚臍兩側旁開2寸為天樞穴,這個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足三里是人體的保健要穴,位於膝眼外下方。
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
養脾胃,就是養命!要想脾胃好,三分靠治,七分靠養。但養脾胃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做出相應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