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添加關注,瞭解更多傳統節氣
小滿
“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這時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所以把這段時期叫做小滿。
養
生
總
則
氣候特點
從小滿開始,小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小滿有“大落大滿,小落小滿”之諺語。“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越豐沛,將來越是大豐收。本節氣在江南一帶,氣溫平均22℃左右,最高氣溫可達35℃以上。諺雲:“小滿高粱芒種谷,立夏種上玉蜀黍。“小滿晴,麥穗重。”
飲食原則
七十二候中小滿三候為:“一候苦菜秀,二候蘼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在小滿節氣中,可以看到苦菜已經枝葉繁盛,並且可以採食了。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小滿前後也是吃苦菜的時節,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小滿是皮膚病的易發期,所以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溼熱作用澱粉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胡蘿蔔、西紅柿、西瓜、山藥、鯽魚、草魚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溼助溼的食物。
飲
食
宜
忌
祛暑佳品數絲瓜
絲瓜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絲瓜性味甘、平、無毒,入肝、腎經,有清涼、利尿、活血、通經、解毒之效。絲瓜中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E高於其他瓜類,蛋白質、澱粉以及鈣、磷、鐵的含量也不低。更為可貴的是,絲瓜的清熱祛暑作用遠勝過一般的清涼飲料。
絲瓜宜熟食不宜生拌。《素食說略》中記載,絲瓜“嫩者切片,以香油、醬油炒食。或以水焯過,香油、醋拌食,均佳。同冬菜、春菜燉湯澆飯,為尤佳也。”湖南人愛做“乾貝燴絲瓜”,取絲瓜颳去外皮、去瓤、切成條狀,過油後撈出,鍋內留少量油燒熱,投入炸過的絲瓜條及調料煸炒,加入熟乾貝,加清水燴炒,用澱粉漿勾芡撒上胡椒粉即可。絲瓜最常用來做湯菜,可單用絲瓜,也可配以肉片、豆腐或蝦皮、海米之類,以清湯為好,可以品味絲瓜特有的清香。古代的養生家講究“吃鮮兒”。絲瓜在夏末秋初上市,這時人們常常熱不思食,吃些絲瓜會大有利於身體健康。
解暑最好是熱茶
飲熱茶能促使汗腺舒張排汗、散發體內熱量,能大範圍地降低皮膚的溫度,所以說,解暑還是熱茶好。據測定:體表蒸發1克水可帶走0.58千卡熱量。喝熱茶之後,一方面茶能加速胃壁收縮,促使胃的幽門啟開,使水快速進入小腸被人體吸收,以滿足人體各器官組織的需要,人們就不會感到口渴了;另一方面,熱茶會刺激胃內交感神經興奮,使汗腺排洩功能大大加強,促使水分通過皮膚上的毛孔滲出蒸發。蒸發水分越多帶走身體內部的熱量就越多,就能幫助人體消暑降溫。
同時,茶葉中的茶鹼可從內部調節體溫中樞,並刺激腎臟促進排洩,因而具有利尿作用。隨著尿液的排出,又帶走了部分熱量。另外,茶鹼還有提神醒腦的興奮神經中樞的作用,所以飲熱茶後,隨著體內熱量的散發,人就會有涼爽的感覺。
與此相反,冰棒、雪糕、冰激凌、汽水等冷飲都是糖、奶粉、澱粉、香料等成分與水冷凍凝結而成。水結成冰塊,溫度雖低,吃下也能吸收體內的一點熱量,使口腔周圍的皮膚溫度降低,但不能帶走身體內部的熱量,因此只是起到暫時的清涼作用。非但如此,不要多久,冷飲中的糖、奶粉還需要水來幫助溶解、氧化能被胃腸吸收,這樣反而會消耗體內的水。所以,吃冷飲並不能真正的解渴與降溫。
三伏不離綠豆湯
“三伏不離綠豆湯,頭頂火盆身無恙。”綠豆味甘性涼,有較好的防暑解暑之功,夏日喝綠豆湯可以預防疰夏病(小兒長期發熱)和胃腸炎。大量出汗後,飲用綠豆湯或綠豆瓣茶,可使人的疲勞感立即消失。它還是止渴利尿的良藥,用綠豆湯做成的清涼飲料,很快能把人的煩渴解除,同時使人的小便量增加。用綠豆、冬麻子、陳皮煎湯,還能治療小便淋瀝不暢。
綠豆有明顯的清熱解毒之功,夏季生瘡,用綠豆、赤小豆、黑豆、薑黃共為細末,用薑汁或蜜水調敷,立效。滿身痱子,可用綠豆粉5克、痱子粉30克、枯礬1克混合塗擦,效果明顯提高,還可用綠豆加鮮荷葉煎水洗身,使癢除身爽。用綠豆磨汁灌服,可解乙醇中毒、食物中毒、農藥中毒。它還有明目退翳、降壓之效,用綠豆皮、佩蘭、菊花、薄荷作成枕頭,對高血壓、偏頭痛、視物昏花患者均有益處。用綠豆60克、蛇蛻1條、白糖30克、甘草6克,經芝麻油炒黃後分次吞服,退翳指日可望。此外,綠豆對腮腺炎、流感、麻疹等也有預防作用,對減輕和消除癌症患者的化療反應有一定療效。
天熱兒童少吃糖
夏天是兒童罹患瘡癤的高發季節。過去人們大多認為瘡癤的發生與夏季氣候炎熱、人體出汗多、汙垢堆積以及不注意衛生、病菌易感染等因素有關。近年醫學研究發現,夏季兒童過吃糖食也是瘡癤發生的一個原因。
多吃甜食的兒童,其機體血糖濃度比正常孩子明顯增高。當血液中血糖濃度超過正常值時,會對人體產生兩種不利影響,一是促使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化膿性細菌生長繁殖,從而引起瘡癤、痱子、癤腫的發生。二是當糖在人體內分解產生熱量時,會產生大量的丙酮酸、乳酸等多種酸性代謝物,從而使人體原有的弱酸性體質轉變為酸性體質,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利於病菌的繁殖和生長,引起瘡癤。此外,糖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酸性代謝物,需要耗用體內大量的維生素B1和礦物質(如鈣、鎂、鈉等)進行中和,以維持機體的弱酸性狀態。同時,兒童多吃糖食會影響正常進食,減少了必要的營養素的攝入,以至於造成維生素B1缺乏,進而影響糖代謝物的分解排洩。
為了讓孩子安全度夏,減少瘡癤的發生,父母除注意孩子皮膚衛生所採取防暑降溫措施外,少吃糖及甜食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養
生
菜
譜
1
涼拌芹菜
出處:《飲饌服食箋》
原料:芹菜250克,米醋、生薑、香油適量。
做法:將芹菜嫩莖洗淨切絲,開水焯過取出,調入生薑末、米醋、食鹽與香油,拌勻放涼,佐餐食用。
功效:清肝明目,開胃消食。
【按語】本品中芹菜味甘苦,性涼,其保健作用古代多有記載。《隨息居飲食譜》記載:“清胃滌熱,祛風,利口齒咽喉頭目”。《本草推陳》記述芹菜“治肝陽頭痛,面紅耳赤,頭重腳輕,行前飄搖等症”。據臨床報道,芹菜煎劑有良好的降血壓作用,血壓降至正常,也有助於頭目清利。本品以芹菜為主,取溫熱之性的生薑、米醋相配,是為了防止芹菜過於寒涼,兼具消食開胃之功。凡肝陽上亢,煩躁易怒,頭昏目痛,食慾不振者宜常食。
2
薺菜粥
出處:《本草綱目》
原料:薺菜50克,粳米50克。
做法:取新鮮薺菜,洗淨切碎,備用。粳米如常法煮,臨熟時加入薺菜煮沸即成。薺菜質軟易爛,不宜久煮。每日2次。
功效:清肝明目,健脾止血。
【按語】薺菜為十字花科植物薺菜的莖葉,富含胡蘿蔔素。味甘淡,性涼,長於清肝明目,與粳米相配煮粥,可以“明目利肝”(《本草綱目》)。凡肝經鬱熱所致的目痛、目赤、目生翳膜等症,均可輔食此粥。現代研究發現薺菜止血作用較強,嫩“止血,治肺出血、子宮出血、流產出血、月經過多或視網膜出血”(《現代實用中藥》)。更有粳米一味,味甘,性平,專補脾胃。脾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脾健則統攝有權,諸血皆止,故經常食用韭菜,對防治脾虛出血症,頗有裨益。
3
菊花飲
出處:《民間驗方》
原料:幹菊花10克。
做法:取菊花放入瓷杯中,以沸水沖泡,溫浸片刻,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疏風清熱,利肝明目,耐老延年。
【按語】菊花為菊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味甘苦,性涼,尤以疏風清熱、利肝明目見長,正如《本草新編》所說:“甘菊花,氣味清香,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則以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餘則俱於緩始能取效也……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菊花氣味芳香,卻不辛燥。“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於頭目風火之病用之。
4
東坡肉
主料:豬五花肉1.5千克(帶皮)。
調料:白糖100克,黃酒250克,姜50克,蔥100克。
做法:將豬肉洗淨,入沸水中汆5分鐘後撈出,切成塊。把姜拍松,蔥切成節。取砂鍋1只,先把姜、適量蔥鋪在鍋底,再放入肉塊,並使肉皮朝下,倒入醬油、料酒,加白糖,少加一點水,再於肉上放上蔥節,蓋上蓋,燒沸後用文火燜2~3小時,然後撇去浮油,取出肉塊裝入陶罐中,加蓋放入蒸籠中蒸30~40分鐘即可。
【說明】此菜以宋代文學家蘇軾之號東坡命名。蘇軾曾寫過一首《豬肉詩》:“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他曾用此法烹製豬肉與民同食,皆感酥香味美,於是民間就稱此肉為“東坡肉”。成品酥而不碎,糯而不膩,色澤紅亮,味醇汁濃。
不妨乘興且徘徊
酒賤茶饒新而熟
小滿先時政有雷
清和入序殊無暑
蛙鳴初散雨還來
雞唱未圓天已曉
豈獨吾為旅食催
靜觀群動亦勞哉
小
滿
二
十
四
節
氣
END
【本文選自《<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營養食譜》,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張胡德,張濱。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查看本書詳情。】
隨手點個【在看】傳播健康、分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