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幅絢爛的畫卷,在陽光明媚的氣息中,野菜從地裡生長出來,如同一首美妙的歌曲,唱響了大地的青春。在這個野菜豐饒的季節裡,可以採摘到很多優質野菜。
薺菜就是春季最有代表性的野菜之一,不僅嫩苗柔嫩,味道鮮美,藥用價值還很高!
01
春天吃它賽“神仙”
薺菜分佈很廣,在國內大江南北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中醫認為,薺菜具有和脾、利水、明目、止血等作用,對於水腫、痢疾、目赤腫痛等症都能起到輔助調理作用,《本草綱目》中還將其稱為“護生草”。
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它的營養價值也很是不錯。
每百克薺菜約含鈣294毫克,是牛奶的近3倍,雖然在吸收率上不如牛奶,但也是一種較好的補鈣途徑,適當食用對於強健骨骼、維持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等都具有一定好處。
和其他黃綠色蔬菜一樣,薺菜中的β胡蘿蔔素含量也很豐富,100克薺菜所含的β胡蘿蔔素基本和120克胡蘿蔔相當。β胡蘿蔔素在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不僅有益於眼睛、皮膚健康,還是體內許多防禦感染的系統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薺菜屬於高鉀低鈉食材,每百克鉀含量為280毫克,很適合血壓異常或者高血壓的患者食用。另外其富含的乙酰膽鹼、谷甾醇,可以降低膽固醇,清除血管垃圾,所以它也是非常好的“降脂菜”。
薺菜低脂、低熱量,膳食纖維豐富,食用後能提高飽腹感,有利於輔助降脂、控制體重、預防便秘。
另外,薺菜中的維生素C含量相當於200克獼猴桃,葉酸含量相當於600克生菜,鐵含量為5.4mg/100g,幾乎是牛奶的18倍。
02
春天真薺菜VS假薺菜
要分辨清楚
對於喜歡挖野生薺菜的朋友來說,採摘時還需要注意分辨品種。像泥胡菜、蒲公英、葶藶子,簡直可以以假亂真。
①泥胡菜,它的葉頂較寬大形似“芭蕉扇”,而真薺菜的葉頂是細窄的,形似羽毛~
②蒲公英,它的葉子是整齊的三角形狀的鋸齒,且它的葉子和莖會有白色的“乳汁”,折斷會出現汁液,但真薺菜折斷後沒有汁水。
③葶藶子,這是一種強心利尿的“好藥”,可以緩解水腫、心源性衰竭,但需要注意葶藶子一般只當藥材用(煮水喝),不建議當菜吃。
葉片形狀:薺菜的葉片尖端是羽裂狀的傘狀,根呈白色葉子從根上長開;葉子摸起來有點粗糙,聞起來有股清香。
花朵:薺菜的花朵顏色是白色的,花型較小,但是開花數量較多。不過開小花的薺菜容易失去鮮嫩口感,還是選擇抽薹開花之前的薺菜。
注意:挖回來的薺菜要先用鹽水浸泡1小時,反覆沖洗之後再進行製作。避免周邊農藥的殘留。
挑選薺菜時要區分品種,現在市場上的薺菜一般有兩種——大葉薺菜和小葉薺菜。
大葉薺菜:即板葉薺菜,圓葉,挑選時應選擇葉子薄而嫩、中間未開花的;
小葉薺菜:也叫散葉薺菜,尖葉,葉子長得比較散,一般葉片又細又薄的風味更好。
03
薺菜換種做法
美味營養加倍
薺菜的食用方法很多,涼拌、清炒、放湯……基本怎麼做都不會出錯。今天豆苗子就來推薦3個快手好做的吃法,讓大家輕輕鬆鬆地把營養吃進體內~
做法:薺菜焯燙20秒,撈出來過涼水,擠幹水分。配上彩椒和香乾,加入蒜泥、少許鹽糖、生抽、幾滴香油,攪拌均勻裝盤即可。
薺菜是很好的降脂菜,豆製品富含卵磷脂、植物甾醇,也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做法:大米提前浸泡2小時,開水下米,小火熬25分鐘。剪開蝦腦,在蒸屜內擺放白蝦、鮑魚、文蛤等海鮮,開口朝下,放在粥鍋上,大火蒸12分鐘。煮好粥後撒入薺菜即可食用。
中醫認為肝主木,腎主水,有句話講“滋水涵木”,就是說要有足夠的水分才能讓木生髮地更好。也就是說我們春季不能只養肝,還要注重養腎,肝腎同調效果更好。養肝明目的薺菜,搭配各種溫補腎陽的海鮮,不僅鮮上加鮮,補益效果也更強。
做法:豆腐吸乾水分後碾成碎末,加入鹽攪拌均勻。薺菜焯水後擠幹水分,同樣切成碎末,與豆腐混合在一起。將鹹鴨蛋碾碎,下鍋炒至起末,加適量料酒、開水衝製成奶白湯,再把豆腐薺菜汆成丸子,下鍋煮至成熟。
薺菜是蔬菜中的“含鈣之王”,而且薺菜的維生素K含量也極為豐富,食用100g就能完成每日推薦量37%的需求。再搭配上同樣高蛋白、高鈣質的豆腐,中老年人常吃,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預防骨質疏鬆,強健骨骼。
吃前一定先焯水。薺菜尤其是野生薺菜中的草酸含量相對較高。而過多的草酸不僅會導致口感發澀,攝入人體後還會影響鈣等營養素的吸收。所以在吃薺菜前,建議大家都先用沸水焯燙20秒左右,一來可以除去其中大部分草酸,二來也能讓薺菜的顏色更為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