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見黎貝卡的前一夜,上海突然打了一夜的春雷。DECO編輯團隊擔憂大風大雨會影響拍攝,沒想到翌日來到黎貝卡的家,陽光突然從前院的枝葉探頭,彷彿在預告著新主人的親切爛漫——大家親切地叫她“卡卡”,這個舌肚與上顎輕擦的發音,帶著無比的輕盈,與燦爛的陽光一起,把我們迎進了上海弄堂深處的老洋房。
煙火氣似乎是時尚的對立面,但黎貝卡卻是那個充滿煙火氣的時尚博主。這位手握“40分鐘售空1200雙聯名款鞋、4分鐘賣出100輛聯名車、自有品牌上線59秒銷售額100萬”等眾多戰績的商業女王,在每晚11點,以一句輕鬆的“晚上好啊”,向她的千萬粉絲推送時尚解讀。
輕鬆,輕妙,輕雅,黎貝卡身上有一種奇異的“輕”的氣場,就連她上海的新家,也用輕盈的手法呈現老上海Art Deco風格,她向我們宣佈自己將開啟“廣州-上海”的雙城生活,跟隨DECO的獨家鏡頭,深入黎貝卡新的異想世界。
左:黎貝卡,右:汪昶行
黎貝卡(左),“黎貝卡的異想世界”的主理人,是時尚博主,是作家,是3000萬中國女性的“美好生活倡導者”。脫去互聯網賦予的吸睛標籤,她是出生在傳統福建家庭、紮根廣州生活多年的閩南姑娘,是曾經跑時政和娛樂電影的首席記者,也是說話節奏永遠不疾不徐、喜歡傾聽別人的閨蜜女孩。
汪昶行(右),NONGSTUDIO弄設計創始人,他的設計風格來源於他本土上海人的基因,以及對於近代上海室內設計中的Art Deco風格研究,他的設計中流淌著濃濃的當代海派風格,也蘊含著來自藝術家父親的中國傳統影響。
客廳,大理石和布面材料在客廳形成柔軟與堅硬的對比,而大理石,從壁爐到案几,也有從粉色到紫色紋理的浪漫漸變。壁爐上裝飾鏡來自Roberto Giovannini。右側牆面手工宣紙藝術裝置來自藝術家付小桐。扶手椅及粉色透明圓茶几均為定製,地板是感物Ugan concept。
黎貝卡總令人感覺那麼愉悅,文字和語言都充滿了閨蜜聊天的“掏心窩子”感,這與她日常說話不急不慢、大笑時絕不憋著的性格高度一致。寬柔的脾氣與坦誠的個性,借力於互聯網社交平臺的高效內容產出,給她帶來迅速的流量積累和成功的商業轉化。
拋開這些,黎貝卡就是一個愛美的普通女孩,持續不懈地分享著自己的成長軌跡 ,讓當下自我美的意識逐漸覺醒的千千萬中國女孩篤定地相信:變美這件事,通過努力,觸手可及。
客廳,主沙發來自B&B Italia,黑色茶几來自BAXTER。家的各處都有觸手可及的布面材質,中古扶手椅剝去了原本的皮製材料,包裹上千鳥格布面,增添經典韻味。
黎貝卡的愛美是360度的,沒有疏漏之處。追其源頭,是從小跟著長大的奶奶。“她是我家鄉當地有名的裁縫,每次我學校裡搞一些小活動,奶奶會通宵趕製好看的裙子給我。”也就是那條與其他小朋友不一樣的裙子,開啟了黎貝卡對“美”最早的雷達。
日常裡,“愛美”也早已滲透在每一個生活裡的縫隙。她為自己喜歡的皮膚狀態持續發過力,現在整個人美到發光;也忍耐著麻煩戴過三年的牙套,雖然折騰但分寸拿捏得當。
就像網友誇讚女明星有“美商”,黎貝卡的審美價值架設在清晰認知“自己想要什麼”和“怎樣取悅自己”之上,不過度也不跟風,穿衣穿鞋塗口紅是,裝修房子也是。
院子裡,戶外傢俱(HAY),桌面白色組合燈具(& Tradition)
2016年,她為自己在廣州市區裝修了一套濃墨重彩的大平層,當時她正奮力拓展自己的博主事業,渴望“高速燃燒的人生”,試圖用家填滿自己所有的慾望,於是客廳牆壁刷成了墨綠色,特意搭配飽和度極高的紅沙發,而一個佔地29平米的衣帽間,成為了互聯網上“所有女孩的夢”。
到了2023年的春末夏初,她又把生活的一部分直接空投到了上海。“我覺得上海特別適合走走路、發發呆。”她把上海定位為一個讓自己靜下來心來感受生活的地方,果斷租下了一套老洋房,開啟滬廣兩地的雙城生活。
前院水池上方的紅磚取自黎貝卡家鄉福建的閩南元素,扇形圖樣的縝密拼接拼出了海浪的風情。
第一次看房時,這套老房子的內部幾乎嚇到她,當時的裝修用色厚重,結構上不通風,顯得昏暗沉悶。“這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當然,最後我也沒有想到,它能被改造得完全符合我的心意。”黎貝卡一邊為我們泡茶,一邊感嘆設計的力量。
而坐在一旁的設計師汪昶行頻頻點頭,在這個家的改造中,他所面臨的難題不僅是演繹當代的“老上海風格”,還要把它優雅化、輕盈化,同時也具有無形的力量感。
“卡卡的能量也是驚人的,是那種你覺得已經100分了,其實她只展現了40分而已。”汪昶行吃一口茶,用上海人特有的方式評價這位特殊的甲方,入木三分,又點到為止。
餐廳,水晶吊燈(Barovier&Toso)、餐椅(GTV)、餐桌為定製,牆面藝術裝置來自藝術家姜淼,表達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宇宙觀。
走入室內,原屋主用木作將老洋房裝飾得沉重而繁複,黎貝卡希望能改造成一個“輕盈、浪漫、明亮、舒適”的新家,她自嘲這八字要求虛得讓人摸不著邊,好在設計師汪昶行是老洋房改造的行家。
設計團隊拆除了原有的夾層和木工,乍看是普通白牆的新牆面,其實藏了巧思,做了類似許多老洋房外立面的灰泥面層,手感細膩,光線打在牆面會形成漫反射,給室內增加一層溫柔濾鏡。
藉著洋房一樓層高的優勢,汪昶行大量使用了弧面牆、抽象簡潔的石膏線。每層地板所選用的幾何圖樣都不一樣,一樓地板選用了1×1米的模數,在視覺上營造空間無限延伸的感覺;二樓採用的是常見的魚骨拼,但圖樣被改成弧線,細節感拉滿。
改造後的一層,前院、客廳、廚房、餐廳、後院連成一線,通透敞亮。空間既有法式的優雅,又有Art Deco簡潔、幹練的機械美,兼具柔與韌的力量感。
樓梯一側,家中最吸睛的“玻璃盒子電梯”,是黎貝卡在逛傢俱展廳時的無意間發現的寶藏,便請設計師在新家巧妙實現。站在電梯內向上仰望,可以看到天光為這個“玻璃盒子”勾勒出利落線條,具有未來感。
新家的“輕盈”,滲透在細節上。不再是撲面而來的強烈裝飾,而需要花點心思來挖掘:臺階下的線性燈,把赭黃色的樓梯側牆暈染得如黃昏般溫柔。功能與美感兼具的玻璃盒子電梯,低調地隱藏在樓梯一側;電梯內,鏡面將天光引入室內,增加光的流動性。
曾經幽暗的老洋房,經過改造,顯得淡雅且通透,每一平方都有著恰到好處的靈動,也映照著黎貝卡當下的狀態。
露臺上可眺望社區的紅色屋頂和遠處鱗次櫛比的高樓,吸收來自城市的地氣。白色布藝“雲沙發”來自英國家居品牌HALO。
黎貝卡拒絕市面上流行的性冷淡風、拒絕小清新、拒絕一切網紅家居單品。當裝修完畢把照片曬到社交賬號上時,她為自己的家定義出了一個“卡卡風”的混搭風格。
臥室裡,牆上作品來自藝術家鞠婷。
老洋房的整體色調顯得剋制收斂,設計師選擇在三間衛生間裡大膽用色。一層衛生間牆面用了三種不同深度的青色瓷磚拼貼,燒製時的色彩參照了汝窯的天青瓷。
茶臺(梵幾)、碳纖維系列椅凳(上下)、地毯(Artdeco Carpet),牆面裝置作品來自藝術家任倢,屏風為定製。
這位頭部時尚博主的家,既沒有攝影棚也沒有直播間,佔據二層的是茶室、書房和一間小小的影音室,喝茶和書寫是她始終的習慣。
茶室是整座老洋房中“中式”感覺最強烈的空間,但無論是茶桌、椅子、屏風或是地毯,依舊秉持了簡潔乾淨的線條感。朋友來新居做客,這位紮根廣州生活多年的閩南姑娘拿出大紅袍相待,撕開茶葉包裝的時候,她會笑著嗔怪福建人對產品包裝設計的不講究。
“上海有廣州的快節奏,但在城市深處的縫隙裡,也有福建的閒適。”黎貝卡搬入新家的第一天,就發現了很多奇妙,例如臥室窗外的大樹上,鳥媽媽孵了一窩蛋,她拿出手機向我們展示自己拍的視頻,茂密的枝丫深處,正顫動著新生命。
書房,書架(梵幾)、書桌(BAXTER),右側牆面雕塑來自日本藝術家谷內薰的陶藝作品。
成為時尚博主前,黎貝卡一直在想是否可以在這裡實現寫劇本、寫書。無論外面世界的短視頻、直播有多火,書寫是她保留的生活習慣,一把中古椅是她書寫時候的陪伴。廣州的家中運來的書填滿兩個書架,其中還有不少黎貝卡做記者期間常翻的書,紙張已經微微卷翹發黃。
二層影音室,書架前設置了Bang & Olufsen的影音系統,兼具閱讀角和家庭電影院的功能。
寫稿、拍攝、服裝選品、出席活動……在全平臺發力的黎貝卡,身上卻總有一絲lay back感,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是“鬆弛感”。
“你們可能不相信,我雖然很忙,但我是有時間追劇的。”黎貝卡認真地說。除了工作,她在生活節奏上也常常“慢半拍”。
二層影音室,沙發(HAY),邊幾(ClassiCon),窗邊的布面油畫來自藝術家遲群。
在報社做記者,她是全部門最後一個開公眾號的,直到有天和大夥兒吃飯遇上同事諮詢她絲巾的系法,才在眾人的“逼迫”下把自己傳授的內容寫成了第一篇公眾號文章。雖然發佈的第三篇寫林青霞的文章就破10萬+, 她也沒有想過從報社抽身,仍住在廣州郊區的房子裡過著她的小日子,揣摩著要寫劇本。
一邊做著報社記者一邊更新著公眾號,日子持續了近一年,直到看到自己刊印在報紙上的文字被母親通通拿去在家中墊東西,才恍然覺得紙媒的時代已經過去,自己可以更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媒體的事業中。
主臥室的面積並不大,弧面牆決定了睡眠環境的優雅和浪漫,窗外女貞樹上嘰嘰喳喳的鳥兒是晨醒時分的熱鬧陪伴。床來自BAXTER。
衣帽間裡的化妝臺雖然不大,對著窗景的位置卻是上佳。衣櫃(木裡木外)、凳子(MAXALTO)。
她講起一個關於“命運轉折”的小故事,當時有一位朋友帶她去見風水師傅,大師正在寫書法,問她想要什麼字,她想了想,答:心遠地自偏。大師驚訝地笑她,“你才幾歲呀,我這把年紀,還想風生水起呢!”
一句話,一瞬間讓黎貝卡看清自己的內心。“其實我還是有慾望的,我想誠實地面對內心。”於是她果斷搬離了郊區,回到廣州市中心,開始真正的創業。
三層主臥外面的起居室,旋轉樓梯可以通往閣樓。
閣樓之上,設計師留下了一圓一方兩個窗洞,圓窗洞眺望城市,方窗洞瞭望星空。
黎貝卡有一套不被外界干擾的生活節奏,而當外界“卷”她時,她“不起衝突”的脾氣也能找到應對方式:父母親催婚,她就會以“順毛摸”的方式,寬慰父母是自己沒有在婚姻大事上上心,“對呀,我的確是……”
當團隊的夥伴們催促她做短視頻,對在鏡頭前輸出始終有牴觸的她拒絕了直接的穿搭帶貨,而是另尋了一條以探訪中國女生家為內容的視頻策劃之路,當內容主題是她自己的興趣時,視頻媒介的形式也變得可以接受。
這還是與她多年做記者、總是在聆聽的經歷息息相關,她相信時間會給予創作者內容和自己人生最好的沉澱。
搬進新家後,黎貝卡在最享受的客廳角落舒服“躺平”,被同事抓拍到這難得的瞬間。
在這個忙碌的時代,有的人奮力地奔向枷鎖,以為自己可以找到自由。但真正獲取自由的人,從不盲目,每一刻都清醒地看到內心。
看得清自己,穩得住節奏,黎貝卡不會被時代裹挾著“躺”、或者裹挾著“卷”,但一旦找到令她起了好奇心的事情,她會付諸全部的衝勁。
D=家居廊
R=黎貝卡
定義一下你新家的風格?
有點法式輕奢,也有海派元素,還有一點點中式的元素,所以是個混搭,算“卡卡風”吧。
把家搬到上海,有和父母、團隊商量嗎?
我做事都很任性了,完全沒有商量,我自己想做我就做了。我喜歡上海老洋房的感覺,有生活,有樹蔭,能在街道上走走,廣州太熱了,常常熱到無法出門。疫情時候我覺得需要換個生活方式了,工作留在廣州,上海用來生活。
2016年,黎貝卡在廣州的家,色彩濃郁。
新家有給家人、朋友留房間嗎?
只在二層留了一間小小的客房,甚至和設計師第一次討論方案時就把次臥衛生間取消了,可能內心就是不想有人來留宿(笑)。
2021年我開始製作《100箇中國女孩的家》嘛,我看到有露營女孩把自家的客廳徹底裝成了帳篷裡的樣子、有媽媽給自己和兒子在家中各做一間樹屋。我們這代中國女孩和我們媽媽那一代太不一樣了,她們從未婚時的孃家直接進入結婚後的夫家,從未曾有過自己的家的概念,我這套上海洋房就是徹徹底底來取悅自己的。
你和家人一直是互相獨立的生活方式嗎?
其實不是,我跟他們的關係一直非常近,福建的家庭,人都是要住在一起的。在廣州時,我和爸媽、弟弟始終住在“一碗熱湯”距離的範圍內,我住郊區的時候他們也住在郊區,後來我搬到市區,他們就跟我搬過去。
不過這次搬來上海,我媽就跟我說了,別指望她跟我一起搬過來。
聽說你是人生體驗派?
我是人生遊戲派,我覺得人生就是一個遊樂場,用玩遊戲的心態在生活,來了就要高速運轉,我的狀態非常投入。我去拍攝《100箇中國女孩的家》,每進一個家,我就快速進入了那個屋主女孩的人生,我工作時候一定全情投入,沒有保留。
左至右分別是2023、2021、2020年,黎貝卡在家的照片。
創業第九年,還有創業的焦慮嗎?
我沒有大的焦慮,只有小的焦慮。我不會焦慮明年還有沒有活,明年該幹什麼。我只會焦慮現在手頭的事情還做不做得完,比如現在就有點焦慮馬上去墨西哥的行程,行程排得可太滿了。
現在還親自寫推送文字嗎?
對,我喜歡寫文字,我們做傳統媒體出身的人,喜歡長圖文能表達的東西,這個書房就是給我寫字用的,我要是在這裡寫不出自己想寫的東西,真的愧對它了。
碎片化輸出我不行的,我團隊會說我做的視頻太長了,但我覺得並不是所有人都在看30s的視頻的,有人喜歡看長的,我的受眾群看我的長視頻就好了。
未來,廣州、上海的雙城生活會更加繁忙嗎?
很多人覺得我很忙,但我還是有時間看書、有時間追劇、跟家人喝茶。不過最近有些忙,上部追的劇還是《黑暗榮耀》,《漫長的季節》還沒看,我在過高速運轉的人生,但我有自己的生活方法了,這些事情我都沒有落下。
左至右,分別是1F、2F、3F、4F的平面圖
看完卡卡的新家,你最喜歡她家的哪個空間呢?歡迎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攝影 | 關裡 文 | 萬年青、Tango
造型 | 吳量、王悅
編輯 | 莊婭瓊 新媒體編輯 | 徐懿
設計 | Freda 助理 | 陳忻蔚
本文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轉載、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