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街邊的路墩子,也能獲設計大獎?

中國街邊的路墩子,也能獲設計大獎?
▲ 點擊藍字,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共代謝”工作室,是張寧和楊亞非創立的當代藝術小組。2020年,小組創立第一年,他們就憑藉十分接地氣的“路墩子”系列作品,斬獲“新視野”國際新銳設計師金獎和Award360°年度社會設計獎。

亞克力、合頁、玻璃幕牆的金屬件、公交車座椅……這些普通的工業構件,被他們創作成一件件前衛的功能性藝術作品。倆人既是合作伙伴,亦是多年好友,現居上海青浦郊區,一起吃住、生活、創作。

4月28日,共代謝在上海Gallery All的首次個展“滑稽史詩”開幕,一條專訪了這兩位新銳、有趣的藝術家。以下是張寧和楊亞非的自述。

張寧和楊亞非在上海郊區的工作室

我是張寧,2020年,我和好友楊亞非一起創立了藝術團體:共代謝工作室。
亞非本科學的是油畫專業,後來去中央美術學院學了傢俱設計。我本科的專業是室內設計,後來去英國讀了一個偏向於純藝術的專業。所以,我們倆的教育背景有點反過來了,但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在藝術和設計兩個領域之間,都想探索一條新的道路。
我們是從網友變成朋友的。大概7年前,我們在一個設計分享播客“異能電臺”的聊天群裡認識,群裡的一幫人經常一起聚會、聊設計、看展,就這麼熟起來了。
我們在創作想法上特別投緣,用亞非的話來說,都想做一些“‘離譜’、有趣、別具一格的東西”,陸陸續續有一些小合作。
2019年,我剛畢業回國不久,在北京上班,亞非也在北京工作,我們都想從枯燥的工作環境裡脫離出來,於是一拍即合,“要不去搞點什麼?”
“共代謝”的名字是亞非取的,來源一個生物學概念:Co-metabolism,原意指微生物分解一些難分解的東西,而我們的創作,也隱喻了這一過程。

“共代謝”工作室和工廠代謝品息息相關的創作

這些代謝品包括:櫃子合頁、五金件、亞克力、路障等

我們倆都有工業設計或產品設計的背景,對於工廠批量生產的代謝物,還是比較瞭解的。事實上,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裡,工廠生產了大量的代謝品,比如有人訂了一批貨,但是訂多了,都在倉庫裡放著的,無人問津,甚至只能當作垃圾處理。

《未發生的懸置》,不鏽鋼,亞克力,130×140×50cm,2022

點擊圖片,查看作品

一開始我們就在想,到底以什麼方式來介入中國的生產?在我們看來,這些代謝品完全可以再利用起來。

人們在街頭的欄杆上休息(攝影:張寧)

街頭神似練武的大叔(攝影:趙思賢)

把人們坐墩子的行為集結成冊

“路障”系列是我們的第一個創作。當時在北京,從我住的地方騎車到公司,一路上會有很多路障。很多人坐在上面曬太陽、聊天。有一個大哥,直接橫跨在兩個路障中間,特別像在練武。還有人會坐在一個圓的墩子上,把腿搭在另一個墩子上,閒適地看起書來。
我在倫敦留學的時候,畢業作品探討的就是人們的行為打破物品原本功能,並與物體產生有趣敘事的糾纏關係。當時也拍攝了很多人們坐在欄杆、高臺、花壇側沿的影像。後來回到北京,我也一直在繼續這個影像記錄。

我和亞非都覺得,“坐”這個行為太有意思了。後來,我和亞非商量,是不是可以用路障,來做一系列又可以是藝術裝置,又可以讓人坐的傢俱?
路障,本身是非常日常,甚至在大眾視野裡會“隱身”的公共設施,我們用了室內設計裡常用的陽光板和亞克力板,還有貨車拉貨的綁帶,把它們組裝在一起,利用工業生產裡常見的高飽和色去強調路障。

“每個墩子都可以配個屁股(Have a Seat)”系列

“路障”系列第一次在美術館呈現,大受年輕人歡迎

當時在美術館裡面呈現,很多觀眾第一眼看到,也很疑惑,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能坐嗎?直到看到上面的一個貼紙,“每個墩子都可以配個屁股(have a seat)”。很多人真的坐在上面休息、閒談,他們也會重新去認知這些日常的物件。

奇思妙想的小朋友,將路障當作鼓來拍打

在美術館裡,有一個小孩蹲在旁邊,在拍打路障。還有個朋友買了一個路障之後,他媽媽不知道這是什麼,就在上面曬梅乾菜。我們覺得這些都很有意思,人們的使用方式,完全會打破我們的認知。

通常,設計師在設計一把椅子時,會確定好“它就是一個椅子”的功能。我們把權力往後退一步,把更多的可能性,交給公眾或者使用者,這樣也會有更多有趣的行為和詮釋浮現。

記錄隨處可見的“蹲坐”行為

“蹲座”系列,靈感來自於“亞洲蹲”
“蹲座”系列,也是來源於我們對街頭的觀察。“蹲”或“蹲著坐”,其實是一個常見的行為。在北京街頭,我們看到有人蹲在馬路牙子上,蹲在椅子上——甚至蹲在墩子上,就那麼大點兒的面積。
當時工作室正好有一個貨車爬坡用的陡坡墊,還有一個用剩的醫療坐墊,我們結合“蹲”這個行為,做了一個作品。我有個朋友說,“坐下去就不想起來。”
這些街頭觀察,以及由之產生的設計作品,其實也圍繞著城市裡特別溫情的一面。

比如,你扶著一個墩子,就能坐在那兒聊聊天,哪怕互相不認識;遇到一個屋簷,可能五六個人就在底下躲雨;幾個人一起蹲著,好像就形成了一種情感上的連接。我們做這些設計,其實也想重建日常生活裡特別有人情味的東西。
“路障”和“蹲座”系列,是我們用現成的工業零件去完成的一系列創作,歸入“社會介入”這一類。
另外一部分,是我們用金屬連接件等工業構件和亞克力進行組合再生產,創作的功能性藝術品,你也可以把它視為一種收藏級設計,包含著我們對後工業時代的反思。

“公私合用”系列

“公私合用”系列,最早是參加2021年設計上海Talents板塊展出的系列作品。

很多朋友比較熟知的作品,藍色的亞克力中間,有兩個鏡像相對的椅面。它原本是日常生活裡,隨處可見的公交座椅,或者公園裡的塑料椅子面。

群展“共代謝Co-metabolism”,Mao Space
我記得當時在展廳,有一個觀眾在旁邊調侃說,“如果你把它倒著放,它也可以是一個茶几,但又更像是兩個人永遠無法同時坐在一起的椅子。”

還有幾個非常方正的作品,它的使用方式和擺放方式,也完全可以根據使用者和觀眾自己來定義,可以橫著放、倒著放、豎著放。豎著放,它可以是一個櫃子,倒過來放,其實也是一個茶几。包括一個圓形的亞克力作品,有個朋友說像是“太陽”,也可以作為一個小茶几、雜誌架,甚至是雕塑。

“公私合用”系列
整個系列的作品,使用方式都是多重的。這也是我們的一個核心理念,我們不試圖定義這些看似像傢俱,又像裝置藝術的“物件”到底“是什麼”,重要的是它們“怎麼是”,也就是說,它的功能根據場景和使用者,可以不斷變化。
這也來自於我們對人的行為的觀察,比如說我的房間裡,就會有一個堆滿了衣服的沙發,雖然我有一個衣架;電影《2001太空漫遊》裡面,猩猩會拿著骨頭去打人;人碰到路障,會下意識地坐在上面休息。真實的需求,會打破物件原本被定義的功能,讓物件迴歸到物件本身。

“位移”系列
“位移”系列是“公私合用”的延續,探討物件在空間中移動的瞬間。這個系列作品,和我們最新個展“滑稽史詩”裡的一個“跳臺”有一定的內在相似性,都是想呈現物件在空間中運動和靜止的狀態。

《跳臺》,不鏽鋼,亞克力,95×190×32cm,2022

點擊圖片,查看作品
最開始在北京,我們住的距離很遠。可能每週抽一天時間,我打車從我住的地方到望京,在亞非家的客廳裡面,我們倆就開始工作,像“路障”系列和“公私合用”系列,就是這樣完成的。

2021年,亞非辭去工作,我經歷了一番掙扎之後,也把工作辭了。這一年的7月,我們一起搬到了上海,在郊區青浦租下一棟小洋房,正式開始新的創作和生活。

作為一個兩人的藝術團體,我們的工作流程,通常會先討論一個大的概念,然後坐下來,在草圖的兩邊,各自畫下想法。在畫紙中間,會碰撞出一些新的想法,再各自認領擅長的部分去執行,比如亞非的建模特別好,有時候就他來建模,偏向於平面和渲染的部分,更多是我來執行。

在工廠組裝新展作品
作品圖紙出來後,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去對接工廠,我們接觸比較多的是亞克力和金屬工廠,最後的組裝,都是我們親自來完成。
所以我們叫對方張師傅、楊師傅,因為第一次合作“路障”系列時,我們倆就覺得自己很像工人師傅,一直綁帶子、擰螺絲,組裝各種東西。

我們租的這棟小洋房有三層,一樓是工作區,我們會在這裡一起討論想法、組裝作品,二樓和三樓分別是我和亞非的生活區。

平日,亞非的作息特別健康,通常五六點就起床工作,我可能會睡到中午,再下樓和他一起聊想法、創作。大部分時間,我們都自己燒菜做飯,主要是亞非下廚。

張寧和楊亞非在上海郊區散步,尋找創作靈感

工作室附近有很多農田,我們平時也很喜歡去周圍散步。亞非最喜歡逛公園,我則痴迷拍攝一路上見到的有意思的人、事、物。我們倆也會聊很多關於新作品的想法,甚至是未來某個作品的概念,被平凡有趣的日常所打動。

搬來上海後,我們就在籌劃作為藝術團體的第一次個展,時間橫跨2021-2022年,我們將它取名叫“滑稽史詩”——關於宏大的太空夢想,和微小的日常生活的一次探險。

首次個展“滑稽史詩”開幕現場
“滑稽史詩”是目前為止我們呈現作品數量最多的一個展覽,光是大型的實體裝置大概有20件,主要材質都是亞克力、金屬。它有非常科幻和未來的一面,也有非常日常、在地的一面。
靈感來自一本美國雜誌Collier’s ,1952年有6期內容,是雜誌方找到了當時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對探索太空進行暢想。有一期的封面寫著“人類即將征服宇宙(Man will conquer space soon)”,此時距離⼈類的第⼀顆⼈造衛星上天,也就是人類進入太空時代還有5年。但快70年過去了,這個宏願其實並沒有實現。

在單調日常和枯燥現實之下,人們越來越不做夢了,遺忘了曾經對於太空時代的幻想。甚至如今看來,這一偉大的夢想,難免有些滑稽可笑。而我們,想表達對宏大且逝去的夢想的一種惋惜和同情。

展廳有兩個分區,在“生活區”,我們用和日常息息相關的工業金屬構件,打造出一個介於真實和虛構的混合空間,就像在太空艙裡,構建一個生活區域。

《高速穿行》,不鏽鋼,亞克力,建築五金構件 167×91×157cm,2022

點擊圖片,查看作品

我們用高速穿梭的飛船船艙作為形態。在大的空間裡,營造一個小的私密空間。你可以躺在裡邊,就像躺在一個飛船或穿梭機裡,進入到一個高速穿行的狀態,從而脫離日常的單調生活。

《注射》,不鏽鋼,亞克力,建築五金構件 45×45×76cm,2022

在英文裡,注射本身就有“火箭入軌”的意思。我們做這個燈時,也希望它有一定的驚喜,就像注射光線一樣按下兩邊的開關,燈就亮了,模擬火箭發射升空的一瞬間。

《隱藏關鍵》,不鏽鋼,亞克力,建築五金構件 45×45×65cm,2022

點擊圖片,查看作品

《隱藏關鍵》用到的概念,是⻜⾏器最關鍵的部件之⼀:起落架。我們想提示在生活當中,那些被隱匿起來且非常重要的存在。

《信號》,不鏽鋼,亞克力,建築五金構件 65×50×265cm,2022

《信號》則糅合了導彈發射井、⻜船尾部噴⼝、⼿機信號站的形態,我們把它抽象到一個非常簡潔的程度,讓使⽤者去觸摸控制⼀種狀態——導彈發射井打開艙蓋,⼀觸即發的危機時刻。

《生活剖面》,不鏽鋼、亞克力、建築五金構件
165×22×210cm,2022

點擊圖片,查看作品

《生活剖面》是我們想象中空間站剖面圖的一些輪廓,我們把它沿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來。

從功能上理解,它是一個全身鏡,有2米多高,但它和普通的鏡子,直觀感受上並不太一樣,更有體塊感。人每天都要照鏡子,它承載的就是生活的一個剖面。

在另一個展廳“自反詞”,有更多日常化的呈現。我們想表達單一標準下的“美好生活”和真實生活的矛盾和距離,以及其中隱藏著的危機。

《多重預感》,不鏽鋼、亞克力、建築五金構件
162×100×78cm,2022
點擊圖片,查看作品

《半立方懸浮》,不鏽鋼、亞克力、建築五金構件

120×75×140cm,2022

點擊圖片,查看作品

比如,中產階級對於美好生活的想象,有一個標誌性追求,“一棟配著游泳池的大房子”。

《多重預感》和《半立方懸浮》裡,我們用藍色亞克力和玻璃鏡子,打造出類似於跳臺、游泳池的意象,在《多重預告》藍如波濤的檯面上,我們設置了一個漩渦,彷彿將原本平靜美好的狀態打破。

而只要有光線投射下來,這兩件作品都會反射出扭曲而閃耀的光線,我們想反思的是,那些被貼上標籤的,統一標準的美好生活,裡面到底有著怎樣的複雜和危險?

展覽開幕的頭一天,我們布展到凌晨兩點。即使自己在展廳裡穿行,也會有一種在宏大與微小,太空與日常生活裡遊走的感覺。和過去把作品放在城市角落不同,這是我們第一次正式在白盒子空間做個展,我們也非常期待觀眾的反饋。

我們希望讓大家體會一種混合著滑稽、宏大、崇高的東西,但最希望的,是讓每一個見到我們作品的人,哪怕有那麼幾秒,能夠脫離呆板的日常,會心一笑,對我們來說就可以了。

CAST

編輯|陳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