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30 人論壇”在吉林大學舉行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30 人論壇”在吉林大學舉行

敬請關注》〉》〉



哲學中國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30 人論壇”在吉林大學舉行 

5月13日-14日,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研討會——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分會2023年年會暨第三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30人論壇”在吉林長春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分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室、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哲學研究》編輯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共同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華南師範大學、黑龍江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安徽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遼寧大學、浙江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等30多所高校的20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

在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院長王立勝,吉林大學副校長蔡立東教授,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白剛教授分別致辭。開幕式由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黨委書記李佰志主持。

王立勝通過視頻方式致辭,代表會議主辦方感謝專家學者的參會支持,強調論壇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回答好世界怎麼了、人類何處去,開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助推當代中國知識體系的自主建構,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會議主題,需要從三個方面加以推進:一是從歷史的邏輯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肇始於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探索緊密相關;二是從理論的邏輯看,中國式現代化既是實踐過程,也是理論過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三是從現實的邏輯看,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一種現實道路,也是一種理論形態,要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的自主構架,為實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發展、大繁榮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蔡立東提出,今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次會議的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主題既抓住了當前學界共同聚焦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又凸顯了本論壇自身的學術特色。吉林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國家重點學科,也是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一面旗幟。吉林大學的哲學學科,從劉丹巖到高清海、再到孫正聿、孫利天、賀來等,在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念變革的同時,一直在以理論的方式關注現實,把哲學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統一起來。這次把“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題的“30人論壇”放在吉林大學召開,可謂“天作之合”、強強聯合。相信經過一天半的研討,會議一定會取得豐富的理論成果。

白剛提出,很榮幸也很高興,會議的主辦方——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分會2023年年會、暨第三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30人論壇”,交給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來承辦。“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30人論壇”,因其主題的“時代性”和問題的“前沿性”和會議的規格高,已迅速成為了當代中國學術界的一個知名品牌。吉林大學哲學系被國內學界讚譽為“有哲學的哲學系”,希望參會的專家學者和廣大青年朋友,繼續多多關心和支持吉大哲學的發展。

《哲學研究》編輯部主任周丹主持第一場大會發言,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孫正聿、南開大學教授王南湜、中央黨校一級教授韓慶祥、武漢大學教授何萍、東北師範大學教授胡海波分別做了大會發言。

孫正聿認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具有“問題的人類性”和“思想的普遍性”。當前我們要構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必須關注並破解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中西馬三大哲學知識體系之間的關係問題;二是哲學思想的普遍性與中國特色哲學之間的關係問題;三是哲學問題的人類性與哲學主題的時代性之間的關係問題。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構建起彰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中國特色哲學。

王南湜圍繞“中國式實踐智慧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強調中西文化的差異,指出中國哲學核心是事不是物,人和世界就是人參與到實踐當中去,形成事的世界觀。實踐智慧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價值理想和現實生活的關係問題,這是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建構的一個核心的問題。

韓慶祥指出,面對變革、不確定和重構的時代特徵,實現哲學範式的變革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21世紀的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21世紀的世界迫切需要哲學的解釋,並且需要新的哲學範式。

何萍認為,從思想的源頭看,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性創造是從新文化運動中生髮出來的,而五四運動對於推動新文化運動的轉向起了決定性意義。要了解中國為什麼能夠創造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的現代性,需研究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性之間的內在關聯。

胡海波認為,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一個純現實的問題,它是與社會形態的變革相關的形而上的問題。我們應當在中西馬的內在關係上,而非僅在並列的意義上去進行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思考和哲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室主任李俊文主持第二場大會發言,吉林大學張盾教授、南京大學唐正東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吳向東教授、北京大學仰海峰教授、復旦大學王鳳才教授、同濟大學陳立新教授、江蘇師範大學曹典順教授分別做了大會發言。

張盾指出,在現代社會的大背景下,哲學的形象和哲學的本質,都在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文科也在轉型,新文科、新哲學是哲學現代化的面貌。

唐正東指出,《實踐論》《矛盾論》深化了關於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解讀視域,對於推進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具有重要意義。

吳向東指出,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經驗性的、現實的概念,它是具有當代實踐高度的價值概念,它的特徵是整體性、共享性與生成性。

仰海峰指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所關涉的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融合問題,反映的是對中國自身問題的理解,我們既要關注中國自身歷史發展的特殊性問題,同時也要將此提升到世界文明發展的普遍性高度之上。

王鳳才指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要正確處理現代性、前現代性、後現代性的關係問題。作為人類文明4.0,生態文明不是“生態化了的工業文明”或“工業文明的生態化”,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新形態,它是未來文明發展方向。

陳立新指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當代中國實現學術轉向的動因和目標。當代中國學術立足於中國立場和中國精神,領悟並表達時代精神,在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才能確證自身的存在意義。

曹典順指出,為了展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性貢獻,有必要從範式建設的哲學維度來系統梳理和深度詮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所蘊涵的問題意識、認知邏輯、哲學學派、實踐邏輯和理論成果。

5月13日下午,與會學者主要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式實踐智慧”“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建構”“全人類共同價值與中國特色哲學”“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等議題展開四場分論壇研討。

(第一分論壇)


(第二分論壇)


(第三分論壇)


(第四分論壇)

5月14日上午,《社會科學》總編輯姜佑福主持第三場大會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紀委書記、副所長馮顏利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歐陽康教授、山東大學何中華教授、吉林大學賀來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臧峰宇教授分別做了大會發言。

馮顏利指出,建設什麼樣的中國式現代化,怎樣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也就是從價值觀上回答世界之問、中國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價值觀,需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觀。人民至上,才是真正的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觀。

歐陽康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一個完成態而是一個開拓態,有必要從歷史的回溯、當下的透析、未來的前瞻三個時間向度,來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式現代化二者之間相互構成、同頻共振的過程。

何中華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式”,一方面意味著它異質於西方式的現代化,它是帶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另一方面意味著它是不同於資本主義的現代化,它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賀來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現代化的普遍性相同,在相同中成就自身的個性和和特殊性,人類現代化的普遍性也有中國在內的個性化,每個民族的現代化越具獨創性,人類現代化的普遍性也越豐富和充實,否則普遍性就成為空虛的概念。

臧峰宇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辯證法,體現了歷史規律的決定性和歷史主體的選擇性,體現了社會發展的系統性和實踐探索的創新性,體現了同馬克思主義相哲學相結合的一種深厚的中華文明的底蘊。

《哲學研究》編輯部刁娜編輯主持第四場大會發言,山東大學周向軍教授、中山大學馬天俊教授、廈門大學張有奎教授、吉林大學王福生教授、復旦大學馬擁軍教授、遼寧大學郭忠義教授分別做了大會發言。

周向軍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形態,是實踐形態、理論形態、制度形態和價值形態的有機統一;是經濟形態、政治形態、文化形態、社會形態和生態文明形態的有機統一;是過去形態、現在形態和未來形態的有機統一。

馬天俊指出,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中國社會主義”與“歐洲社會主義”的評論,在馬克思主義傳統中有特別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主義觀念譜系上也有特殊意味,它還關乎如何理解哲學,這值得我們在學術上對這一評論重新思考。

張有奎指出,從唯物史觀的視角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在於:工業化、市場化、民主化、理性化、城市化、全球化。追問中國式現代化與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和世界意義。

王福生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展開,與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的範式轉換,存在著歷史的和邏輯的一致性,後者可以視為對前者的理論表達、理論反應、理論引領。

馬擁軍指出,應該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實踐的唯物主義者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人是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作為開路者、探路者和領路者的先鋒隊,追求的是時代新人與全面發展的人。

郭忠義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邏輯表達,它對發展中世界的典範意義,須從中國發展奇蹟所形成的歷史變遷中理解,唯物史觀在解釋社會變遷上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論優勢。

《光明日報》理論版主任編輯王璡主持第五場大會發言,東北師範大學程彪教授、南京大學孫樂強教授、北京大學陳培永教授、南開大學王時中教授、吉林大學吳宏政教授分別做了大會發言。

程彪指出,想要真正深入研究社會主要矛盾問題,就必須闡明社會主要矛盾與社會基本矛盾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兩者不是一類矛盾,而是兩類矛盾,不能夠用共性和個性的觀點、方式去解釋它。

孫樂強指出,要以今天的中國去理解中國,理解中國發展的階段性和整體性之間的關係;要以中國來理解世界,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要以世界來理解中國,解決全球性和民族性的問題;要以世界來理解世界,遵循世界歷史本性的發展規律。

陳培永指出,西方式現代化是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是資本和市場邏輯戰勝特權和等級邏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先進的、強大的政治力量為主導的、既能規制資本和市場又能運用資本和市場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

王時中指出,政治經濟學是現代化模式的理論表徵,回應德國曆史學派與奧地利經濟學派“方法論之爭”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挑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反思,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大問題。

吳宏政指出,人類面臨整體性的生態危機和有足夠毀滅自身能力的核戰爭的威脅,影響了人類永久存續的問題,破壞了以往“永久和平”的世界歷史的存在論基礎,迫使世界歷史不得不尋求“永久生存”這一新的存在論基礎。

《江海學刊》編輯部副研究員馮瀟主持第六場大會發言,復旦大學吳猛教授、南京大學周嘉昕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王海鋒教授、吉林大學田冠浩教授分別就四場分論壇作彙報發言。

吳猛指出,第一分論壇主要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反思所使用的理論資源來進行考察、對中國式現代化本身的哲學分析、對中國式現代化所涉及到的現實問題進行考察。吳猛強調,馬克思的辯證法揭示了人類生活中的具體的歷史性維度,談論中國式現代化應該注意到只有具體的而非抽象的進入到當代人類現實運動,才能夠為當代人類生活尋找到真正的確定性的基礎。

周嘉昕指出,第二分論壇主要立足新時代,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以及當代西方左翼的理論進展,聚焦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一現代化的最終目標,為我們把握歷史主動提供了積極的借鑑。周嘉昕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王海鋒指出,第三分論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研討:一是對構建中國自主哲學知識體系展開了深入討論;二是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時代命題並展開多維度的學理探索;三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探索為依託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王海鋒強調,大家的發言體現了問題性學術與學科性學術的完美結合,體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主體性自覺和問題意識自覺的完美結合,體現了研究者理論思辨與生命體驗的完美結合。

田冠浩指出,第四分論壇主要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探討了社會主義公共資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共同富裕等問題,在青年學生這裡已經開始自覺融入更多的中國元素,顯示出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田冠浩強調,哲學的形態在發生變化,但傳統學術不會衰落,在某種意義上傳統哲學仍是哲學的主流。青年學生的新的問題意識,需結合嚴格的哲學的工作方式,這才會使我們的青年學生真正未來可期。

四位發言人一致認為四場分論壇的討論,是聚焦主題的、充分的,體現了一代學人對於學術的摯愛、對於現實生活的熱愛、對於人類未來的大愛。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曲紅梅教授主持大會閉幕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單繼剛研究員作大會總結。

單繼剛首先代表會議主辦方,向會議承辦方、與會代表與嘉賓表示感謝,並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在今天有了重大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今天也發展迅速,但我們必須進一步反思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路徑上的制約性因素。凡是以漢語進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都可以廣義地稱作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原生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經過漢語世界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現在說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針對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之後產生的成果。近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不斷成長,它的真理性力量一定會在中國大地上更充分地展現出來。

本次大會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刻,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探討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在未來的學術探討中,我們期待“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能有更豐碩的研究成果。

推薦 · 看點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30人論壇”專題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分會2023年年會暨第三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30人論壇”預通知

會議通知 | 第二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30人論壇”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分會成立大會

會議通知 | 第二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30人論壇”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分會成立大會

陸劍傑: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建構之何以可能和為甚必要

王立勝:在首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30人論壇”上的致辭

首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30人論壇在山東日照成功舉辦

徐俊忠:什麼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應有的學術方式?

臧峰宇: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三重視域

會議預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可能”會議議程

林進平:馬克思主義正義觀何以是“馬克思主義”的

李俊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進程與思考

孫偉平:智能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重在創建

任平: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出場路徑

李佃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合法性

何中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重建構

陳曙光:世界大變局與人類文明的重構

(按標題長度排序)

哲學中國

掃碼關注|服務科研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

快捷入口

中國社科院

哲學研究所

稿件系統

稿件系統

稿件系統

投稿郵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