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肯看廣告、電視就能免費,“樂視門徒”海外現身

只要肯看廣告、電視就能免費,“樂視門徒”海外現身

廣告,無疑是如今許多智能電視產品最為人詬病的一點。近年來,關於智能電視開機是廣告、點開節目是廣告、節目看到一半還會跳出廣告的吐槽,幾乎也從未停止過。然而海外用戶對於在智能電視上出現廣告這件事的接受程度,似乎比國內消費者要高得多。

日前,一家名為Telly的初創公司宣佈,即將推出一款完全免費的4K電視,但這款電視本身的設計與大家常見的電視有一些差異,主要是因為它有兩塊屏幕。

這款電視上方的主屏幕,採用了一塊55英寸的4K HDR面板,與傳統電視屏幕一樣,另一塊屏幕則是位於底部的9英寸副屏,專門用來展示廣告。據悉,Telly的這款電視使用了自研的TellyOS,還內置了40種遊戲和流媒體音樂服務,並且還提供了一款基於AI的智能語音助手,用戶只用說“Hey Telly”就可以喚醒。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這款電視不支持Netflix、HBO MAX等主流的視頻流媒體應用,但Telly還為其附贈了一個免費的4K Android TV棒,用戶可以用它來觀看任何想要的流媒體服務。

咋一看,這樣的一款智能電視產品似乎頗有些“智商稅”,因為按照Telly方面的說法,即使電視的主屏幕沒有顯示任何內容,這塊副屏也會一直工作、並顯示廣告。幾乎就相當於是將一塊廣告牌,直接給搬到了家中。

然而,事實卻是僅僅只用了不到36小時,就已經有超過10萬用戶註冊、並預約了Telly的這款4K電視。

要知道,Telly搞得這個註冊預約可不像有些廠商在宣傳新機時,常用的“預約量突破XX萬”,因為是需要提交詳細的用戶信息(例如年齡、性別和地址),以及購買行為和觀看習慣,並同意將他們的數據用於定向廣告。用Telly公司創始人Ilya Pozin的話來說,就是人們對該要約的興趣超過了我們最樂觀的預期。

明明幾乎全世界的消費者都不喜歡看廣告,可為什麼Telly這款“廣告電視”會得到如此之多的擁躉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並且只用一句“只要性價比夠高,一切皆有可能”就可以概括,因為這款電視是免費提供的。

“硬件免費,內容補貼”這種方式,無疑是國內智能電視行業的常態,或者說是從手機行業學習到的經驗。同配置的國產智能電視、智能手機往往比海外品牌更便宜的原因,就在於“互聯網後向收費”上。而硬件微利搭配後向收費的組合拳之所以有效,關鍵就在於滿足了消費者買到,最起碼錶面上買到了更便宜產品的需求。

回到智能電視領域,它與傳統電視最大的區別,無疑就是包羅萬象、琳琅滿目的影視資源,但內容是有成本的。所以消費者如果想要一款絕對意義上的無廣告智能電視,就需要自行支付內容成本,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而Telly此次也只是將消費電子產品的後向收費模式極端化。而目前在美國市場,一款55英寸的4K電視均價在500美元左右,顯然這並不是一個小數字。

君不見,Netflix去年11月推出的7美元/月低價含廣告訂閱服務,僅僅只用了半年時間就獲得了500萬的用戶,就足以證明低價是一個非常好的銷售手段。對於消費者而言,即便廣告確實討厭,但如果能夠免費獲得一臺智能電視,似乎廣告如影隨形也不是不能接受。畢竟,這個世界上價格敏感型用戶才是大多數。

事實上,Telly所採取的這一模式不免會讓人想起曾經的樂視電視。早在2013年,樂視就推出了所謂的“超級電視”,當時其價格比市場上同配置的產品便宜近乎一半,甚至有的活動還會免費送,並用這種方式很快就異軍突起,但結果採取“低於量產成本定價”的樂視被“夢想窒息”。

那麼虧本賣硬件的樂視都無法堅持下去的情況下,免費送電視的Telly,這種商業模型真的有可持續性嗎?

Telly公司創始人Ilya Pozin是這樣解釋的,在10萬人的在註冊用戶中有三分之二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家庭,“他們渴望在客廳裡有一臺符合他們生活方式的電視”。這其實就是Telly方面試圖向廣告主描繪的前景,也代表著他們所覆蓋的用戶畫像是更年輕、教育程度更高、家庭收入更高的家庭,而這無疑幾乎每一個品牌都垂涎的消費群體。

顯然Telly公司的這一運營模式非常的“互聯網”,但不同於互聯網企業通常所提供的虛擬產品,智能電視本身的成本是客觀存在的,就算“完全免費”這個噱頭幫助Telly節省了營銷成本,但物料、倉儲、物料成本顯然也必不可少。所以問題也就來了,會忍受廣告持續轟炸這一預期“購買”Telly智能電視的目標受眾,大概率會是價格敏感型的,而這就意味著從他們的口袋裡掏錢難度可能更高。

而在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收回免費電視的沉沒成本這個問題上,目前Telly方面並沒有給出答案。但這個週期的長短,或將會決定Telly到底是開創了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還是像“女版喬布斯”伊麗莎白·霍姆斯搞出“滴血驗癌”騙局的關鍵。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高通、三星、聯發科都“嫌棄”,手機GPU前途難料

關鍵功能的缺失,讓“手機GPU”或將會因為“落後”捱打。

不急於加入AI戰局的騰訊、搜狐,心境或許並不相同

與騰訊相比,搜狐選擇放棄這個賽道的原因顯然並不難推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