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憑什麼去戛納電影節?
憑藉電影《燃冬》呀!
近日《燃冬》在戛納電影節首映後,首波影評不俗。
豆瓣網友評價:
@abcdefghi
“聚焦三人關係,一筆不多一筆不少,年輕人的掙扎和困惑,以及真實的衝動和快樂。”
@德小科
“這段新世代的情感關係充滿著不確定的美麗和均勻的曖昧,似友情似愛情,還留下了些讓人浮想聯翩的空間。確實是華語電影中不常出現三人組。”
@雙晚
“並非想象中的狗血三角戀,而是三個受傷的人依偎療傷的過程。燃冬燃燒的不止搖搖欲墜的愛火,更是冰封之下逐漸解凍的生之慾與知覺。”
作為電影的女主角,周冬雨的心境是「嚇一跳」。她認為,“電影能入圍就已經很滿足!”
作為一個獎運亨通的女演員,周冬雨在選擇電影上總是很幸運。如果說《山楂樹之戀》裡,她是張藝謀海選出的“天選靜秋”,那麼從《七月與安生》、《喜歡你》到《少年的你》、《燃冬》則遠不止幸運那麼簡單。一來,好演技吸引著好劇本向她走來,就像時裝設計師都擁有自己的繆斯;二來,她確實有挑劇本的眼光,演員本人有審美,比什麼都強。
對於周冬雨怎麼選劇本的問題,最出圈的回答是她曾說“不演大美人”。大美人必然很有星光,像林青霞,像舒淇,像湯唯,美字當頭。
而周冬雨卻很有煙火氣,她的輕盈適合小妞電影,也適合演文藝片。她的角色都與自己很貼近,她們身上都有平凡之處,但她演出平凡之外的特別。
她有一條自己選劇本的標準,“能走進,能讀懂”。最好一口氣能通讀下來。這證明故事和角色的魅力很大。
在合作對象上,周冬雨也很會挑。她與張藝謀、陳可辛都有過雙贏的合作,但眼光卻並沒有死死鎖在「大導演」身上。
《後來的我們》是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一部青春文藝片,周冬雨出演了女主角方小曉。《鸚鵡殺》是一部講“殺豬盤”題材的電影,導演贏麻心此前是一位編劇,這是她第一次拍長片,卻集齊了周冬雨和章宇。一部項目書塑造的世界有時候是因為演員的影響力才能組局成功。
周冬雨看中的便是其中的可能性。她說,“沒有經過時間驗證的東西,我從來不敢妄加評判。”
說白了,大導演的風格已經固定,演員在其中演繹的是導演的構想,遇到“量身定製”需要運氣。而在尚未成名卻才華洋溢的青年導演面前,大家也能碰撞出火花。每一個導演和他們的作品對世界的解讀是不同的,演員應該有勇氣把自己放在其中去碰撞。
《燃冬》的導演陳哲藝出生於1984年,在《燃冬》之前,憑藉《阿嬤》、《電影不在家》就已嶄露頭角。他的電影風格十分鮮明,《燃冬》的三位演員也都是他自己選的,周冬雨是他們之中第一個定下來的角色。他幽默地表示,自己站在周冬雨身邊看起來像個“漢堡”,拍攝完他們也變成了朋友。
周冬雨欣賞青年導演身上的才華,她也懂得如何確認對方是不是自己想要合作的對象——多溝通。
她說,“要多瞭解對方,這跟經驗或者資歷沒有太大關係,重要的是性格和工作方式。我會盡可能地和他們多溝通,大家都是同齡人。”
拍攝《七月與安生》時周冬雨曾講起劇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跟老曾(曾國祥)特別合得來。我們倆就是每天玩每天拍戲。這個團隊就很有趣,我們會聊很多正常人不會聊的東西。有趣的人會激發我很多有趣的東西,這是化學反應,他們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氛圍。”
在戛納,有人拍到了周冬雨冒雨去看電影,一張素顏。電影節雖然是女明星走紅毯的“兵家必爭之地”,但它的本質還是一場電影盛會。一個“在千里之外的地方,他們已經賞閱了全球的優秀影片,而我們只能看海報”的道理。去看電影,不僅是學習表演,還是一種審美積累。
周冬雨做演員一直也有敬畏心。她主演過一部仙俠劇《千古玦塵》,在其中飾演女主角上古。在看了那麼多千奇百怪的仙俠劇之後,回頭看這部劇並不差,有點明珠蒙塵的意思。發佈會時她說,“其實我接哪個角色之前都有點擔心,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好駕馭的,你為角色付出了多少,你演的好不好,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還有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點,周冬雨是個蠻高產的電影演員。2022一年,她就拍了三部電影《鸚鵡殺》、《熱搜》、《你是我的春天》。
不需要粉絲催進組,周冬雨一直在向前走,把所有人帶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