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慢病老人,但吃得好、睡得香;
一位沒什麼病,卻乏力、睡不好。
誰是患者?誰更需要治療干預?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健康時報圖
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副主任醫師張寧2015年在健康時報刊文分享了衰弱對兩位老人健康不同的影響。①
同樣是兩位70歲的老人。
前者患冠心病,幾年前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同時還有高血壓、慢性腎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常年在110~120微摩爾/升的水平。但年輕時愛運動,有著養鳥、養魚的愛好。每天早起去公園遛鳥,寒暑不間斷;吃飯好、睡覺香,雖身上有幾種病,倒也不很在意。
另一位老人退休前身上一種慢性病也沒有,頸動脈超聲看見血管壁很光滑、沒有一點斑塊。可是退休這10年裡,體力一點點往下走。自打退休後,生活就沒有了重心,體重莫名其妙少了10斤,睡眠也不好;總覺得身上乏力,一點小的家務活也不想幹。從化驗和影像學檢查來看,完全稱得上“很健康”。
那麼問題來了:哪位老人生活質量更好,能活得更長?
從老年醫學、全人管理的角度看,第二位老人和第一位老人都需要醫生關注,尤其是第二位老人,他的生活質量可能比第一位老人差,壽命也不見得比第一位老人長。
這是因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衰弱。
為什麼要識別衰弱?相同情況下,衰弱老人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均高於非衰弱老人;住院的衰弱老人發生不良事件(跌倒、院內感染、住院日延長、死亡)的風險高。更通俗一點,衰弱的老人好比“紙糊的船”,外面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經受各種應激(如肺部感染、手術、跌倒、急性病)的能力很差,一個小的風吹草動即可能推倒第一張多米諾骨牌,產生一系列不良事件。
為什麼第二位老人會發生衰弱?目前認為有兩種機制,第一種與老年人體內的低滴度系統性炎症密切相關,如很多老年人在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後的若干年內發生衰弱,提示病毒感染雖已控制,但激活了體內的慢性低滴度炎症;而第二種機制是老化的結果。
如果身邊的老人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在沒有主動節食、接受手術或發現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情況下),伴明顯乏力、活動能力下降,尤其是發現老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時,應當警惕,要及時篩查是否存在衰弱。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徐米清2020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衰弱是一個疾病及體能下降都有關係。隨著年齡增長,衰弱幾率和程度都會增加,但依舊存在一部分老人不衰弱。衰弱是可防可控、可逆的疾病,控制體重、合理地攝取營養和科學鍛鍊可幫助逆轉衰弱。②
1. 控制體重和飲食
控制體重包括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老年人要避免營養過剩而導致的體重增加;另一方面是要防止營養不良而導致體重下降。
其次,要攝入足夠蛋白質。肌少症也是衰弱的一部分,而肌肉減少與缺少蛋白質有關。老年人要充足攝入蛋白質來幫助增強肌肉的能力。日常可以多攝取優質蛋白,如魚肉、瘦肉、禽類、雞蛋等。
此外,還要額外補充維生素。如維生素D、C、E等的補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維生素補充劑,幫助延緩衰老。
北京老年醫院康復科主任醫師陳雪麗2021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建議,衰弱者補充多不飽和脂肪酸,如深海魚類、魚油、堅果等;少吃多餐,選擇易消化食物,注意粗雜糧、葷素搭配,優化飲食結構,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熱量比例。③
2. 運動鍛鍊不能停
陳雪麗醫生表示,合理的運動鍛鍊有助於提升心血管系統適應能力,控制體重,改善糖脂代謝。對於一般情況較好的衰弱者,建議選擇太極拳、步行、慢跑等中、低強度的運動,在專業醫師的管理下設定運動量,如每週5次活動,每次30~40分鐘。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陳偉2021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適當的抗阻訓練配合營養管理,有助改善衰弱狀態,增長肌肉。鍛鍊的方式、強度要根據衰弱者的身體狀態、疾病情況而定,例如臥床者主要依靠外力協助進行床墊上的被動運動,或使用瓶裝礦泉水增加小量負重;非臥床者主要在床旁進行輕度體能鍛鍊,例如床旁踢腿,拉拽彈力繩,舉小啞鈴等。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