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裝備:不可忽視的變革性力量

醫學裝備:不可忽視的變革性力量

“努力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加快補齊高端醫療裝備短板。”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對高端醫學裝備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國醫學裝備發展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今後如何發力?近日,記者採訪了業界專家、醫療機構管理者以及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

醫療創新依賴“裝備革命”

“醫學裝備是基於解決臨床現實需求和實際問題進行研發和創新的。”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副理事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常務副院長黃進坦言,以前,我國大多數醫療技術處於追趕國外先進水平的階段。現在,我國不少醫療技術已經實現並跑,還有一些技術實現領跑。

技術和療法上的自強自立,很大程度上依賴“裝備革命”。黃進以應急裝備為例表示,應急救援現場希望能夠提高救治效率,提升救治質量。在這個過程中,醫療技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得心應手的工具,也就是優質的應急裝備。

醫學裝備是醫療衛生事業重要的物質支撐,知識和技術高度密集。當下,在供給端,隨著現代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前沿生物等技術與醫學裝備技術跨學科、跨領域交融發展,新型醫學裝備產品不斷湧現。在需求端,面臨醫療需求多樣化、人口老齡化等新形勢,期待構建面向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的新型醫療裝備發展體系。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侯巖表示,中國醫學裝備近10年市場規模保持快速增長,2021年突破萬億元,2022年達到1.15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相關成效在日前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主辦的“中國醫學裝備大會暨2023醫學裝備展覽會”上也得以體現。165場學術會議和專題活動,600多家醫學裝備企業,5萬餘名醫學裝備領域人員……大會在4天時間裡集中展示了新產品、新技術,也發出了加速醫學裝備自主研發、創新制造的聲音。

此次會議期間,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編撰出版的《中國醫學裝備專利報告2022》顯示,全球醫學裝備的專利申請近20年來增長明顯,專利申請總量為577萬件。2002—2020年,全球醫學裝備專利申請的年複合增長率為5.8%,其中,中國專利申請增速貢獻最大,複合增長率達到了20.7%。中國醫療衛生機構的專利申請總量為39萬餘件,65.9%的專利申請與醫學裝備相關。

打造醫學領域“國之重器”

《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對高端醫學裝備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為推進醫學裝備自主創新發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政策環境。有專家表示,近年來,正在開展的國家醫學中心建設為高端醫學裝備研發攻關,加快實現自主可控、自立自強,提供了一個全新而重要的平臺。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孫志誠表示,特別是在國家醫學中心揭榜掛帥、協同攻關創新機制下,各方出臺一攬子創新政策,集聚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要素,以期最大程度激發和釋放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這幾年,全數字化的PET-CT、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質子重離子治療系統等高端醫學裝備已經實現國產化。在這一過程中,申報創建國家醫學中心的高水平醫院發揮了重要作用。”孫志誠說。

同時,高端醫學裝備發展也是國家醫學中心建設的有力支撐。孫志誠說,國家醫學中心正穩步從定標、畫圖紙走向看得見、摸得著。在這個關鍵階段,如何調動包括醫學裝備企業在內的各方積極性,是個需要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設施設備水平顯著提高。2016—2021年,全國公立醫院床均固定資產平均增長46%,醫院百萬元以上的設備臺數增長94%。

孫志誠也提醒,在常規裝備存量方面,我國每百萬人口擁有的CT、MR等數量,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高性能、高價值、前沿醫學裝備的應用上,我國與美國、歐洲國家的差距更明顯。比如,高端細胞分析裝備、多功能集成化檢驗分析裝備等領域都亟待突破。

國家醫學中心建設也促進了優質醫學裝備資源的下沉。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副主任、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長李時悅舉例,臨床在進行周圍型肺癌診療時應用導航技術,但現有設備動輒幾百萬元,基層用不起。就算購買了,使用率也比較低。該中心開發的一種數值化標記人工畫圖法的簡易導航技術不需要昂貴的設備,比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基層很受歡迎。

聯動發力破解突出問題

醫學裝備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如何加速推進,取得更多創新成果?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表示,醫學裝備發展需要政策鏈、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鍊相互支撐,以需求牽引供給,以供給創造需求,不斷深化醫工結合,鞏固強化多部門協作機制,鼓勵醫療機構、裝備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聯合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推動制定行業發展政策,加大優秀醫學裝備的推廣應用力度。

“創新轉化環節投入不足、合作機制不暢,直接影響了醫學科技成果轉化質量和效率。”孫志誠認為,未來醫學中心與研發型企業的協同共建大有可為,研發型企業要與醫院攜手做戰友,在加快我國高端醫學裝備自主研發創新制造上下苦功。

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聯席首席執行官張強表示,高端醫學裝備研發需要多學科聯動,在科研、人才培養、創新轉化、區域協同等方面,醫療機構和產業創新力量要相輔相成。GE醫療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張軼昊表示,希望建立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機制,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企業應協同臨床醫生和醫學院進行科研轉化和創新,做到醫工融合。

醫療機構也在想方設法促進醫學裝備的高質量發展。黃進表示,醫療器械質量控制對於保障醫療安全非常重要,質控的關鍵是建設專業化的質控隊伍。他呼籲,醫院進一步加強醫學工程科的建設,將其作為醫技科室管理。通過該部門對耗材、器械進行質量控制,在確保臨床用械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推動醫療器械衛生經濟學評價和合理使用。同時,結合臨床應用實際,有效地組織開展醫工結合創新。

黃進認為,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是醫學裝備高質量應用和發展的關鍵,醫學工程科人員的准入門檻至少有兩條——專職、專業,臨床工程師應該是醫生、護士、技師不可缺少的幫手。

“我國醫學裝備產業在專利佈局數量與質量、需求與供給聯動、知識產權創新意識與保護能力上,還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侯巖坦言,特別是源頭創新仍顯不足,申請主體較為分散,發明專利佔比相對較低,專利質量需進一步提升,醫工協同尚存短板,轉化運用仍然偏少,知識產權“侵權易、維權難”仍然存在。對此,她建議,聚焦臨床需求,激發創新活力,從源頭上提高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醫工人員及科研人員的創新意識和積極性。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姚常房 通訊員 李鵬偉

編輯:楊真宇

校對:於夢非

審核:徐秉楠 陳飛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