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桑椹熟 滋陰有單方

初夏桑椹熟 滋陰有單方

“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

——《詩經·魯頌·泮水》

飛鴞指的是貓頭鷹,古人認為它是惡鳥,叫聲很不吉利。這段詩句意思是,貓頭鷹吃了桑椹後,聲音都變得柔和好聽了。後來人們就以“食椹”喻人感於恩而變善。

春夏之交桑椹熟

在二十四節氣中,過了小滿就是芒種。時值陽曆的四五月份,正是春夏之交。

農諺說:小滿桑椹黑,芒種割小麥。麥子齊腰的時節,誘人的桑椹上市了。清朝葉申薌《阮郎歸•桑椹》說:“南風送暖麥齊腰,桑疇椹正饒。”

桑椹是桑的果穗,這屬於植物學上的聚合果,圓筒形。桑椹是可以藥用的,又稱桑椹子,古稱桑實。

桑椹是由許多小核果聚集而成。若從桑椹果上粗分,食用桑椹可分成三大類:成熟後顏色呈紫紅色的,稱為紅桑或紫桑,較甜;白色或淺紅色的,果大汁多,稱為白桑;成熟後呈暗紅色的,稱為黑桑。一般紅桑較早成熟,其次是白桑,最晚是黑桑。目前以新疆所產桑椹品種多,產地廣。

桑椹的收穫期長達一個月左右,這也就意味著人們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可以享受它的鮮果。

桑椹入藥的記載始於唐朝,政府頒佈的藥典《新修本草》將其列為中品,附在“桑根白皮”(即桑白皮)項下論述。桑椹藥材有紫色、白色品種,也有黑桑,以紫色者為藥材主流。味甘、酸,性微寒,歸心、肝、腎經,可養肝益腎、滋陰補血、潤腸。用於眩暈耳鳴、心悸失眠、鬚髮早白、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血虛便秘。

《新修本草》記載有桑椹“單食,主消渴”,所以桑椹雖然含糖分高,但對陰虛內熱型糖尿病病人頗為有益。從藥理作用的角度來考查,桑椹果有增強免疫、激發淋巴細胞轉化的作用。

桑椹滋陰有單方

桑椹幹品頗似葡萄乾,煮粥為勝。桑椹粥、桑椹紅棗羹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對於藥用最早的記載重桑白皮而輕桑椹,清朝張璐《本經逢原》對此有所論述:“《本經》桑根白皮所主,皆言桑椹之功,而宗奭雲《本經》言桑甚詳,獨遺其椹。即瀕湖之博識,尚不加察,但以其功誤列根皮之下,所以世鮮採用,惟萬壽酒用之。”

萬壽酒方不詳,但以之浸酒卻是可推測的,或如釀製果酒,當以發揮其滋補肝腎的功效為主。古代文獻,在明朝《普濟方》中有先煮楮皮和桑椹,再以糯米釀製的藥酒,專治水腫,惜無方名。桑椹單方食用為主,用藥方便,更是體現了其藥食兩用的特點,舉例如下。

其一,治瘰癧結核(文武膏):用文武實(即桑椹子)二斗,黑熟者,以布取汁,銀、石器熬成薄膏,每白湯調服一匙,日三服。出《素問病機保命集》。

其二,治陰證腹痛:桑椹絹包風乾,過伏天,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取汗。出李時珍《瀕湖集簡方》。

其三,治心腎衰弱不寐,或習慣性便秘:鮮桑椹一至二兩。水適量煎服。出《閩南民間草藥》。

看得出,桑椹治病的簡約單方,連李時珍都頗為重視。明朝名醫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對桑椹藥性的認識也很深刻。自然之物,秉承自然之道,精華所在,而能補血、生津、益陰、除熱等。

“桑椹者,桑之精華所結也。其味甘,其氣寒,其色初丹後紫,味厚於氣。合而論之,甘寒益血而除熱,其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疑矣。消渴由於內熱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臟皆屬陰,益陰故利五臟。陰不足則關節血氣不通,血生津滿,陰氣長盛,則不飢而血氣自通矣。熱退陰生則肝心無火,故魂安而自清寧,神清則聰明內發,陰復則變白不老。甘寒除熱,故解中酒毒。性寒而下行利水,利水氣而消腫。皆自然之道也。”

比治病更大的功勞在於桑椹療飢救命。歷史上桑椹救荒,功莫大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並加以強調:“史言魏武帝軍乏食,得幹椹以濟飢。金末大荒,民皆食椹,獲治者不可勝計。則椹之乾溼皆可救荒,平時不可不收採也。”

方便莫過於地產。無論是黑桑椹還是白桑椹,要吃個新鮮,莫忘了應時到市場上去尋。也見有個大的紫桑椹,更珍貴一些,價錢要比別的品種高。這些甜美的新鮮桑椹,讓人由衷地讚美桑樹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丁兆平

本文編輯:朝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