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經常“開會”, 論文引用率更高?《自然》報道已有研究證實

學者經常“開會”, 論文引用率更高?《自然》報道已有研究證實

在學術界,參加研討會、受邀做報告或演講,是研究者的日常事宜。參加活動,可以增加相關研究的曝光度,但這是否真的能增加論文被引用率?


據《自然》(Nature)雜誌新聞團隊報道,有研究證實,相較於未進入會議日程的論文,那些出現在研討會中的論文被引幾率要高出52%。



編譯丨申璐

《英文系主任》(The Chair2021)劇照。

學者經常“開會”,論文引用率更高?


長期以來,學界內外對學者究竟從哪裡獲得研究靈感一事頗有興趣,但很難通過具體研究進行衡量。近日,知名科學雜誌《自然》報道了一項實證研究,證實參加會議的學者更傾向於引用他們在會議中討論過的學術文章,且對比數據“相當可觀”,出現在學術會議中的論文平均被引率會提升52%。


這項研究由美國密歇根大學信息學助理教授米莎·捷普厲茨基(Misha Teplitskiy)團隊主持,該團隊長期致力於量化抽象思想的傳播路徑,關注一種想法具體是如何在群體內部進行流動的。團隊成員通過使用一個名為“商討”(Confer)的應用程序,統計了2404名註冊用戶在2013年至2020年期間標註參加的計算機科學會議場次,並對比了與會者在會議結束後兩年內所發表論文中的引用來源,以此判斷線下會議對其學術發表的潛在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因日程衝突未能參加當場次會議的研究者,最終引用該會議中出現的研究可能性為2.6%,而對於那些如期參加的與會者而言,這一比率則升至3.8%。另外考慮多種因素後,研究還發現,當與會者能夠在線下會議中參與具體某篇論文的討論時,這些論文的被引率會提升52%。


此外,學術會議極大增加了研究成果的曝光度。與會者在會議中難免會接觸到自己不感興趣的論文,這被稱為信息的“偶然傳播”,且偶然傳播一般會佔到整個學術會議信息傳播量的22%左右。但研究表明,即便是不感興趣,偶然傳播本身也對論文被引率的提升有顯著效果。


這項研究近日在美國學術界引發關注。馬薩諸塞大學經濟學教授伊娜·甘古利(Ina Ganguli)稱,該研究進一步證實參加學術會議對研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公開展示研究成果,的確有助於它被更多人引用。“我們知道,學術會議中的面對面互動對於知識的傳播和交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們是否能夠虛擬場景中獲得同樣的效果?這也許會是個很有趣的研究課題。”


該研究成果於5月5日發佈在arXiv網站,這是一家專門收集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與數理經濟學等學科論文預印本的網站,是知識開放運動的平臺之一。截至發稿,該研究尚未完成同行評議。


參考鏈接:

1.The effect of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on the diffusion of ideas

https://arxiv.org/abs/2209.01175

2.Do scientific meetings matter? Turning up for talks brings surprise benefit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604-x

本文為編譯。作者:申璐;編輯:西西;校對:柳寶慶。封面題圖為《英文系主任》(The Chair2021)劇照。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全年合輯!2022《新京報·書評週刊》年度合訂本來啦!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