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上負面熱搜的東南亞,迎來了慘淡的旅遊季。
傳聞中的拐賣、詐騙、噶腰子,讓不少人對東南亞地區望而生畏,紛紛選擇退錢“保命”。
關於神秘的東南亞,確實有著許多不為人知。
遙遠的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就有一群神秘人,他們的工作地點保密、工作內容保密,連存在本身都成了秘密。
當然,他們不是什麼違法詐騙團伙,而是監測著紐約摩天大樓、華盛頓股票交易所乃至全世界範圍的精英、普通人的社交網絡。
像一雙雙看不見的眼睛,注視著人們的一舉一動。
他們就是網絡審查員。
電子清道夫
國外最大的社交網站“臉書”,每天更新、傳播著幾十億用戶上傳的信息。
這些信息魚龍混雜,不少色情、暴力、甚至是恐怖主義等有害信息,也一同匯入了互聯網這片汪洋大海。
巨大的成本壓力下,很多大公司把僱傭審查員的目光,放在了第三世界。
至少在菲律賓人看來,這份工作是光鮮亮麗的。
一位菲律賓女性審查員,她自小家裡很窮,在“垃圾堆”里長大。
她的母親一無所長,除了靠撿垃圾過活,她甚至不知道,自己還能做點其他什麼。
所以女兒從小就知道,只有好好學習,長大後才能有出路。
她被網絡審查員的工作吸引,幻想著每天不過是點點鼠標,出入高檔的寫字樓,僱主來自硅谷,還能收到一份高於菲律賓平均薪資水平的報酬。
但她不知道的是,迎接她的工作如同煉獄。
網絡審查員的日常工作,就是快速審核電腦畫面中的大尺度照片,刪除那些可能引起大眾恐慌、畏懼的內容。
他們就像一塊塊乾淨的海綿芯,要去將互聯網上那些暴力、血腥、色情、仇恨等內容過濾乾淨。
在處理關於色情內容的時候,他們有時被稱為“鑑黃師”。
外界總以為,這有什麼的難的,不就是“帶薪看片”?
實際上,鑑黃師的工作絲毫不輕鬆。
一位入行不久的女性員工表示,在她“純潔”的前20年人生裡,她從未見過如此多的生殖器官。
崗位培訓時,她就要認識各種各樣的男女身體構造,辨識形狀、顏色、大小,這只是最基礎的一環。
其次,她還要能聽懂關於性的各種暗示、髒話、俚語、口語化表達,包括藏得極深的隱喻,也不能聽錯聽漏。
就連下班後,她提升自己業務水平的方式,是選擇去逛成人用品商店。
儘管已經看過很多,但一些奇形怪狀的尖棒、硅膠製品等玩具,還是不斷刷新著她的三觀。
她無奈地說,每天和裸體打交道,就連睡夢中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性器官,實在荒誕。
但這些純粹的“黃色”內容,還只是審核中最不起眼的。
有位新入職的網絡審查員,完全不知道工作內容是什麼。
隨後,她開始了工作,她眼睜睜地看到一個六歲的小女孩赤身裸體,被一個成年人性侵的畫面。
看到這等獸行,她只覺得大腦缺氧,決定立刻辭職。
而主管只是安慰她,這只是工作最正常的一環,她既然簽署了合同,就該履行職責。
對於遠在天邊的西方世界來說,這些菲律賓人不過是他們按需外包聘請的血汗勞工。
他們甚至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水平。
他們不需要知道敘利亞戰爭,以及關於戰爭的種種真相。
眼前的炸彈將一切化成殘骸,人體也隨之被大卸八塊,他們只需點擊刪除。
也不需要知道某國的白人至上主義,和那些極端的種族歧視。
但這些菲律賓的年輕人,卻以肉身把這些恐怖主義有害信息,阻擋在了網絡之外。
網絡審查員的時薪僅有1美元,他們的工作量,卻足以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
一位男性員工透露,他們最多被要求在一天內處理完多達25000張圖片。
分秒之間,他們就要決定一張圖片的去留。
正確率遵守嚴格的kpi,如果他們每個月審核錯誤超過三次,就會被扣錢。
他們面對一塊小小的屏幕,腦子飛速運轉。
“刪除,保留,刪除,保留”,在二者之間做出權衡。
他們就像一個個電子清道夫,驅散黑暗,負重前行。
看不見的工傷
在AI如此發達的今天,網絡審查員的職位依舊不可替代。
有些信息會被偽裝、修飾,無孔不入地滲透互聯網,輕鬆騙過AI。
這些漏網之魚就需要審查員親自審核,他們必須緊盯畫面,一秒都不能走神。
由於長期觀看黃暴內容,不少網絡審查員都遭受著嚴重的精神壓力。
這完全是一種看不見的“工傷”。
這些電影都不敢拍的情節,卻被他們看了千千萬萬遍。
一位女性審查員負責恐怖分子相關內容,她在看過幾百個斬首視頻後,能夠憑藉傷口形狀判定使用的兇器。
每一秒血肉模糊的畫面,都是從視覺到精神的摧殘。
有的員工被調去監視一場自殺直播,他眼睜睜看著陷入絕望的人,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
看到自殺者的無助,他忍不住哭了出來。
還有一位男性員工,因為長期負責審核“自殘”相關內容,經常處在崩潰的邊緣。
三次調崗失敗後,他還是沒捱過心理壓力,選擇了自殺。
這種精神創傷難以癒合,甚至伴隨審查員的一生。
腦海的畫面將無處不在,就連看到菜市場被剁了的死魚,都會感到生理性作嘔。
國外知名視頻網站Youtube,有一位男性內容審查員,他負責的是最讓人提心吊膽的“極端暴力”視頻的審查。
他和幾位員工剛到公司時,早上還會打個招呼,有說有笑地談談生活趣聞,分享工作心情。
一段時間後,整個辦公室的氛圍都變了。
辦公室開始變得鴉雀無聲,沒有人有心情開玩笑,僅留的是鼠標點擊的“滴答”聲。
當他開始工作,他就來到了一個由殘忍構成的世界。
有人提著刀砍下別人的頭,有人瘋狂開槍射死女友,這些鮮血淋漓的且不加任何馬賽克的恐怖畫面,讓他對這個世界絕望。
他不禁想:“天啊,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人為何會如此對待自己的同類?”
越來越多的沉默,與他體內的心理陰影面積一同生長。
他開始焦慮脫髮、失眠、體重驟增,從一個樂觀的人變成悲觀沮喪的行屍走肉。
每天上班來到公司樓下,甚至週末開車經過公司附近,他都沒由來得心跳加速,想要遠離那個充斥著黑暗的牢籠。
正如拍下這部《網絡審查員》紀錄片的導演所說:
“從你第一次看到這些畫面起,就被永遠地改變了。”
血腥、暴力、仇恨,它們就像新時代的瘟疫,輕易就能感染任何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並讓人變得憤怒、絕望。
這些看不見的工傷,網絡審查員們還在默默承受著。
刪除,還是保留?
《網絡審查員》是由日本NHK製作的紀錄片,片中主人公是一群已經離職的東南亞前網絡審查員。
儘管是由日本拍攝,內容卻涉及了東南亞、歐洲、美國和中東地區。
這部影片在國外受到追捧,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2%。
但它也毫無疑問地,在國外掀起了一場“網絡大戰”。
比如有網友質疑,臉書在利用社交平臺的影響力,肆無忌憚地觸犯用戶隱私,收集信息。
還有網友認為,刪除黃暴、封殺恐怖視頻外,是否會讓正常的內容也無辜被從互聯網抹去呢?
紀錄片裡,也討論了這個巨大爭議。
在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一位極具天賦的女性藝術家,繪製了一副名人裸體畫像。
她把化作起名為“讓美國再次偉大”,通過裸體來嘲諷此人的能力不足。
沒想到,這幅畫在各個平臺傳開,短短几天就被轉發了幾百萬次。
甚至本人親自下場闢謠。
此後,這幅畫被全網封禁,女性藝術家賬號被關停。
對於網絡審查員來說,她其實糾結了很久,最後本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保守原則,她還是將這幅畫刪除。
她給出的理由是:“這幅畫侮辱了別人的人格”。
對於紀錄片中的審查員來說,這樣的兩難選擇並不少見。
敘利亞戰爭中的孩子們,他們身上的炮灰混著血跡,讓戰爭的殘酷展現。
還有孩子和老人們赤身裸體,哭鬧著撤離的畫面,讓人觸目驚心。
但為了保護孩子和老人的隱私,這些裸體照片不得不刪除。
與此同時,這些戰爭的殘酷、人們的悽苦,也在網上被刪了個精光,再也不被人看見。
別說這些菲律賓的年輕審查員,很多涉及道德、法律、人倫的內容,連專家有時候也模稜兩可。
這個紀錄片告訴人們,普通人看到的互聯網,不管是娛樂、罪惡,其實都只是冰山一角。
網友們不在意那些大尺度畫面,甚至當成“找刺激”,但對於屏幕背後的他們來說,確實日復一日地直面這些恐懼。
那些隱匿在網線裡的人性之惡,真正暴露的時候,普通人未必承受得了。
網絡審查員們就像以肉身組成的守衛,將那些恐怖主義、兒童色情、網絡霸凌擋在了門外——
把精神汙染留給自己,把那片還算乾淨的網絡世界留給別人。
點個「在看」,那些光亮無法抵達的陰暗角落,慶幸有人替我們前往。
PS:小視要開直播啦~提前預約直播可參與抽取大獎!
快來預約呀👇
23 / May / 2023
監製:視覺志
策劃:小魚
編輯: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