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惜!29歲女白領胃痛反酸,一查竟然是癌!醫生:這種病年輕女性多發,有時胃鏡都難發現

太可惜!29歲女白領胃痛反酸,一查竟然是癌!醫生:這種病年輕女性多發,有時胃鏡都難發現

△點擊上圖有福利

29歲的王女士在有著一份不錯的工作,趁年輕拼事業,加班是常事,飢一頓飽一頓,不規律的快節奏讓她無暇顧及自己的胃。

每當夜深人靜時,胃部隱隱作痛,噯氣泛酸常攪得她無法安歇。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個月,一次在工作中胃部抽痛,終於讓她無法忍受,來到了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消化內科陳凍伢副主任醫師的專家門診。 

年紀輕輕患上胃癌

得知結果猶如晴天霹靂

陳主任詳細詢問病史,結合體格檢查,建議王女士進行胃鏡檢查和幽門螺桿菌檢測。

我這麼年輕,平時就一點不起眼的小症狀,非得做胃鏡嗎?”王女士一開始猶豫不決,聽說胃鏡檢查很痛苦,有點打“退堂鼓”。

陳主任笑著寬慰道:“胃鏡檢查是發現上消化道疾病的最直觀手段,而且現在有無痛胃鏡,睡一覺檢查就做好了。”

王女士點點頭,同意配合檢查。她先做了C14呼氣試驗,顯示為陰性。

緊接著,陳主任在胃鏡檢查中卻查出了大問題!乍一看,周女士的胃黏膜光滑紅潤,蠕動好,胃鏡下並沒有發現幽門螺桿菌活動的痕跡。

但當陳主任將鏡頭靠近胃竇小彎區觀察時,卻發現整個光滑無瑕疵的胃竇區域卻出現兩處不那麼協調的“糜爛灶”

果然,兩處病灶在放大胃鏡下“無所遁形”,提示“未分化/低分化癌”。隨後的病理檢查也驗證了內鏡診斷:低分化腺癌,部分為印戒細胞癌。

“我?癌症?”得知結果的王女士猶如晴天霹靂,久久無法相信現實如此殘酷。

經內外科專家共同研討治療方案,王女士接受了根治性手術治療。不幸中的萬幸,胃癌被陳主任用胃鏡早期發現和診斷,手術病理提示癌腫尚處於早期,沒有淋巴結轉移。

胃印戒細胞癌

是怎樣的“藏匿”高手?

胃印戒細胞癌好發於中青年人群,女性多於男性,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生活與飲食習慣及遺傳等有關。

一些研究認為,該病好發於年輕女性,可能和青年女性的雌激素代謝旺盛有關。

胃印戒細胞癌非常善於偽裝,有時候胃鏡都難發現,因為它一開始不在胃黏膜表面作亂,而是在黏膜下方悄悄生長甚至發生浸潤,可能表面一點點的糜爛,底下已經很晚期了,甚至有不少醫生也會被其迷惑。

胃印戒細胞癌如果能早癌發現並切除,患者有較多的機會長期生存;等到中晚期,癌細胞會使胃攣縮,變得僵硬,形成“皮革胃”,甚至突破胃壁直接蔓延到腹膜或鄰近器官,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痛苦、治癒的希望也較為渺茫。

感染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罪魁禍首

陳凍伢介紹,像王女士這樣年輕的胃印戒細胞癌在臨床上碰到的比例並不高。可有一類疾病讓全球50%的人得病,才是胃癌的罪魁禍首!它就是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劃定為I類致癌物,證實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甚至胃癌有著密切的聯繫。據權威數據顯示,95%以上的胃癌患者被檢出患幽門螺桿菌感染。

“幾乎所有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都會引起胃炎,出現腹脹、消化不良、反酸、腹痛等症狀。所以,千萬不能忽視胃部的小症狀!”陳凍伢強調說,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罹患胃癌風險。

雖然幽門螺桿菌危害諸多,但真正發展到胃癌的比例才1%,因此也不必過度恐慌,及時檢測,儘早治療。

早期的消化道腫瘤往往沒有特別的症狀,胃腸鏡檢查是早期發現和診斷消化道腫瘤的最佳方法。

《胃癌診療規範(2022版)》指出,符合以下任意一條者,不管有無症狀都要行胃鏡檢查:

1、年齡大於40歲,男女不限;

2、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3、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4、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患者;

5、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醃製食品、吸菸、重度飲酒等)。

歡迎加入“消化病2-浙醫在線交流群”

如果您或您的親友也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胃炎等消化問題,歡迎掃碼加入“消化病2-浙醫在線交流群”。

入群后,可以和群友交流心得、感受,我們會不定期邀請專家進群答疑。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俞茜茜

通訊員 張弛 陳凍伢

看完了新聞,

我們一起來聽一下

今天的佩琦說新聞吧!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