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江山美人

唐太宗的江山美人

文丨劉後濱、張飄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通過武裝政變奪權成功,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其顯赫的戰功及由此帶來的崇高威望;二是他有一班謀臣勇將,並在策劃政變的過程中很好地拉攏了太子身邊的一些人物,還控制了玄武門的守門將士;三是李世民本人遇事果斷,出手堅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他的王妃長孫氏為他打理了與後宮的複雜關係,建立了秘密而暢通的關於李淵動向的信息渠道。

在史書上,長孫氏被描寫成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是傳統政治文化和社會習慣中標準的賢妻良母,不僅為李世民奪權出謀劃策,鞍前馬後地打點各種關係,而且還在政變奪權之後,幫助李世民克服心理障礙,用溫柔的力量化解了李世民的內心困擾,幫助他走出陰影,迅速成長為一代明君。

▲李世民

政變中的秦王妃

從歷史記載看,長孫氏是一位出身高門、知書達理的女子,她的作用好像也就是成就了李世民,自己在歷史上並未留下什麼。她真的就那麼甘心做一個幕後英雄嗎?

長孫皇后的特點,是她為李世民做了很多事情,但總是在幕後,或者說在李世民的背後。無論是在李世民奪權的過程中,還是在李世民當了皇帝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她的作為都是圍繞李世民的,目的都是為了成就李世民,而沒有搶鏡頭、搶角色。和後來成了唐太宗才人的武則天比起來,長孫氏要賢惠內斂得多。

對於長孫氏來說,李世民就是她的整個世界,成就了李世民也就成就了她自己。李世民在這方面是非常幸運的,或者說是他的魅力所在。不僅皇后甘願為自己做綠葉,就是一班大臣也都把一切好的謀劃歸美於他,以至於像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千古賢相,在歷史記載中許多時候也都是無跡可尋。

長孫氏生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比李世民小三歲。長孫氏的祖上是北魏的王室,是北朝的名門望族。她的父親長孫晟是隋朝有名的大將軍,母親是隋朝名士高士廉的妹妹。高士廉就是他和李世民的媒人。家庭環境給了長孫氏很好的薰陶,但歷史上關於她的早年生活記載很少,只說她“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

▲文德皇后長孫氏(601-636)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十三歲的長孫氏嫁給了李世民。當時,李世民十六歲,正是楊玄感起兵給隋朝帶來嚴重衝擊,李淵已心生反隋之念的時候。李世民的母親早死,從小沒有得到多少母愛,所以他對青梅竹馬的長孫氏感情很深厚。長孫氏貞觀十年(636)去世,終年三十六歲,和李世民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陪伴李世民走過了他的青壯年時期。在李世民奪取政權、治理國家的各個方面,她都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唐朝建立後,長孫氏被冊封為秦王妃,“時太宗功業既高,隱太子猜忌滋甚。後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就是說,她是李世民宮廷路線的主要執行人。李世民從小是個紈絝子弟,長大一點就是戎馬生涯,他的性格中有著強烈的尚武精神和果斷剛強的秉性。無論是駕馭手下大將,還是在處理和高祖、後宮及太子等各方面關係的時候,李世民都很容易衝動蠻幹,忽略細節。李世民是那種個性張揚、陽剛有餘而韌性不足的人,需要耐著性子慢慢打理的事情,他是沒有耐心去做的。而處理和李淵的關係,光憑蠻勁肯定不行。正是長孫氏為他妥善處理了和李淵及後宮的關係,否則他可能早就被廢掉了。

她在李世民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具體都幹了些什麼呢?歷史記載就這麼多,但我們從那幾句話可以分析出來,長孫氏肯定為李世民做了不少工作。當武德四年平定了王世充和竇建德以後,唐朝統一全國的戰爭基本結束,李世民的威望也迅速提升,他被封為天策上將,對太子李建成的威脅開始呈現出來。

李世民問他的王妃:“父皇封我為這天策上將,究竟是何意?”一向聰明的長孫氏已經想到,她的秦王已經有了入主東宮的想法。她說:“殿下是想問,是否有令你入主東宮之意?這很難說。”李世民覺得自己的功勞很大,若坐上太子之位,自覺也問心無愧。長孫妃知道,他那麼爭強好勝,不甘居於人下,如今既有此心,將來怕是很難再為人臣了。於是,她開始為李世民出主意,開始為他從後宮打探消息,安排內線。這就是“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

太子那邊在後宮佔有優勢,主要是李世民得罪了最受寵於李淵的尹德妃和張婕妤。所以在後宮的最初較量中是李世民輸了,也就出現了劉黑闥再叛後,李淵派太子出兵征討之事。要知道,李建成從唐朝建國被立為太子後就再沒有領兵出征了。李淵開始有意識地壓制李世民,抬高李建成。後來太子建成能夠從楊文幹謀反的事件中脫身,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得到了尹、張二人的內助。

既然太子那邊在後宮佔據優勢,那長孫氏還有什麼施展公關手腕的空間嗎?所謂“孝事高祖”,正是說她本人是受到李淵喜歡的。武德後期,李世民和李淵的父子關係越來越緊張,許多時候是靠長孫氏彌合的。包括後來李淵被迫做了太上皇,也是長孫氏在為李世民緩和緊張的父子關係。這應該是李淵一直沒有下定決心徹底遏制李世民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孫氏在後宮的爭取工作,還包括“恭順妃嬪”。尹、張二人是被太子拉攏了,但李淵的後宮妃嬪很多,長孫氏對級別稍微低下一些的妃嬪做工作,效果更好。因為其他妃嬪在李淵耳邊吹風的時候,李淵不會太警惕,會覺得更客觀。太子拉攏尹、張二人是在明處,長孫氏拉攏其他妃嬪是在暗處。關鍵時候,更有利於隱蔽和傳遞信息。

例如,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與尹、張二妃淫亂的情報,就是長孫氏通過其他妃嬪獲得的。正是這個情報,為李世民在玄武門安排伏兵一舉消滅太子和齊王創造了條件。當時情況很緊急,玄武門之變的前後,長孫氏是最為忙碌的一個人。

第一,是她負責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來自宮中的信息。她通過後宮的幫助,得知六月四日一早高祖李淵要在海池泛舟,然後才會安排接見他們兄弟,這是在太子、齊王進宮之前控制李淵的好時機。她還調查了從玄武門到海池的路上,只有臨湖殿周圍最適合埋伏,並摸清了高祖身邊有一百名左右的衛士。這些情報,無疑是非常關鍵的。

第二,是她幫助制訂具體方案,包括協助李世民分析形勢,作出殺兄逼父的決定。李世民想奪權,又不想留下惡名。關鍵時刻,一旦猶豫就會壞了大事,也許此時女人比男人更加冷靜和理智。而當其他大臣對於李世民父子兄弟之間的你死我活難以置詞的時候,只有長孫氏的話能打破這個僵局,她從安慰李世民的畏罪心理入手,來堅定他的決心。

第三,是她負責聯絡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謀臣。政變幾天前,她根據情報,得知太子那邊要先下手了,於是建議李世民趕緊找房、杜二人來商討對策。李淵對他們早有防備,所以房、杜要衣道士服喬裝進入秦王府。

第四,是她在政變發動後的第一時間來到現場。史書記載,“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指長孫氏)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賢德皇后的溫柔力量

越是性格剛強的男人,幹了虧心事後,越容易陷入自我譴責、自怨自艾的困境。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的內心就被一種沉重的道德負罪感所籠罩。治理國家的重擔很快壓到了李世民的身上,他是如何走出政變帶來的陰影的呢?

政變當天,李世民趴在李淵胸前大哭一場,多少釋放了一些心理壓力。但是,從六月到八月,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李世民仍在調整自己的心緒。政變的陰影困擾著他,皇兄皇弟的影子困擾著他,令他不安、緊張並且疲憊不堪。是長孫氏幫他化解了那重重困擾,使他很快走出陰影,走上了勵精圖治的治國之路。長孫氏可以說是化解李世民人格衝突的溫柔力量。

長孫氏是個美人,她有一雙美麗果敢的大眼睛,有一雙靈巧溫柔的纖纖細手,有外柔內剛的個性。她勸李世民面對現實,安慰他說:“太子之位,本不屬於任何人。誰得到了,就是誰的。你只是爭取了你應該得到的一切。殿下是治國賢才,但殿下不是嫡長子,眼下發生的一切,只是出於無奈,只是一條沒有辦法選擇的路徑。殿下走過來了,就該想著繼續往前走。回頭路是無論如何也沒有的。”長孫妃也明白,無論怎麼解釋,政變都只能是政變,殺害兄弟的事實,永遠都抹不去。但她必須讓自己的夫君堅信一個信念:這儲位,你要麼別去爭取,既然爭取來了,就不要暴殄天物。正是在長孫氏的幫助下,李世民終於撥雲見日,找回了自信。

▲《貞觀之治》中的長孫皇后

李世民做了皇帝,長孫氏就做了皇后。作為一國的皇后,如果和後來進宮的武則天相比,長孫氏無疑是非常賢良的。她遵守禮制,遵循法度,一切為了太宗,一切為了國家,甘心做好配角,從無僭越之舉。為了配合太宗勤儉治國的方針,她率先提倡節儉,不講排場,摒棄華麗的服飾。她喜好讀書,注重提高自身修養,即使梳頭時也不忘把書卷放在面前讀上幾頁。她平易近人,關心手下的嬪妃宮女,孝順做了太上皇的高祖,嚴格要求子女,為太宗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後宮和家庭環境。

有時候太宗情緒不好,遷怒於宮人,而這些宮人實際上並無罪過,或者只是一些小小的過失。皇后想要勸諫,但她知道如果為此直接跟太宗理論,只會讓太宗更加憤怒,更加懊惱。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她就順著太宗,也裝出很生氣的樣子,數落宮人的不是,並主動請求要代皇上處置這些不懂事的宮人。然後她就命人把所謂有罪過的宮人囚禁起來,等太宗怒氣平息了,再找太宗慢慢分析事理。因此,只要有皇后在,內宮之中從來不會有濫施刑罰的事情發生。

在太宗眾多的兒女中,有一個封號為豫章公主,她很小的時候母親便去世了。皇后收養了這個小公主,而且對小公主的慈愛,甚至超過了自己的親生兒女。後宮自妃嬪以下,只要有人生病,皇后都會親自看視慰問,甚至把自己的藥膳拿來給病人吃,因此宮中妃嬪,上上下下沒有不愛戴這位皇后的。

皇后平時教育兒子們,常常以謙恭節儉為首要之德。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經對皇后說,東宮器用少,希望皇后奏明皇上,增添些器用。皇后不許,說:“作為太子,就怕德不立,名不揚,怎能怕沒有器用呢?”

正是她的這些作為,使得貞觀前期的後宮和朝廷都多了一些祥和的氣氛。

儘管太宗對她非常信任,但為了避免開啟後宮干政的先例,對於太宗談及的朝廷賞罰和人事安排,她總是儘量聞而不答。她不是不關心,而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幫助太宗。她常常和太宗討論歷史上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借古喻今。當太宗遇到大臣的進諫而回宮發怒的時候,她總能很巧妙地化解。魏徵惹太宗生氣,她便穿著朝服,祝賀“主明臣直”,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她反對太宗對其兄長、開國功臣長孫無忌委以重任,提醒太宗要防止外戚干政。

“毒藥代表我的心”

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病體沉重。她病於氣疾,已經有些年歲了。氣疾在唐朝是一類疾病的通稱,比較常見。太宗也有氣疾,而自從太宗身患此疾病,皇后便悉心侍奉,在太宗病情加重的時候晝夜不離左右。她甚至把毒藥系在衣帶間,心想萬一皇上有什麼不測,自己也不會獨自生全於世間。但是對於自己的病,她卻基本上是泰然處之。所以說,這位長孫皇后,不單單是一個非常賢德的女人,還是一個非常通達、極富智慧的人,懂得自然和天命,並不貪婪和強求。這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常人卻很難做到。

眼看著在醫藥上費盡了心思,皇后的病情不見好轉,太子沉不住氣了,有一天對皇后說:“醫藥都用盡了,也不見母后的病情好轉。還是讓兒臣奏明父皇,請求赦免天下罪人,度人入道,或許能求得冥福。”這種大赦天下或度人出家為僧的方式,在當時及以前倒也常用,並不是什麼離譜的事。但皇后不許,她說:“死生有命,不是智力可以改變的。若為善有福,我向來也不為惡;若不然,強求又有何益?赦免罪人乃是國之大事,赦令是不可隨便下的。這都是皇上平素所不為之事,如今又怎能為我一個婦人而讓皇上做他不喜做之事呢?真要這樣做的話,我還不如儘早離開為好。”

皇后的這番話,於情於理,都讓人無法反駁。到底有多少人在臨終前可以問心無愧地說“若為善有福,我向來也不為惡”?只是太子身為人子,坐視母親病重而無能為力,心中難過。但是皇后態度如此堅決,太子也不敢奏明父皇,於是只好私下裡找他們的大管家房玄齡,把事情都告訴了他。這位盡職盡責的大管家,想必聽了也挺感慨,就告訴了太宗。太宗也很難過,就算大赦是徒勞無益,他也不免動心想試一試,可是皇后堅決不許。太宗無奈,只好作罷。這個皇后實在是太通達、太賢惠了。

就這樣,皇后知道自己就要不久於人世了。可是她還有話要跟皇上說,她要趁自己還有口氣的時候把要說的話都說了,才能安心離開。當時房玄齡因為犯了點過失,被太宗罷免回家了。皇后知道這件事後,心裡一直記掛著,於是對太宗說:“房玄齡侍奉陛下多年,小心縝密,大大小小的奇謀秘計,從來也不曾洩露過半點。如果沒有什麼大得不可饒恕的罪過,希望陛下不要疏遠他。”

皇后又說:“妾的宗室家人,因為妾的緣故而獲得崇高的祿位。他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德行和功勞,卻處於如此崇高的位置,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一旦跌下來就可能有滅頂之災。為了保全他們的子孫,請陛下千萬不可把他們安排在權要的位置上,只是讓他們安分守己地以外戚的身份在朝廷裡行事就足夠了。”

說到自己,皇后說:“妾生無益於人,不可以死害人。妾非常希望陛下不要因我的後事勞費天下,只需因山建墳,陪葬器物用瓦木就可以了。”皇后還是想重述一些話,雖然這些話,這些道理,歷史上被人說過不知道多少次,而太宗也是耳熟能詳的了。可是熟悉的道理也時常會被忽視,她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離開太宗,所以還是想重述一遍。至少,是她留下的忠告。她說:“衷心希望陛下能夠親君子,遠小人,廣納忠諫,儘量減少各種工程建設,停止巡遊田獵活動,減輕百姓負擔。如果能夠做到這些,那妾雖處九泉之下,也沒有什麼遺憾了!妾將不能再陪伴陛下了,但是兒女輩不必讓他們前來。我要說的都和陛下說了,他們來了也挽回不了什麼,見到他們悲哀,反而讓妾心裡不踏實。”

皇后說到這裡,覺得該說的、想說的都說得差不多了,她從袖子裡拿出藏了好幾年的毒藥,說:“妾在陛下病重之時,曾發誓以死相從,不讓自己成為第二個呂后。”

這就是一生賢德的皇后,在臨終前所表現出的淡定、智慧以及對太宗和大唐事業的摯愛。幾天後,皇后在立政殿去世,她留下了三十卷書,題為《女則》,乃是採自古婦人得失事撰寫而成。還有幾片散著的文字,論駁漢明德馬皇后以不能抑退外戚,使當朝貴盛,徒戒其車如流水馬如龍,是開其禍敗之源而防其末流。太宗託在手上,覽之悲慟,以示近臣曰:“皇后此書,足以垂範百世!朕非不知此乃天命,傷悲也於事無補,但自此以後,入內廷不能再聽到皇后的規諫之言,失去一位良佐,所以尤為痛心!”

“后妃之德”

長孫皇后的賢惠與可愛,還體現在她有容人之量。在那個妒婦如雲的時代,她親自為李世民選納嬪妃,真的是太具有“后妃之德”了。

唐太宗有十四個兒子,還生了二十一個女兒。他後宮的女人自然也不少,但沒有超過制度規定的編制。除了少數嬪妃是在長孫皇后去世以後進宮的,大部分都應該是皇后為李世民選納的。

李世民也愛美色,但他喜歡的是才女加美女型的人,這與他的父親李淵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李淵好色,來者不拒,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在太原佔用了隋煬帝留在晉陽宮的宮女,還把她們帶到了長安,立為嬪妃。他看上了當時擔任太子舍人的辛處儉的妻子,就把辛處儉貶到外地做官,硬是把人家的妻子搶佔為己有。

而李世民在美色面前還是講原則的。他曾辭退高麗和新羅進獻的美女。當得知鄭仁基的女兒已經許配人家後,不顧一切都已操辦妥當,放棄了宣召鄭仁基女兒入宮的決定。

來到唐太宗身邊的女子,都是十三四歲的年齡,這也是當時普遍的婚齡。隋唐時期貴族官僚家庭裡的女性受到的教育還是很好的,十三四歲的女孩子,大都能夠閱讀經史、寫詩作文了。

唐太宗更喜歡與自己性格具有互補性的女子,就是知書達理、性格溫柔的女子,而不喜歡與自己性格相像的剛烈女子。所以長孫皇后、賢妃徐惠、弟媳楊氏都是他的紅顏知己。唐太宗還有一位妃子是隋煬帝的女兒,為他生下了吳王李恪。從後來他對李恪的寵愛來看,唐太宗對這位隋朝的公主是非常鍾情的。而性格剛硬的武則天,在貞觀時期只能是默默無聞。

(本文摘自劉後濱、張飄著《盛唐奠基:貞觀之治的開創》,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澎湃新聞經授權發佈。)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歡迎點擊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即可訪問全文。

本期微信編輯:辛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