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紅毯上唯一獲得“清場”待遇的是誰?

紅毯上的明星超模再耀眼,今年戛納電影節上的“最佳女主角”仍是她:法國國寶級女演員 Catherine Deneuve。

Catherine Deneuve

從上週開始,戛納電影節紅毯新聞就一直縈繞在鵝孃的朋友圈裡,主要是因為這次中國娛樂圈去了不少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娛樂圈的地方,就有粉絲舌戰。

於是,戛納橫生出來一個 “新概念”,叫 “清場”。

戛納 30 米的紅毯,能走出什麼樣的“咖位”梯級?粉絲們研究了明星照片的背景圖,搞出了一個“清場頂配說”。大概是因為戛納首日開幕影片 《杜巴利伯爵夫人》 首映紅毯上,鞏俐貢獻了一系列這樣的照片。

好事粉絲們就開始拿她走紅毯的“空曠”和攝影師齊刷刷為她舉起相機的陣勢,去對比其他中國藝人的 “紅毯待遇”,當天的朱一龍、關曉彤、蔣夢婕、張雨綺等都被進行了討論。

這件事發酵以後,娛樂大V“藍小姐和黃小姐”還對當天的直播視頻進行截圖分析,以證明大家情況都差不多,並沒有誰待遇更特殊。

這場紅毯裡唯一被“區別對待”的人是誰呢?

她就是 79 歲的法國國寶級女演員Catherine Deneuve,也是本屆戛納電影節海報上的女人。

當她出場時,整個紅毯為她一人而開。

Catherine Deneuve 縱橫影壇五十多年,被譽為 “歐洲影壇第一夫人”,如今仍時有作品上映。

Deneuve 本人宛如法國電影的同義詞,整個戛納被她年輕時的照片填滿。

海報中,Deneuve 身著黑色外衣,隱入平靜悠然的黑白色調背景;表情和肢體自然舒展,撩撥著那頭標誌性的金色捲髮。

這張動人的照片出自攝影師 Jack Garofalo 之手,拍攝於法國聖特羅佩附近的海灘。同時也是 Deneuve 主演的電影 《狂亂》(La Chamade,1968)的片場照片。

其實說到 Catherine Deneuve,很多人認識她是因為 《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1967),她在裡面扮演有著“雙重身份”的美麗女人塞芙麗娜: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卻甘願出賣身體,以獲得心靈和身體上的快感。

次年上映的 《狂亂》,改編自弗朗索瓦·薩岡 1965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Deneuve 用細膩、細節的表演講述圍困於愛慾和物慾的女孩露西爾的故事。

當然,Deneuve 的精彩作品不止這兩部,當中有許多角色,都被時尚圈奉為經典。

比如在今年 1 月,Cartier 發佈了 Tank Francaise 系列全新腕錶廣告,邀請奧斯卡影帝 Rami Malek 和 Deneuve 共同出演。並在片中回顧了 Deneuve 過往的三個著名角色:《瑟堡的雨傘》(1964)、《印度支那》(1992)和 《五克拉的愛情》(1998)

《瑟堡的雨傘》(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

《印度支那》(Indochine,1992)

《五克拉的愛情》(Place Vendome,1998)

這些角色以及她們的摩登造型,也讓  Deneuve 成為無數人的時尚偶像和繆斯。

今天,我們來聊聊 Deneuve,就從她和摯友、著名設計師 Yves Saint Laurent 在眾多影片裡的合作講起吧。

1

國寶女明星的事業鼎盛期

成為YSL的靈感繆斯

Deneuve 第一次見到 Yves Saint Laurent 是在 22 歲,她需要一件禮服去拜見英女王。

在當時的丈夫、英國攝影師 David Bailey 的引薦下,她敲開了 Yves Saint Laurent 位於巴黎工作室的大門,由此開啟了兩人長達數十年的合作。

而就像赫本和 Hubert de Givenchy、夢露和 Salvatore Ferragamo,Deneuve 和 Yves Saint Laurent 的友情,也體現在生活與影視的方方面面。

《白日美人》

1967年

令 Deneuve 名聲大噪的《白日美人》,是兩人戲服合作的開端。

影片由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導演 Luis Bunuel 執導,Deneuve 扮演美麗的中產階級女子塞芙麗娜,和丈夫過著中規中矩的生活。

但在她平靜矜持的外表下卻是慾望無法被滿足的湧動,趁著醫生丈夫出診的時間(下午2點到5點)去妓院接客,因而得了個 “白日美人” 的花名。

Yves Saint Laurent 曾在紀錄片 《YSL-詮釋時尚大師的一生》 中提到,自己對於中產女性工整規矩的衣著與髮型所散發的乏味氣息深感厭倦。

但他還是為 Deneuve 設計了摩登的戲服:塞芙麗娜與丈夫在一起時,總是穿著規矩的雙排扣大衣,頭髮蓬鬆光澤,但一絲不苟地梳理整齊。

還有那件黑色連衣裙,配有象牙白緞面衣領和袖口,搭配光潔的盤發。跟塞芙麗娜的表情一樣,透著無奈和厭倦。

塞芙麗娜心態的改變,也體現在服裝上。她第一次去妓院時的造型堪稱經典:深色雙排扣大衣簡約摩登,與同色藥盒帽、方形手袋都是那個時期的流行款式, 在Jacqueline Kennedy 的出訪造型中也很常見,代表了一種得體的優雅。

但大衣下襬在膝蓋以上,露出迷人雙腿;腳上的 Roger Vivier 方扣鞋飾有超大鍍鉻方扣,既冷峻又反叛。

在想要表達強烈慾望的橋段,Yves Saint Laurent 為她安排了大膽的黑色乙烯基風衣,或搭配黑色墨鏡。

跟金髮形成強烈的反差感,更體現出這個美麗女人的 “兩副面孔”。

這部影片中的妝造,不斷被後來的設計師、時尚雜誌參考、致敬。

比如意大利版 《ELLE》,去年就拍了一組以 Catherine Deneuve 為靈感的封面大片,當中有不少造型,很明顯出自 《白日美人》。

《狂亂》

1968 年

因這屆戛納重新回到觀眾視野的 《狂亂》,Deneuve 在影片中的造型也由 Saint Laurent 一手打造。

Deneuve 出演的露西爾是富商的情人,過著奢侈富裕的生活,住別墅豪宅,開無盡派對。但在偶然邂逅了貧窮的出版社編輯安東尼後,兩人的默契逐漸化為愛情。露西爾離開富商,跟安東尼擠在狹小的公寓,不得不去上班,接受重複不斷的工作指令。

故事並不新鮮,薩岡的精準切入和 Deneuve 的細膩演繹,卻讓人物有張力且迷人。

《狂亂》片場的Deneuve和薩岡

前半部分,Saint Laurent 準備了不少奢華行頭,從豹紋皮草到亮片禮服,無不體現富商情人的耀眼奢美。

《狂亂》

離開富商後,露西爾的服裝變得簡單、樸素。通常是上班穿的深色套裝,或是稍休閒的緊身套頭毛衣,她的美貌和金髮就是最好的配飾。

《騙婚記》

1969年

另一部堪稱經典的合作影片是《騙婚記》。

導演 Francois Truffaut 盛讚 Saint Laurent 是最懂電影服裝的偉大設計師:“他能以一種適應不同動作和風格的方式來構思這些衣服。”

在這部電影裡,Deneuve 再次扮演一位雙面女郎:以 “郵購新娘” 身份登場的蛇蠍美人。

Truffaut 想要借影片向法國導演、編劇 Jean Renoir 致敬,但也不難發現當中致敬 Hitchcock 的元素。

比如 Deneuve 初登場時 “籠中鳥” 的身份,被槍殺的私家偵探,謀財害命的女豔賊…勾勒出一個複雜且危險的蛇蠍女人形象。

當中,也離不開 Saint Laurent 的服裝加持。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中 Deneuve 的西服,主要來自 Saint Laurent 在 1968 年首次推出的左岸系列(Rive Gauche)

女主角朱莉最初扮演乖巧和順的妻子時,總是穿著白色鏤空吊帶裙。她還在片中向丈夫強調:這不是蕾絲,而是鏤空。與後期緊身鏤空的黑色連衣裙形成反差,讓衣服代表人物 “表達”。

鵝娘印象很深的,還有那件量身打造的亮片連體衣。超低深 V 領口,帶來極致的性感與誘惑,搭配誘人的漁網絲襪,閃爍耀眼;但整件衣服廓形到剪裁如盔甲般凌厲,讓人不敢輕易靠近。

不由讓人聯想到首次出現在 Saint Laurent 1968 春夏系列裡的連身衣——連身衣(jumpsuit),最初源於飛行員所穿的功能性服裝,後來也成為品牌的標誌性單品之一。

還有在影片結尾時,朱莉和丈夫在漫天大雪中逃亡,Deneuve 的黑色大衣領口綴滿了黑色羽毛,既莊嚴又充滿藝術性,好像可以穿著它一直逃到天荒地老。

《最後一班地鐵》

1980年

說到 Deneuve 主演的經典影片,《最後一班地鐵》 也是不得不提起的一部。

同樣由法國導演 Francois Truffaut 執導,講述的卻是不同的故事:

二戰中德國佔領下的巴黎,劇作家、導演兼劇院管理者的猶太人盧卡斯被妻子瑪麗安(Deneuve 飾演)藏入蒙馬特劇院地下室。同時,瑪麗安不得不肩負起管理劇院、排練丈夫新話劇的任務。她僱傭了男演員伯納德,並在排演過程中與他產生了情愫,同時又要應對德軍、幫助丈夫伺機逃跑…

又是一個極為複雜卻豐富圓滿的角色,Deneuve 演起來卻得心應手。堅貞與可靠,剋制又柔情,以 “雙面形象” 出現在丈夫和情人面前。

當中最迷人的造型,鵝娘覺得是她在醫院裡戴頭巾、穿印花裙的那一身,非常 YSL,有種冷豔奪目的優雅。

也是憑藉在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Deneuve 拿到了凱撒獎最佳女演員的后冠。

《麗莎》&《千年血後》

1972年&1983年

還有更加小眾的 《麗莎》 和 《千年血後》。

前者由意大利導演 Marco Ferreri 拍攝,講述了一個荒誕的故事,關於一個女人如何接近生活在孤島的連環畫畫家。

影迷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它充滿了 “厭世色彩”,也有人認為 Deneuve 太敢接戲。但無可否認,有了 Saint Laurent 的加持,影片中的服裝還是相當時髦的。

《千年血後》 的主演陣容相當養眼:除了 Deneuve,還有 David Bowie 和 Susan Sarandon(出演過《末路狂花》)

從影片名就能猜到,這是關於吸血鬼的故事。整部影片中透露出空洞的優雅與迷幻色彩,讓人想到另一部同類題材影片 《唯愛永生》,由 Tilda 和抖森出演。

Deneuve 在片中的服裝,同樣由 Yves Saint Laurent 負責,為她帶來了更具成熟魅力的美豔造型。

這部影片,也是Saint Laurent親自為 Deneuve 打造戲服的最後一部影片。從 1966 年到 1983 年,作為設計師季摯友,Yves Saint Laurent 見證了 Deneuve 事業的巔峰時刻。

當然,這位大熒幕上閃閃發光的女明星,初入影壇也經歷過一段默默無聞的時期。

2

Deneuve的青澀時代

“演員”二字,流淌在她血液裡

1943 年 10 月 22 日,Catherine Deneuve 出生於巴黎演藝家庭。父親是演員莫里斯·多萊克,母親蕾妮·德諾芙也是一位演員。

13 歲時,Deneuve 在先 “入行” 的演員姐姐 Francoise Dorleac 的引薦下進入影壇,出演了劇情片 《夕陽女孩》。

Deneuve 和姐姐 Francoise Dorleac

之後幾年裡,美麗又自帶 “星光” 的 Deneuve 不時會有主演機會,比如 《巴黎女郎》、《亂世姐妹花》 等等,卻一直沒有走紅。

《巴黎女郎》,1962年

《亂世姐妹花》,1963年

真正讓她在法國影視圈初露頭角的,是 1964 年上映、由 Jacques Demy 導演並參演的 《瑟堡的雨傘》(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

《瑟堡的雨傘》

1964年

這是一部浪漫的歌舞電影,講述了 17 歲少女 Genevieve 不顧母親反對,仍然和汽車修理工 Guy 相戀的故事。

Deneuve 在片中的經典造型:穿著米色 A 版型風衣,搭配黑色瑪麗珍鞋,金髮被高高束起,用一條黑色絲帶紮成可愛的蝴蝶結,跟即將去前線服役的男友依依惜別。

整部影片的臺詞都以歌曲的形式表現,非常體驗演員的唱功。並獲得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劇本、最佳外語片,以及戛納金棕櫚獎等多個提名。

不過,影片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導演和劇情本身,作為女主角的 Deneuve 並未因此片大火。

《柳媚花嬌》

1967年

1967 年上映、同樣由 Jacques Demy 執導的 《柳媚花嬌》(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堪稱歌舞片歷史上的重要傑作,風格歡樂,色彩明媚活力。有影評人認為 “它更接近好萊塢歌舞片的風格,但依然保留了法國電影的獨特魅力”。

更驚喜的是,這部電影中的兩位女主角——一對相依為命姐妹,一個紅髮,一個金髮,一個擅長曼妙舞蹈,一個擁有天籟歌喉,正好邀請了現實中的親姐妹Catherine Deneuve和姐姐 Francoise Dorleac 出演。

明亮豔麗的色彩鋪就了整部影片浪漫的愛情基調,加上輕快的歌舞表演,讓觀眾也忍不住跟著蹦跳起來。

可惜,在影片上映後的幾個月,正處於演藝上升期的姐姐 Francoise Dorleac 就因車禍意外離世。

原本一同闖蕩影壇的姐妹花,只留下妹妹獨自打拼,Deneuve 為此傷心自責了很長時間。

也是在那段時間,《白日美人》 上映讓 Deneuve 一夕爆紅,並憑藉該片入圍第 22 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主角獎,迎來了事業的轉折點。

3

40+、50+依舊拿獎無數

美人遲暮,年齡何所畏懼?

進入 1990 年代,年近五十的 Catherine Deneuve 依舊片約不斷,甚至迎來自己的第二次事業高峰。

《印度支那》、《我最愛的季節》、《五克拉的愛情》、《八美圖》 等經典作品,都讓她口碑、大獎雙豐收。

《印度支那》

1992年

該片發生於法國佔領越南的最後年代,Deneuve 飾演的橡膠種植園園主艾麗亞娜,收養了父母雙亡的越南公主卡米爾。

幾年後,養女卡米爾與越南殖民軍軍官詹相愛,離家追愛途中因誤殺法國軍官而逃亡、被捕、出獄,幾年後成為一名堅定的越南民族獨立共產黨。母女再度相見,已是在日內瓦談判桌上。

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愛情片,更是從東、西方視角看待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值得細品的是 Deneuve 出演的角色,她的情感、失落和堅持,最後證明她走過半生的路都是錯的,最終她又會想什麼呢?

也是憑藉該片中的出色表演,Deneuve入圍了第65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獎,並最終奪得第18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女演員大獎。

《五克拉的愛情》

1998年

故事並不新鮮,Deneuve 扮演的瑪麗安嫁給了著名富商。沒想到,丈夫卻在某天毫無徵兆的自殺了,同時她還發現家中早已負債累累。生活徹底陷入混亂的瑪麗安借酒精逃避現實,直到她意外發現丈夫生前藏匿的價值連城的鑽石…

片中的 Deneuve 已不再年輕,但風采和演技依舊,甚至帶出了更加細膩、細微的情緒表演。

恰如豆瓣網友評價的:“故事並不起眼,最出色的是它挖掘出了 Deneuve 身上驕傲和脆弱同時閃現的那一刻。”

她也因此拿到了第 55 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

《黑暗中的舞者》

2000年

這部電影是鵝孃的 “私心收藏”,Deneuve 並不是主角,卻對劇情有著關鍵性作用。她的溫柔和 “旁觀”,更襯得主角塞爾瑪的純真和悲情。

《八美圖》

2002年

和Isabelle Huppert、Emmanuelle Beart 等主演的懸疑片《八美圖》,由著名導演 Francois Ozon 執導。

Deneuve 在片中扮演資本家馬修的妻子、大家長 Gaby,因丈夫突然離世而被陷入尋找兇手的疑雲。“八美” 指的是家中除丈夫之外的八位女性成員,也成為嫌疑的對象。

雖說是懸疑片,整部影片卻輕鬆搞笑,尤其是影后 Huppert,竟然是片中的搞笑擔當。每位演員各自都有代表獨白的歌舞表演,為故事添上了荒誕諷刺的意味。

Deneuve 在《八美圖》中也演盡了主母的雍容貴氣,貢獻了精彩的表演。

除了獲得第 15 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獎,也捧回了第 52 屆柏林電影節的 “傑出藝術成就獎” 獎盃。

年齡和皺紋好像從未 “捆綁” 住 Deneuve 的事業,即便演媽媽、演祖母,她也能讓角色各有風采。

就像她在採訪中說的:“年齡與年輕形象從來不是我迷戀的事…甚至產生另一個結果,讓我可以更從容地拒絕那些已經不再適合我的角色。”

4

她是“歐洲電影的化身”

也是勇敢的發聲者

從影六十多年來,Deneuve 幾乎每年都有佳作奉上,從愛情片、劇情片一路演到喜劇片,至今仍保持產出。

《在他的一生中》,2021年

戛納電影節贊她是 “電影的化身”,並評價:“遠非傳統或者恰當。她毫不妥協,始終與自身信念保持一致,即使這意味著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

一點也不錯,因為除了出演電影,她的影響力可以抵達方方面面。

早在 1978 年,法國導演 Maurice Pialat 憑藉 《在撒旦的陽光》 獲得當年的金棕櫚獎,卻引發了反對者的噓聲。

作為頒獎嘉賓的Deneuve,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對臺下觀眾說道:“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夠聽聽Pialat的發言,因為我被這位導演擁有的智慧以及對電影的熱愛打動。即便本片獲獎有爭議,但我請求你們讓他說話。”

而在MeToo運動愈演愈烈的2018年,Deneuve聯合其他99位法國女名人,在法國當地報紙上刊登了一封非常具有爭議性的公開信。

信中稱,“男人有權利對女人傾心”,並且把好萊塢的MeToo運動類比清教徒式的迫害,導致現在“許多男性正在被不公正的懲罰——他們丟了工作,僅僅因為想去觸碰女人的膝蓋,或者想偷一個香吻”。

結果可想而知,Deneuve 受到無數指責和謾罵。後來她向性騷擾風波的受害者公開道歉,但表示不會改變自己的立場。

“我是個自由的女性,並且將一直保持下去。我對那些被這封公開信傷到的受害者們致歉和致敬。而我的道歉對象也僅限於她們。”

Deneuve的意思是,她理解受性騷擾困擾的女性的痛苦,但這項運動有點“過頭了”。作為一個生性浪漫、崇尚自由的法國女人,她們願意更明確的說出自己的說法,而不是隨波逐流。

她也曾在採訪中回應過為爭取平等權利而抗爭的女性問題,“很顯然,到處都應該有更多這樣的女性,但我們沒必要通過暴力手段得到訴求。而是應該出臺更多的法律來確保這種公平性的真正出現。”

從不願被“神化”的Deneuve,既是一位不受拘束的演員,也是一位自由的法國女性,始終與自身信念保持一致。

不要忘記給鵝娘點贊👍加 “星標🌟” 哦!你們不會讓鵝孃的努力付之東流的對不對!愛你們!


也歡迎加入鵝娘粉絲社群,每日不定時嘮嗑分享美好生活。



🌟🌟🌟


– END | 騰訊時尚 –


沒看過癮?本週熱門餵飽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