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引
服用中藥的一種傳統的做法——使用“藥引”,近些年幾乎被人們遺忘了。藥引是發揮藥效的關鍵一步,別看是普通的食物,卻有著各自獨特的作用。
藥引的作用,一可補充成藥的某些不足,協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二可引藥歸經增強療效,引導藥物更好地到達病變部位;三可兼有調和、顧護、制約、矯味等功效。
鹽水能引藥入腎,故補腎藥(主要是滋補腎陰的藥物)如六味地黃丸,常宜用淡鹽水送服。一般用食鹽少量,加水半杯溶化即可。
黃酒凡治療肌體風寒溼痺、跌打損傷及婦女血寒經閉等疾患的中成藥,用黃酒或白酒送服為佳。一般用黃酒 15 ~ 50 毫升,白酒酌減。治癰瘡癤腫加酒為引取酒性善走,利於散瘀的特性。
紅糖有散寒活血的作用。治婦科血寒血瘀諸症的中成藥可用紅糖沖水送服。
蜂蜜能滋養、潤燥、解毒。凡治療肺燥咳嗽、習慣性便秘等病症的中成藥,以適量蜂蜜沖水送服為宜。
米湯可補益脾胃,固護真氣。脾胃虛弱及腸道疾患的病人在服用中成藥如白朮散、山楂丸、四神丸時,可用米湯為藥引。
生薑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薑 3 ~ 5 片為引,以增強療效。
蔥白能通陽散寒,對感冒輕症、腹痛腹瀉、膀胱氣化失司引起小便不通,可用蔥白3 ~ 5 棵為引。
食醋有散瘀止痛、收斂固澀之效。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症時,常取食醋 1 湯匙作藥引。
大棗能益氣補中、養血安神、調節藥性。使用峻烈藥物時,取大棗 5~10 枚緩和藥性,以防止中毒。凡醫治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等症的中成藥,宜用大棗湯送服。
陳皮主要用於送服治療脾胃氣滯、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病症的中成藥,如蛇膽川貝散,可單用 10 ~ 15 克煎湯送服。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止敬
本文編輯: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