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高等學校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第十輪規劃教材主編人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標誌著被譽為中國醫學教育“幹細胞教材”的全國高等學校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規劃教材,全面啟動了新一輪的修訂工作。
作為業界公認的經典、權威之作,該套教材自1978年首輪出版至今,從28個品種增至56個品種,總印次超過3000次,總印量超過1.2億冊,在中國醫學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在此節點上,醫學教材如何守住經典“靈魂”,又如何與時俱進,成為與會專家的交流熱點。
守 經典之魂
“如何把醫學教材傳承好、創新好?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本屆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德培看來,廣大編委既要有政治意識、正確態度、學術水平、教學經驗、寫作能力,及對編寫目的、編寫要求的理解,又要對國內外醫學教育現狀及趨勢有全面認識和深刻理解,最終體現在編寫中,就是要恰如其分。
劉德培回憶,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規劃教材歷45年而彌新,離不開吳階平、裘法祖、吳孟超、陳灝珠等老一輩醫學大家的帶領和躬身垂範,以及一大批優秀醫學教育編委的積極參與和辛勤付出,他們以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學精神,打造了本套教材的聲譽和經典之魂。
無獨有偶,中國科學院院士、本屆教材評審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陳孝平也對編審老前輩的工作故事印象深刻。“我記得,裘法祖老先生在晚年時,還冒著高溫在案前逐字逐句修訂教材稿件。他對個別內容沒有完全的把握,就給相關專家打電話,向他們請教。”陳孝平回憶,“裘老反覆強調:教科書一定要認真修改,每種藥品的劑量,每個標點符號,每個說法,每個觀點,都要找到出處,要準確無誤。事關人民健康,容不得半點差錯。”
最令陳孝平感慨的是,在第一輪教材的封面上,並沒有編者的署名。“他們絕對是不圖名利、無私奉獻。”陳孝平表示,這些都是老一輩留下的優良傳統,這一代應該傳承下去,把接力棒鄭重接好,再不打折扣地傳下去。
“教材編寫的精神要傳承,教材的價值傳承功能也要彰顯。”中國工程院院士、本屆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寶峰提到,這也是教材之所以被稱為“經典”的原因。“教材建設要深入挖掘各類專業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同時避免‘硬融入’,要做到潤物無聲。”他舉例,以前藥理學教材中的知識幾乎都是來自國外的。“近幾年,我們將中國人發現的一些藥物和理論,如青蒿素、三氧化二砷及其作用機制等寫入教材,增強了我們醫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納 時代之新
在探討中,專家們有個共識:如果說這套教材經過了九輪修訂後有哪裡沒改變,那就是它一直在“變”。
“醫學教材中的知識,一定要體現醫學的發展和進步。”中國工程院院士、本屆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鍾南山解釋,隨著社會發展、醫療技術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全球及中國的疾病譜也在不斷變化。一些過去常見的疾病,現在可能變少了;一些以往少見的疾病,在大醫院卻成了常見病。“因此,教材也要與時俱進。這需要我們及時對教材的內容、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尤其要注意對疾病診斷標準的更新、手術方式的更新、治療方案的優化等,以此確保教材的適時性及先進性。”
“第十輪教材要立足新時代、新起點、新高度,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要在基礎和臨床間找到結合點,提出新觀點。”楊寶峰提出,在編寫中也要牢牢把握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力求創新且有國際視野。“其實每輪修訂,我們都會更新30%左右的內容,體現繼承與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相關更新、創新要遵循教材編寫規律,慎重改動。因為這些內容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劉德培分析,這套教材的內容已經滲透到醫學教育,乃至醫療衛生行業的方方面面。比如學校教學大綱、課程的設計,研究生入學考試、執業醫師考試等,都以“幹細胞教材”為標準。它的內容不僅是教學標準,還普遍成為醫療專業標準。例如,這套教材中的內容會被作為法庭證據,在處理醫療糾紛時使用。因此,教材內容在更新時一定要慎之又慎,選用客觀、成熟、有共識的內容。
陳孝平建議,對於一些不成熟的知識點和技術,要點到為止,等待成熟時再全面寫入。有爭議的內容觀點儘可能少寫甚至不寫。“不是不讓學生知道,而是要把這些內容交由老師來把握,給老師以發揮的空間。”陳孝平說。
應 時代之變
“在衛生健康領域,什麼是最好的創新?那就是醫療衛生服務從以治療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鍾南山認為,這既是時代的命題,也是解題的答案。為推動這一轉變,醫學教育和教材建設也應該隨之轉變、完善。“要加強對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而要做到這一條,必須要深入瞭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學科的交叉融合。”他提出,這些理念和內容不僅要融入新教材的編寫之中,而且要予以重點體現。
對此,人民衛生出版社董事長兼黨委書記王雪凝談到,為進一步加強醫防融合,本輪教材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徵求第八屆全國高等學校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材評審委員會意見,調整和強化了預防醫學相關教材種類,並對各部教材中交叉重複的部分進行整合。同時,面對老齡化趨勢加劇、全生命週期理念強化等新挑戰、新需求,新一輪教材還增加了《重症醫學》《老年醫學》《臨床營養學》《醫學人文導論》,以更好適應新時代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及人才培養需求。
在教材內容守正創新的同時,形式的創新近年來也尤為突出。從最初的配套光盤到網絡增值服務,直至第九輪的紙質教材和數字資源融合一體,這套經典教材一直在嘗試著藉助新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
“這次,我們將推出‘紙數融合、紙電一體’的新形態教材,單獨設立了數字主編、副主編團隊,全面推進教材數字化,推動傳統課程邁向數字教學與移動學習的新時代。”王雪凝介紹。
“我們需要解決的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精不精’‘合適不合適’的問題。”劉德培提出,吸納新技術、發展數字化教材,不是簡單地堆砌素材,而是要更好地運用這些形式,有效地將新知傳遞給學生,這需要編委深刻思考、認真設計。“每一章節的編委就要像一名導演,展現一場生動、精彩紛呈的醫學知識大戲,對學生循循善誘、娓娓道來。”
固 醫學之本
身兼教師和教材編寫者等多重身份,陳孝平的經驗是:想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好教材必不可少。在他看來,一套好的醫學教材,不但能影響幾代醫學生,還關係著幾代國民的健康水平。具體到我國醫學領域使用時間最長、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這套“幹細胞教材”,它的讀者不僅有未來的臨床醫生,還有醫學科研、醫療器械和藥物研發、醫藥經營管理、醫學教育、衛生管理等領域未來的高質量人才。
劉德培在會上提醒,必須夯實五年制臨床醫學基礎地位,充分認識新徵程中教材建設工作肩負的歷史使命。“大學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時期。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工作幾十年後,仍然清晰記得當年在大學中學習本專業知識時的場景。我們通過教材傳遞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幫助學生繫好人生‘第一顆釦子’。”
“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今天,我們做好教材的編寫,就是在為國家的臨床醫學教育打牢基礎、供足源流。”劉德培呼籲編委共同努力,讓新時代醫學教材激發新動能、形成新優勢,煥發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