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有些年頭的索尼粉絲,可能就會記得,早在2013年,他們曾提出過一個名為“One Sony”的戰略構想。
在公開信息不難查到,“One Sony”的大體主旨是加強內部合作,通過集結不同部門的技術和資源,以達到增強產品力的最終效果。
然而,如果有用過在那之後的一些索尼消費電子產品就會知道,彼時的“One Sony”似乎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浮於表面的宣傳手段。其中特別是在當時的Xperia系列機型上,它的影像也好、音頻設計也罷,都很難說讓真正的“索粉”滿意。
當然,在這樣的現象背後,本質上是大型跨國企業必然面臨的內部問題,以及各不同部門之間為了各自業績而發生的掣肘。不過,當時首倡“One Sony”的平井一夫可能都不會想到,這個看似龐大、且很難完成的理念,會在歷經了10年後,真的在整個索尼旗下的產品中開花結果。
-
在這次的索尼魅力賞上,多次重提“One Sony”
2023年5月24日,我們三易生活在上海參加這一屆的“索尼魅力賞(Sony Expo)”展前活動。
與以往一樣,展前活動的節奏依舊安排得相當緊湊。因為索尼各部門的相關負責人都需要上臺發言、介紹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推介最新的產品、內容。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有兩個關鍵詞反覆地出現在各個不同部門的演講內容中。
其一是“One Sony”,另一個則是“感動(Kando)”。
雖然在今天這場活動現場的幻燈片裡,沒有一個字提到了他們十年前的這一戰略。但無論是從各部門負責人的演講內容,還是索尼如今的產品裡,我們都能很容易地感受到,他們是真正地在技術、產品體驗上成為了“一體”。
-
產品與技術的內部融合,如今已是爐火純青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說?舉幾個現場展出的新品作為例子,大家就會有更加直觀的理解了。
例如今年索尼方面就高調地用了好幾個展位,來宣傳他們剛剛發佈的Xperia 1V旗艦智能手機產品。而這款機型的大量特色功能,其實均來自於索尼諸多其他產品線的技術成果。
比如這款機型主打的“電影感”視頻拍攝能力,一方面得益於索尼半導體部門新研發的Exmor T雙層晶體管CMOS傳感器,另一方面則源自索尼專業影像部門提供的S-Cinetone視頻直出調色模式。
又比如說,Xperia 1V還加入了專為直播特別設計的對焦模式。該模式會藉助AI算法,智能識別當前的被攝主體是主播、還是(被拿近到鏡頭前的)物品,並瞬間自動切換對焦距離和焦點。這一功能其實最早出現在索尼ZV系列相機上,但僅僅只過了一年,就被“移植”到了Xperia系列智手機上。
如果熟悉索尼如今的家庭影院產品線可能知道,它們最新的核心技術是一套360度的聲場映射算法,可以用數個小型的音箱在室內形成任意高度、任意位置的“虛擬揚聲器”。而這一算法的核心部分,如今也已經被搭載在Xperia系列機型中,能夠營造出比大家熟悉的移動版“XX全景聲”更加清晰可辨的耳機空間聲道效果。
除此之外,關注索尼相機的朋友可能知道,Alpha微單的最新設計是一顆獨立AI芯片驅動的對象識別和眼部對焦算法。
而關注索尼音響產品線的朋友可能有注意到,它現在的某些聲場計算功能,其實是與索尼電視的“XR認知芯片”打通的。
甚至於在今天的會場中,我們還看到了多種由索尼自行研發的新型環保材料,而它們當中的一種,則已經被第一時間用到了索尼旗下耳機的包裝盒上。
-
內容與生態的相互促進,讓消費者真正“感動”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朋友會說,這些不就是所謂軟硬件技術“全家桶”嗎,這一點許多消費電子大廠都有在做,索尼又有什麼特殊的呢?
現場展出的車載音頻技術體驗平臺
一方面,索尼的產品線無疑要比絕大多數的“友商”都鋪得更廣,他們既有手機、相機、電視、音響、耳機、HiFi播放器這些消費級的多媒體產品,同時更擁有車載視覺傳感器、專業攝像機、專業廣播設備、電影放映設備這些,大多數廠商都難以涉足的專業產品線。
這還沒完,索尼同時還坐擁Sony Pictures、Sony Music、Aniplex、SCE等,電影、音樂、動畫、娛樂內容生產企業。在此基礎上,他們自研的影像CMOS、自研的音頻技術、自研的CystalLED(黑彩晶)顯示技術等,實際上又成為了這些專業影視娛樂內容製作過程中的重要助力。
到了最後,索尼所擁有的內容IP,以及他們在製作影像、音樂、遊戲過程中積累的數據和經驗,又會“反饋”到索尼的消費級產品中,成為電視的畫質調校基礎、音效設計的啟發等。
比如大家都知道,索尼電視所具備的畫面數據庫,以及索尼手機、隨身聽所搭載的DSEE壓縮音頻修復算法,便均是出自自己積累的大量電影、音樂元數據的分析結果。而縱觀整個行業,也確實再找不出第二家企業能夠做到如此程度的上下游技術融合。
基於索尼黑彩晶巨屏所實現的虛擬攝影棚,無需綠幕就能拍攝出合成後的背景畫面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簡單來說,這代表著當消費者在使用索尼的這些產品時,就能確保得到最精確的、對相關多媒體內容的回放效果。而當消費者想要創造出有“索尼味道”的影像或音樂作品時,也只有使用基於索尼相關技術和硬件的產品才能實現。
2018年4月,我們三易生活在成都舉行的索尼魅力賞現場拍下的畫面
而這便是索尼的另一大產品哲學,也就是“感動(Kando)”的源泉所在。畢竟當消費者發現,只有在索尼的產品上才能體會到與眾不同的音、畫享受,當創作者發現,只有索尼才能讓他們更簡單地創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時,他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為之“感動”、不成為索尼的擁躉呢?
iQOO Neo8 Pro首發評測:天璣9200+首秀,遊戲體驗稱王
當前的性能之王,同時也是iQOO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