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的奸賊,實則是抗金名將,被剁成了肉泥…

水滸傳裡的奸賊,實則是抗金名將,被剁成了肉泥...


01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九月,戰馬嘶鳴,狼煙四起。
西夏李元昊大軍殺向鎮戎軍(今寧夏固原)西北的三川寨!
鎮戎軍是涇原路一個重要軍事要點,一旦失守,西夏大軍就可南下涇原路首府渭州(今甘肅平涼)、涇州(今甘肅涇川北),打穿直達關中的通道!
(↑↑↑見上圖)
絕不容有失!
韓琦主管涇原路的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聞聽消息後,趕緊派都監劉繼宗、李絳、王秉抵達前線,穩固陣腳。
再派涇州駐泊都監王珪率三千騎兵馳援三川寨。
02

王珪,出身於中國最頂尖的豪門——“王與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
傳至宋朝,琅琊王氏風光不再,王珪成為了一名軍人。
王珪武藝超群,鐵鞭功夫,冠絕全軍,人送外號“王鐵鞭”。
從開封皇宮侍衛做起,後在抗夏前線,大小激戰二十餘次,因功升任涇州駐泊都監。
此次出戰,生死難料。
臨行前,王珪安頓好家人。
行至半途,得知噩耗,三川寨失守,鎮戎軍西路都巡檢楊保吉戰死。
李元昊乘勝追擊,連克三堡,鎮戎軍搖搖欲墜。
王珪率領的援軍也被李元昊重重包圍。 
王珪鎮定自若,率部突圍到鎮戎軍城下。
然而,鎮戎軍守將擔心西夏追兵會趁虛而入,他很有禮貌地拒絕了王珪:
“鎮戎軍干係重大,實在不敢冒險。城外的兄弟部隊,抱歉,我只能用繩子墜下糧食,給你們補養,是生是死,你們自己看著辦。”
追兵馬上就到了,鎮戎軍見死不救,自己不死定了嗎?
王珪並沒有破口大罵,而是冷靜地命令手下趕緊吃飯。
吃飽後,王珪破釜沉舟,率部發動夜襲,直闖敵陣,有如神助,連殺數將,擊退追兵,軍心大振。
也為韓琦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得以火速增援鎮戎軍,並收復三川寨。
與此同時,韓琦暗中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涇原路和環慶路7000精銳,奇襲李元昊輜重之地白豹城(今陝西吳旗西)
李元昊被迫退軍。
力保鎮戎軍不失,王珪與任福一戰成名。
宋仁宗特意下旨犒賞王珪,擢升其為涇原路都監、行營都監。
並親自賜給王珪一面金牌,先斬後奏,隨意誅殺罪人。


03

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再次率領十萬大軍殺向涇原路。
大戰一觸即發。
二月十日,韓琦親自鎮守鎮戎軍,力挫李元昊銳氣;然後派人去前面勘察地形,要制定一個伏擊計劃。
六盤山南面有兩個城,一個叫籠竿城,一個羊牧隆城,此地極適合打伏擊。
韓琦眼前一亮,把鎮戎軍精銳集中起來,再補充18000義勇,交給任福、耿傅、桑懌三人,並命涇原路行營都監王珪、鈐轄朱觀、都監武英等人協助。
王珪駐守羊牧隆城,配合任福之部伏擊李元昊大軍。
二月十三日,任福率部追擊張義堡附近敵軍,大勝,斃敵數千,西夏潰逃。
任福窮追不捨,連追三天,一直追到了六盤山外的籠竿城。
在籠竿城紮營,準備休整一夜,趕往羊牧隆城,與王珪匯合,執行韓琦的伏擊計劃。

紅線:夏軍
白線:宋軍

只是,任福萬萬沒想到,追擊暴露了其部行蹤,一頭鑽進了李元昊的伏擊圈。
於是,好水川一戰,除了朱觀,任福、桑懌、武英、趙津、耿傅等200餘名將校無一生還,士兵陣亡過萬。
04

當李元昊圍殲宋軍之時,駐守羊牧隆城裡的王珪得知了消息。
王珪已經來不及感嘆了,他必須做出選擇。
選擇一:
據城而守,等待援軍。西夏大軍缺乏攻城能力,這樣可以獨善其身。
選擇二:
率軍出城,衝擊敵陣,為任福大軍保留一線生機。
王珪略加思索,毫無畏懼地選擇第二方案。
王珪率4500個勇士,向李元昊十萬大軍發起猛烈的進攻。
不知道衝了多少次,始終都沒能為任福大軍衝開一條狹窄的生路!
王珪部下也是人,他們也怕死,他們勸王珪不能再衝了,再衝也完了。
王珪虎目一瞪:“任福率領的可是涇原路的精銳,怎麼能坐視這些兒郎無辜慘死?”
絕不願獨自苟活。
王珪殺了幾個逃兵,激勵士氣,繼續衝陣。
王珪殺紅了眼,敵人卻越殺越多。
終於,他的部隊也崩潰了,王珪看著眼前滿身是血的部下…再衝必死無疑。
他跳下了馬,默然無語。
將士們鬆了口氣,認為王珪放棄了。
忽然,王珪向東叩拜,悲嘆道:
“臣非負國,力不能也,獨有死報耳!”

然後他又衝進了敵陣,殺了上百人…
鐵鞭彎了,手掌裂,馬換了三匹,直到眼睛中箭,他才無奈停止衝陣。

“殺數十百人,鞭鐵撓曲,手掌盡裂,奮擊自若。馬中鏃,凡三易,猶馳擊殺數十人。矢中目,乃還,夜中卒。”

當天晚上,王珪壯烈殉國,軍中再無王鐵鞭。
殉國後,宋朝贈封他為金州觀察使,追封他的妻子為安康郡君。
王珪三個兒子:王光祖、王光世、王光嗣,都賜封爵位。


圖源 王可偉油畫作品(侵刪)

05

虎父無犬子,長子王光祖後來也成為宋朝勇將。
王光祖有兩子,長子從文。
次子王稟,從武,官至婺州觀察使,步軍都虞候,宣撫司都統制。
王稟是童貫的心腹愛將,曾跟隨童貫鎮壓方臘起義。
《水滸傳》中,誣陷阮小七謀反,使其罷官回鄉的宋軍大將就是他。
可在真實歷史上,王稟非但不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而是忠君愛國的忠臣,英雄。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王稟追隨童貫北上聯金滅遼。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侵北宋。
完顏宗翰率領西路軍,直逼併州(即太原)
童貫見勢不妙,棄城而逃,副都總管王稟和知府張孝純留守太原。
十二月,金兵兵臨太原城下。
當時,太原城內軍民不足兩萬,實力相差懸殊。
而且宋太宗滅北漢後,焚燬太原堅城,僅剩下潘美修築的周長十里的古城。
太原無險可守。
關鍵時刻,張孝純、王稟率部太原城內築重城,城外挖戰壕。
徵發太原居民,實行軍事管制…
分派地段,晝夜守城,頂住了完顏宗翰潮水般的進攻。
完顏宗翰始終無法攻克太原,只好團團圍住太原…
然而,王稟守得住太原,守不住大廈將傾…

06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剛繼位不久的宋欽宗屈辱求和,將河北三鎮(太原、中山、河間)割給金國,並派大臣路允迪到太原宣旨。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路允迪宣聖旨後,王稟立即仗劍而起:

“國君應保國愛民,臣民應忠君守義,幷州軍民以大宋為重,寧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棄子民於不顧,何顏見天下臣民,幷州軍民堅不受命,以死固守。”

太原軍民群情激昂,誓死保衛太原城,振臂高呼:“我們願隨王總管堅守幷州,與城共存,決不退卻!”
路允迪羞愧不已,狼狽而去。
此後,王稟率軍九次擊退金兵猛攻。
太原軍民在王稟的指揮下,堅守太原250多天。
這年九月,太原城內彈盡糧絕,軍民十不存一。
九月十三日,太原北城陷落,金兵湧入城中,張孝純不幸被俘。
王稟率殘軍與金兵展開巷戰。
部下勸王稟突圍,他拒絕道:“幷州軍民全無貪生怕死之輩,我為幷州總管,豈能棄父老鄉親而去。”
誓死不退。
鏖戰中,王稟受創數十處,猶呼殺敵。
完顏宗翰親自前來勸降,王稟怒斥道:

“我為國已盡忠,為民已盡義,大丈夫一生復有何求?”

終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王稟絕望之下自盡而死,年僅59歲。
長子王荀與父一起殉國,年僅35歲,手下親兵皆自盡於陣前。
完顏宗翰惱羞成怒,將王稟遺體剁成肉泥。
至此,長達9個月的太原保衛戰落下帷幕。
金滅北宋,勢不可擋,唯有太原堅守最久,鏖戰最激烈。
太原,成為北宋滅亡唯一的遮羞布。


07

王稟、王荀父子殉國後,王府一個忠僕護送王荀幼子王沆,一路乞討,逃至浙江嘉興海寧。
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聽說王稟父子英雄事蹟後,追封王稟為安化郡王。
王沆襲封安化郡王,開創海寧安化王氏。
安化王氏,精英輩出,成為一支望族。

王國維

1927年6月2日,王沆的二十九世孫,近代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憤懣於國學衰落,留下遺書: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在於頤和園昆明湖魚藻軒投湖自盡,以死殉道。
886年前,王珪以身殉國;
801年前,王稟、王荀再赴國難;
歷史,在生死之間,彰顯偉大。

 

喜歡這篇,點我關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