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大熔爐!空降世界最瘋的藝術養雞工作室

生命大熔爐!空降世界最瘋的藝術養雞工作室

#In My Studio工作室

⬤⬤

A檔案


Keon Vanmechelon是來自於比利時當代概念藝術家,他的多媒體藝術作品經常與科學家合作,採用跨學科方法來探索生物多樣性、身份、全球化社區和遺傳學之間的聯繫。自 1999 年以來一直在進行世界雞項目(Cosmopolitan Chicken Project)是他研究遺傳多樣性的代表作品。


Keon Vanmechelon在2013年被授予Golden Nica Hybrid Art Award (Linz) 和Global Artist's Award (Venice)兩項藝術大獎,並在全球一線藝術機構如V&A博物館(倫敦)、威尼斯雙年展以及哈瓦那國家藝術博物館(古巴)等展出。

©luc daelemans

今天的工作室探訪,我們來到了世界上最瘋狂的“養雞人”,比利時藝術家科恩·範梅凱隆(Keon Vanmechelon)的養雞場。

科恩出生於1965年,父親是一名藝術家,母親是一名時裝設計師,但Keon卻受叔叔的影響最大。從小他和鳥類學家的叔叔一同旅行,便對雞和鳥類有了特殊感情。

對於科恩來說,雞,不僅僅是一種家禽,更是藝術本身。它作為一個隱喻,映射著人類如何處理自身與這個星球上其他生物的關係。

©Koen Vanmechelen, Ubuntu, 2021
Photo:Studio Leyssen©Uffizi Galleries
courtesy Studio Koen Vanmechelen

1999年,Keon Vanmechelon發起了“世界雞計劃”(CCP,Cosmopolitan Chicken Project)。這是一項全球性長期性的跨學科實驗,關於生物文化多樣性和身份的探索。

通過CCP項目,Keon與生物學家合作,不斷交叉繁殖來自於不同國家不同品種的雞,Keon最終的目標是創造一種“世界雞”,它能攜帶地球上所有品類的雞的基因。

攝影/李璐

同時,他還據此打造了一座面積達24公頃(24萬平方米,相當於34個足球場)的工作室。今天,我們就要一起走進這個由藝術、生物與科技交織的世界上最酷的養雞工作室——生命大熔爐(La Biomista)。

“共同生活是解決衝突的一種方式,不僅對人類如此,對世界上的所有物種也是如此。”(Living together is a way to deal with conflict, not only for humans but for every species in the world.)



——Keon Vanmechelon

01

 舊礦場上的藝術基地

工作室大環境,攝影/李璐


生命大熔爐(La Biomista)遠遠不是一個工作室,它是藝術作品、公園、動物園、藝術館、自然博物館、學院、營地,總之,它承載著科恩對於生物文化多樣性的研究與創作。


工作室內展示空間,攝影/李璐

20世紀初,“生命大熔爐”所在地林堡省首次發現了煤炭,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發展,也吸引了大量人群到此地工作生活,開啟了40年的密集採礦。直至1970年代,採礦業逐漸沒落,這個昔日熱鬧的礦點迎來了迎來了一批奇妙的新來者——獅子、類人猿、犀牛和大象等,成為了Zwartberg動物園。

在鼎盛時期,動物園擁有近3000只動物,超過50種不同的物種。這是一個沒有動物表演和收容照顧老弱病殘動物的美好社區,但因為經營困難而在1997年結束營業。

22年後,這片土地成了科恩養雞的地方。


攝影/李璐

過往勞動密集型的煤礦產業為這塊地區聚集了來自意大利、西班牙、希臘、土耳其和摩洛哥的工作者,而充滿理想主義與關懷精神的動物園為這塊土地積澱了善意與生命力。多樣性生態在此早已悄然成型。

正如科恩所說:“La Biomista涉及身份、生物文化多樣性和生育力等主題。它實驗性地反映了我對自然、社會和生活的看法。因為它太全面了,只有在像亨克這樣多元化的城市才能成型。”

02

 自然界的美麗與殘酷

工作室建築,由瑞士建築師Mario Botta設計


“生命大熔爐”的亮點,除了動物,就是藝術家的創作工作室。面積近5000平方米,由著名瑞士建築師Mario Botta設計。

受科恩作品的啟發,Botta建造了一座主要由混凝土組成的建築,外覆黑色飾面磚和6米高的窗戶,讓光線能夠深入建築內部。

在主工作室中,Vanmechelen 的作品包括(前景,從左到右)Testimonial,2017 年,鱷魚標本剝製術,大理石蛋;Under my skin,2017,雞標本,絲綢,玻璃蛇;Evolution,2017,豬標本,霓虹燈,木底;蛋繩,2012,玻璃,鋼索。遠處是鳥籠和廚房。攝影:Jeroen Verrecht


建築的第一部分建在柱子上,讓遊客可以在它下面行走,就像穿過露天畫廊一樣。壁龕中陳列著科恩的各種 2D 和 3D 作品。工作室的其餘部分是藝術家的私人工作空間,以及支持團隊的各種後勤空間和辦公室。

攝影/李璐

這座建築最大的特色在於擁有兩個玻璃生態區,來自世界各大洲的以種子和水果為食的鳥類在特製的玻璃棲息地中共棲,包括犀鳥、巨嘴鳥、紅䴉、紅鵐、維多利亞冠鴿和各種圖拉克鸚鵡。

這裡的養殖與培育都與相關國際組織合作。它們共同象徵著自然界美麗與殘酷、仁慈與反抗、平靜與衝突的雙重性。

它們強調了科恩(Koen Vanmechelen)作品中一個核心的、不變的概念:衝突,以及人類在其中的角色問題。

03

 報告,兩隻鷹離家出走

攝影/李璐

採訪當天,我在休息區邊觀看美麗的鳥類,邊喝著咖啡。等到了匆忙趕來,一臉愁容的科恩。

原來玻璃房的兩隻鷹在當天上午有策略地離家出走,逃逸成功。

可見,共存,時刻存在著挑戰與戲劇性。

“多樣性是增強人類韌性的一種方式。我探索雞,是因為雞作為最早最成熟的家禽,與人擁有深厚的關係,人類在馴化雞的同時,也在馴化自己。用人體的功能系統來指導我們對其他物種的認識,用其他物種的生存方式來反思人類的未來,我們應該把文化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總是跨越邊界,總是嘗試共存。”

而生命大熔爐(La Biomista)正是這樣一個存在,創造它的難度遠遠超出大家對於創造一個普通藝術家工作室的想象。

正如藝術家所說:“我們需要保護藝術,藝術比其他學科更狂野,更貼近人性的本源。”




靈感庫
科恩的瘋狂計劃


從雞的養殖出發,科恩逐步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生物藝術體系,通過裝置、繪畫、社區藝術項目等不同形式,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性。以下是科恩的瘋狂計劃。


世界雞計劃
Cosmopolitan Chicken Project ,1999年

藝術家自童年記事起就對雞和蛋深深著迷,甚至在孩提時代就在自己的房間裡孵化小雞。“世界雞項目”是藝術家最早的創作,他在世界範圍內尋找不同雞的品種,以致力於哺育出攜帶全世界不同雞種基因的“世界雞”。這個跨越20餘年的項目至今仍在進行,且吸引了世界範圍內的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等不同學科專家的關注,成為融合藝術、科學與技術的長期藝術計劃。

受保護的樂園系列


為藝術而生的維也納,BELVEDERE, VIENNA ,2015年

威尼斯雙年展 ,

2017年

2015年,科恩將隱入歷史塵煙中的巴洛克文明與瀕臨滅絕的鳥類進行對比,建立了文明與自然之間的聯繫,隱喻著自然進化故事中人類的脆弱。該作品在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

星球雞社區計劃
Planetary Community Chicken,2016年

Installation view,  Planetary Community Chicken, National Gallery of Zimbabwe, 2016 © Koen Vanmechelen Photo by Goele Schoofs

作為對“世界雞社區”計劃的延續,該計劃旨在推動更加健康的雞群養殖,呼籲小型的本地社區模式養殖計劃,以保持雞群的生物多樣性與基因健康。在每一個採納該計劃的雞群養殖地點,科恩都會做一個小型的展覽以激發當地居民對該議題的重視和討論。在津巴布韋國家美術館,他構建了一個暫時的生態系統,由他與當地社區合作培育的新品種雞在此生活。


“新世代系列”繪畫

New Generation ( Mixed media on canvas (Indian pigments, egg yolk, feathers CCP, grain, pencil, chalk, paint, neon) © Koen Vanmechelen, photo Mark Machiels

科恩的繪畫和版畫作品中,雞的羽毛、蛋黃、蛋清與色粉和油彩並置,天然材料和化工材料的質感碰撞呈現出獨特的畫面質地,也凸顯出藝術家對人工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探索。


即將到來的世界,請記住我
Coming World Remember Me ,2017年

這件大型的公共藝術裝置作品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週年而作,是Koen Vanmechelen和Jan Moeyaert的合作作品。一個巨型的蛋形雕塑被放置在廣場中央,60萬個微型陶瓷雕塑從中流洩而出。這些微型雕塑模擬著蜷縮的戰士形象,由參與者共同燒製完成,以紀念比利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離世的60萬人。蛋在此處既隱喻著生命的源頭,又以破裂的形象象徵著重生,表達著藝術家對生命的敬意與對和平的呼籲。


超越思考的實驗
The Unthinkable Experiment ,2020年

"超越思考的實驗"項目創作於2020年,匯聚了藝術家在疫情期間對生物命運的思考。藝術家通過一組裝置邀請年輕人加入他的討論,在La Biomista的森林之中建造了3間知識小屋,屋頂標誌性的雞蛋形象象徵著知識孵化的過程,同時讓參與者身處於文明與自然的邊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以應對充滿挑戰的當下。討論過程的結果被收錄在La Biomista的集體知識圖書館。



探索更多
雲探訪生命大熔爐

最後,讓我們跨入生命大熔爐(La Biomista)的大門,一起遠程遊覽這個瘋狂而奇幻的藝術基地吧!

第一站:Villa OpUnDi 多元化開放大學


Villa OpUnDi 多元化開放大學是智庫機構與思想傳播基地。裡面的裝置與展覽可以幫助到訪者瞭解大都會文化公園中動物和生態系統的內容和背景,並對與 La Biomista相關的當前科學研究和項目進行解釋。同時,參觀者可以在其中瀏覽 Koen Vanmechelen的所有國際作品和項目。


第二站:Cosmopolitan Culture Park大都會文化公園

Cosmogolem © Koen Vanmechelen 2018, photo City of Genk

大都會文化公園是La Biomista最大的組成部分,訪客將在這裡逐漸進入一個未被馴化的野性世界。在這裡,藝術家創作中的關鍵物種如駱駝、羊駝、鴕鳥等自在奔跑,不被幹擾地建立等級秩序和生物鏈,讓訪客更加直觀地理解動物們的生存需求與日常習性。同時,藝術家的生物藝術作品(living artworks)也作為關鍵內容在此展示。

第三站:Labovo生命實驗室

灰色水泥牆面的亭子處在大都會文化公園的中心,不僅為訪客提供一處休憩之地,同時也是小動物保育以及教育工作坊和論壇活動舉辦的多功能場所。

第四站:Protected Paradise被保護天堂

深入La Biomista的內部,在這裡自然統御了一切,人為干預徹底消失,只剩下無邊無際的森林、湖泊和四季不變的寧靜。這裡也因此成為了黑鸛的棲息地。


第五站:Nomadland遊牧之地

遊牧之地為周邊社區的居民提供了一個野餐、聚會、遊樂和探索自然的公共場所,通過豐富的藝術和生物教育活動不斷為在地文化生活提供活力,也讓不同的人群在此碰撞靈感,產生聯結。正如藝術家所言:“在此相聚,是對生命價值的頌歌。”





文中圖片若未特殊標註皆由藝術家工作室提供

©️Koen Vanmechelen

致謝Koen Vanmechelen工作室

GREEN BAZAAR

芭莎文化創新部

出品

總編輯:沙小荔

出品人:董雲燕

監製:徐寧

編輯:王夢瑤 項目運營:楊帆

採訪、文:李璐

實習:徐哲敏


📮產品/項目推薦、撰稿/拍攝合作

[email protect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