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編者按
|
現在學習《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時,一般都會針對每一經介紹相關的經、腑的意義以取得總體概念,而沒有介紹的則是與五運六氣相關的方面。但無論是《黃帝內經》的運氣七篇,還是《註解傷寒論》抑或是《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都有關於運氣對於病情影響的論述,可見了解運氣的重要性。劉力紅老師在《思考中醫》中詳細介紹了每一經的運氣義,本文摘錄了其中的陽明義,分3次連載。 |
(5)陽明病之燥
陽明病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討論燥。但是,這個燥是本燥還是標燥卻應該搞清楚。
陽明的本燥我們前面已經論述過,它是涼燥。所以,《內經》又稱為清氣。當然,太過了就成為清邪。這與陽陰主合,主收,主降的特性相符合。而陽明病呢?就是陽明這樣一個主合、主收、主降的本性被破壞了,這就成了陽明病。
而最容易導致這個陽明的習性受損、最容易破壞陽明這個本性的,就是火熱。因為火性炎上,火的這個性用就正好與陽明的性用相反,使陽明不能正常的收斂、沉降。所以,陽明病的這個燥顯然與本燥相違,它是標燥,也就是熱燥(燥熱)。
我們治療這樣一個燥要用白虎湯,要用三承氣。白虎和承氣是幹什麼的呢?它們都是清劑、降劑,都是瀉火之劑。火熱瀉掉了,陽明的本性自然恢復。所以,陽明病主要討論的是這樣一個問題,是本性相違與本性恢復的問題。
◎燥溼相隨
另外,大家還應考慮到物性不滅的道理,這個地方有火熱,這個地方蒸乾了,另外一個地方就必然潮溼。反之亦然。
自然氣候也是這樣,大澇之後必大旱,大旱之後必大澇。為什麼大澇之後必大旱,大旱之後必大澇呢?這就是自然的平衡,自然的調節,這就是物性不滅。老是下雨哪有那麼多下的?那就必然要乾旱。乾旱久了,老在蒸騰,這個水總不會蒸到銀河去,總不會蒸到外星球去。所以,蒸到一定的程度,升到一定的高度,它就要受一個降的因素制約,它就要降下來。升的時間久,降的時間就必然久;升的量大,降的量必然也大。所以,大旱之後必大澇,大澇之後必大旱。老子講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合、相隨,而寒熱、燥溼、旱澇、晝夜、東西亦是如此。
◎陽明病何以神昏譫語?
陽明病是氣分熱盛,是腸胃熱盛。陽明熱盛,蒸耗胃家津液,致胃腸乾燥而成胃家實之病。那麼,接著上面這個思路,胃家的這個津液被蒸耗到哪裡去了呢?一部分從腠理排洩掉了,所以,陽明病有大汗,有手足濈然汗出。而另一部分呢?另一部分必往上走而形成溼。這個“溼”的產生過多,把清竅給矇蔽住了,就會產生神昏和譫語。過去我們都說熱盛神昏,熱擾神明神昏,熱盛怎麼會神昏,熱擾怎麼會神昏?這個道理總不容易思考清楚。如果我們從上面這個角度去思考,是不是會清晰一些呢。
孟浩然的《春曉》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眠為什麼不覺曉?為什麼我們整個上午都昏昏欲睡?夏天上大課,到了上午3、4節,總有一大片要“倒”下去。我看這並不是同學們不用心思,而是這個昏沉來了確實讓人無法抗拒。除非你真的頭懸樑,錐刺股。
那為什麼產生這個現象呢?這就是因為春夏的陽氣升騰,水被蒸發成為溼,這個溼往上走,當然就會影響清竅的神明。不過這個影響是生理度上的影響,這個溼所造成的“矇蔽”比較輕微,能為我們正常的生理所承受。所以它只是產生昏沉,只是產生嗜睡。但它畢竟是產生影響了,它畢竟使我們“不覺曉”。而一旦這個影響的度超過了生理的範圍,這就是陽明病討論的範圍。
上面這些內容實際上亦牽涉到一個標本的問題。運氣裡陽明為什麼要與太陰互為標本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地去思考。
在六氣的治法裡,太陽太陰從本,少陽少陰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氣。陽明為什麼不從標本而從乎中氣呢?其實也可以從燥溼的關係去思考。
陽明病有我們剛剛講過的火氣太過,火氣太過,陽明就失去了它的本性,這個時候要用白虎、承氣來治療。大家思考過沒有,用大黃、芒硝、枳實、厚朴這些藥,為什麼要叫承氣湯呢?承什麼氣?就是承的這個陽明之氣,就是承的這個降氣。現在火熱來了,陽明不降了,所以要承氣,要使它重新恢復降。
我的先師把承氣湯讀作順氣湯,就是這個意思。順氣者,順陽明之氣也,順降氣也。如果反過來,陽明降得太厲害了,那也會引起燥。這個燥就是陽明本性的燥,只是太過而已。《素問》把這個燥稱為燥淫,淫就是太過的意思。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這個時候再不能用承氣湯,再承氣不就燥上加燥,雪上加霜了。這個時候要改用辛溫苦溫的方法來潤燥。
陽明篇不有一個吳茱萸湯嗎?信手拈來。吳茱萸湯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大家不要光看吳茱萸這味藥很辛燥,反過來吳茱萸湯還可以治燥,還可以潤燥。所以,關鍵的還是一個理,理搞清了,事情就好辦。吳茱萸湯為什麼不可以治涼燥?為什麼不可以治燥咳?當然可以!這就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
再一點就是今年是庚辰年,今年南方的雨水特別多。為什麼呢?這與今歲的年之所加有沒有關係?我想應該有關係。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去分析,而方法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無非是一升一降,一出一入,一寒一熱,一水一火的問題。而歸結起來,就是陰陽的問題。
| 作者簡介 |
劉力紅,1958年生,醫學博士,教授。就讀於廣西中醫學院、成都中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於院內師從陳亦人、陳治恆教授修習傷寒之學;於院外隨李陽波、王慶餘、曾邕生等師修習易、道、醫學。著有專著《思考中醫》、《開啟中醫之門》及學術論文30餘篇。
來源:摘自《思考中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作者:劉力紅。圖片來自網絡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