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編者按
|
潘德孚(1935–2016),民間知名老中醫,執業中醫師,中國人體科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特聘高級顧問,“天下無癌論”的最早提出者。
本文摘自《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沒本領的醫生》,主編:高浩宇。該書是潘老所有的文章集錦,經授權連載。 |
我今妙用陽和湯
中華養生保健(2010年04期)
治療陽虛失眠症
中醫湯方的名稱,有的就是定義。定義的意思就是用最少數的字,表達這個詞的全部意義。陽和湯只有三個字,表達什麼意義呢?
中醫治病講陰陽平衡。陽和,就是用陽氣來講和。生了病,陽氣不足,陰寒就盛起來了,叫做陰盛陽衰,變生出很多疾病。但沒有陰氣也不行,因此,就必須增加陽氣來和解,不能一味來助陽。這說明藥方是熱性的,又是溫和的。可以用來補陽,又不會傷陰(也就是不會幹燥生火),這就叫陰陽平衡。
一天,我的一陳姓朋友找我治療,訴說自己失眠很久,很怕冷,服熱性的藥不行,會牙齦出血。服一些安神鎮靜的方子,一點效果也沒有。那時候天氣並不冷。他覺得自己衣服也穿得暖暖的,比別人都多,冷得卻牙齒打戰,四肢都發僵,按之確實涼手。被蓋上很厚,也沒有用,因為這冷好像是骨頭裡發出來的。看他的臉,長著一個黑眼圈,是失眠久了,微循環障礙;熬夜通宵的人常有的。我給他處方用陽和湯加活血藥。服五帖後,他才覺得有一點好轉——怕冷減輕,睡眠稍好。他有了信心,繼續服了二三十帖,大有改善。
《內經》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平,指的是陰液平和,充足;陽秘,指的是陽氣緊密、運行有力,血液就不會停滯。現在患者表現的是怕冷,證明陽氣不緊密,才會失眠。血液停滯在微細的血管裡,表現在臉上,就見到眼圈瘀黑。陽和湯溫陽,桃紅四物湯活血祛瘀,兩者合用,故能治失眠。
治療夜半骨痛症
陽和湯是古人的驗方,只有6種中藥(鹿角膠、炮姜、麻黃、白芥子、炮山甲、熟地黃),它專治陽衰陰盛之症。
怎麼診斷陽衰陰盛呢?疼痛發於夜間,陰寒最盛的時候;疼痛遇寒冷而發;疼痛發時自覺冷痛徹骨;腫塊不紅、不熱而腫硬……等等。患者平時都很怕冷,喜歡溫熱。
我的姐姐是同濟醫科大學的流行病學教授,一天來電話要求我給開張藥方,說是每天半夜裡,骨骼疼痛好幾個小時,白天如常。據說有個醫生認為是缺鈣,骨質疏鬆。現在全家都在吃美國進口的鈣片。但是她已經吃了多年的鈣片,骨頭疼痛照常發作。
姐姐叫我處方,我的判斷是:下半夜陰氣最盛的時候發痛,屬陽虛證,用陽和湯。姐姐服了五劑,痊癒了。
骨密度降低是一種正常的老年生理退化現象,不會產生疼痛。何況,這種疼痛白天不發生,半夜要發生,骨密度解釋不了。人從30歲開始,就會發生骨質流失,每年按1~1.2%減退,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會產生絲毫疼痛。姐姐已經78歲了,骨質疏鬆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怎麼能說缺鈣導致疼痛呢?
中醫處方的根據是陰陽辨證,下半夜是陰寒鼎盛的時候,人體如果陽氣虛衰,骨痛就會發作。隨著時間流走,陽氣逐漸旺盛,骨疼也就逐漸消失。《內經》說:“寒勝則痛。”因此,可用陽和湯治療。
治療髖骨天冷疼痛症
最近,我在市中醫藥學會門診部碰到一位只有37歲的男子,訴說自己這七八年來,每到天冷,就會發股骨疼痛。每次發作,痛勢很劇烈,臥床不起,動一動,痛連骨髓,連小便也得躺著。這幾年來到處求醫,看過很多醫院、醫生。
像這樣怕冷喜熱的疾病,就是陽氣不足。但年輕人給他用熱性的藥物補陽,就容易引起陰虛火旺症。我也給開了陽和湯,加用了北京同仁堂產的大活絡丸,先後診治了七八次。今年最冷的那天,他說發了一點痛,心裡害怕,只恐又要發,但一閃而過,沒見發作。
陽和湯這張方里有很多溫熱的藥物,為什麼溫熱而不生火?因為方中施用了大劑量的熟地黃。熟地黃補腎養血滋陰,把方中所有的熱性藥中和了。金元四大家中有個張景嶽,綽號叫張熟地,最善用熟地黃。他創了一張方叫金水六君丸,其中就有大劑量的熟地黃。曾有很多醫家認為大劑量的熟地黃太滋膩,不宜痰多的人。然而,我曾用此方治哮喘咳嗽,痰多喉鳴,效果很好。但患者必須有極度怕冷,寒自內發的症狀。寒自內發就是給醫生證明患者腎中陽氣不足,雖然痰多也不礙事。
| 作者簡介 |
潘德孚(1935–2016),民間知名老中醫,執業中醫師,中國人體科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特聘高級顧問,“天下無癌論”的最早提出者。
1935年出生於溫州,1960年自學中醫,先後師從溫州名老中醫方鼎如、胡天遊、谷振聲三位中醫名家,專於學,勤於醫,敏悟慧思,術業日精,盡得諸師之所長。行醫50年,活人無數,悟道有成。1983年退職開設溫州市潘德孚中醫診所。
2000年最先覺察到醫療市場化導致腐敗後患,挺身發表了《醫療腐敗的根源探討》。同時總結一生臨床心悟,著成《潘德孚醫話》《治病的常識》等書,質疑西醫理論,反擊中醫偽科學論。由於臨床療效卓著,《溫州日報》為之特闢的專欄上發表了《中醫小故事》50餘篇,深受群眾歡迎。近年出版《解悟中醫—–相信你的自愈力》(浙江科技出版社版),彙集了許多臨證小故事,闡明醫生臨床的任務不是賣藥,而是要“幫助病人策劃一場戰勝疾病的戰爭”,因為,只有病人自己,才能戰勝疾病。
潘老學養精深,歷練豐厚,深通醫理,率先提出“是生命生病,不是身體生病”的精闢見解,明確指出“病灶是疾病的結果而不是疾病的原因;治病應該治原因而不是治結果。現代醫學專門在人體某部位查找病灶並加以切除的療法乃是方向性的錯誤”。
| 主編簡介 |
高浩宇,中醫師,字履冰,潘德孚生命健康醫學研究院院長,第四屆生命健康醫學學術研討會組委會委員,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針灸教育分會理事,北京中醫生態文化研究會會員。主編著作4部,發表論文7篇。
自幼學醫,醫術傳承於浙江溫州名醫潘德孚老先生,八年來,先後於北大醫學部、中國中醫科學院進修中醫與針灸,現從事癌症、白血病的治療研究。
來源:摘自《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沒本領的醫生》,主編:高浩宇。圖片來自網絡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