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原文
人有過於歡娛,大笑不止,遂至唾幹津燥,口舌生瘡,渴欲思飲,久則形容枯槁,心頭出汗,人以為陰虛火動也,誰知是陽旺火炎哉。
夫心屬陽火,腎屬陰水,陰水遇陽火而爍幹,陽火必得陰水而灌溉。是心火非腎水相交,不能止其炎上之性,惟是心中無液則心必燥矣,何心頭偏能出汗耶?不知喜主心,而喜極反至傷心。蓋喜極則心氣大開,液不上行於唇口,盡越於心頭之皮肉矣。故腎中之津到於心即化為汗,何能上濟於廉泉之穴,以相潤於口舌之間乎。明是心氣之傷,截流而斷塞也。
然則治法不必補腎水之源,仍補其心氣之乏,而廉泉之穴自通矣。
方用通泉飲:
炒棗仁(一兩) 麥冬(一兩) 天門冬(三錢) 北五味(一錢) 人參(三錢) 丹參(三錢) 遠志(一錢) 當歸(五錢) 甘草(一錢) 柏子仁(三錢)
水煎服。
一劑口潤,再劑心頭之汗止,三劑諸症全愈。
此方補心氣之傷,又是生津、生液之藥,何必補腎以通源哉。
此證用玄參蓮棗飲亦佳。
玄參(三兩) 丹皮 炒棗仁(各一兩) 丹參(五錢) 柏子仁 蓮子心(各三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