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治的反思:腹瀉三月餘,疑為大病患者,出院後怎麼就好了?

中醫書友會
第344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本文的這個病例,住院期間中西醫治療均乏效,經治月餘,症狀愈重,出院後反而痊癒,是一則忽視了精神因素的病例。感謝劉老分享誤診誤治的醫案,也提醒我們為醫者盡力避免此類誤診。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一例誤治病例的反思

作者/劉亞嫻


劉亞嫻,河北醫科大學四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出身中醫世家。1962年考入中國醫科大學(8年制),在北京大學生物系醫預專業學習,後因病退學,隨父習醫(中醫學徒)。1965年重考入天津中醫學院,1978年考入陝西中醫學院《傷寒論》專業研究生。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河北省優秀中醫專家。

學術代表作:《劉亞嫻醫論醫話》


一、病例概述

王某某,女,17歲,石家莊市某廠工人。

初診:1983年12月28日。

主訴腹瀉三月餘

現病史:患者腹瀉三月餘,伴腹痛食慾不振,經幾家醫院多方治療無效而來診。(住院號158838)

診查:入院時表現:形瘦神疲,大便日行6~10次,稀便,無膿血及裡急後重,便時偶有腹痛,食慾不振,時發噁心,脈細,舌淡紅苔薄白。

輔助檢查:大便常規:稀便,鏡檢(一);大便細菌培養(一);胃鏡檢查:胃竇炎(病理:胃黏膜間質水腫);全消化道造影:輕度十二指腸淤滯、空腸吸收不良;乙狀結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進入12釐米,於8、9點處見0.3釐米×0.6釐米潰瘍。

治療經過:入院後,先後治以健脾利溼、補益脾腎、辛開苦降、收澀止瀉等法,或與湯劑,或服散劑,然均乏效。中西醫治療,予補液、抗生素、收斂劑亦未見寸功,且補液越多,腹瀉越甚,檢查越多,症狀越重。經治月餘,病情如故,醫者束手,遂懷疑為腫瘤之類之大病,建議赴京治療。家屬惶然,於1984年3月3日自動出院。

出院後5天,家屬喜告曰:病已愈,食大增,每餐可進饃二個(每個二兩有餘),有時吃粉條白菜一大碗也無腹瀉。聞之愕然!細問治癒之因,系請一農婦祝由而愈。由是,恍然大悟,該女之腹瀉乃情志性因素造成的精神性腹瀉,難怪檢查越多,輸液越多,腹瀉越重(此等措施均使人緊張)。

乍聞治療取效之因,頗覺驚奇,細思之,並非“鬼神”相助,實系祝由移精變氣,消除了病因,增加了患者信心,故而獲效。後經幾年追訪,病未復發。

二、反思

1、該例的誤治,在於迷信藥物治療,忽略了心理情緒因素。

藥物治療是最主要的治病方法,但並非萬能。竊思古之軍法,言“攻心為上”,醫者治病亦如用兵,何嘗不是“治”“心”為上呢?遺憾的是醫者常常忽略此點,雜藥亂投,貴藥濫施的情況屢見不鮮,當引以為戒。

2、醫者臨床,必須熟諳經典,廣獵古醫籍。

該例的治療,顯系“祝由”而愈。關於祝由,《內經》有“移精變氣”一篇,談到往古之人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祝由為古代祝禱治病的方法,常被今人忽視,加之一些人靠符咒禳病來宣揚迷信,惑人騙財,又遭世人蔑視。其實,通過轉移患者的思想精神來達到治病的目的,是一個不可小視的方法。

祝由帶上迷信色彩,雖然不屑一顧,但作為一種精神療法,則頗值得研究,其中奧妙即在於移精變氣。遺憾的是對於這樣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未能引起重視。經典著作的一些內容,用現代科學方法去研究,是應該的,但也存在一種情況,即輕視或輕易地否定經典著作中的某些內容。認為祝由是唯心主義的,是糟粕,即是一例,此種情況實不應該。

3、思維的情性,亦是造成該例誤診的原因之一。

該例先後予健脾利溼,補益肝腎,辛開苦降,收澀止瀉之法,對一般腹瀉而言,當為有效治則,而施之無效,此時未能深究其因,卻疑為癌症之類的大病,建議轉院,顯然存在著思維惰性。

臨床有這樣一種情況,對一個多法治療無效的患者,而多種檢查方法又無明顯陽性表現時,醫者考慮還要做什麼檢查的情況較多,剖析治法是否合理的相對少,這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講是一種思維惰性,當引起警惕

4、一味地追求儀器檢查,是片面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儀器的應用為疾病的診斷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毋庸置疑,但應該注意的是,醫生應該做儀器的主人而不應該成為儀器的奴隸,不加思考,一味地追求儀器檢查,也是片面的。臨床有這樣一種情況,某次儀器檢查的陽性發現,並不一定是當前患者疾病的主要癥結所在,當綜合分析,發揮思維的主導作用。

該例患者後經幾年追訪病未復發,曾建議患者做一下檢查(內鏡、消化道造影等)。患者曰:“這個檢查,那個檢查,對我無用無益,檢查有什麼用?”此言值得深思!

—END—

誤診警示:冠心病誤診為梅核氣一例報告
中醫祝由還是心理催眠?用意識治病的道理!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劉亞嫻醫論醫話》丨作者/劉亞嫻丨薦稿/居業丨編輯/千誠丨校對/勤莉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歡迎關注中醫書友會視頻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