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經驗丨“溼溫”病無補法?補中益氣湯一劑退熱

名醫經驗丨“溼溫”病無補法?補中益氣湯一劑退熱

中醫書友會
第352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昨天的投票,大多書友選擇同一主題文章連續閱讀,所以,今天小編選擇的這篇是溼溫的。上一篇夏先生論證溼證不要誤用補法。本篇萬先生論述溼溫也可用補法。大家可以結合起來思考兩篇文章的異同。


萬老的母親1943年患病久熱不退,日見神疲少氣,脈虛數甚,醫者囿於“溼溫病無補法”,未採納用人參扶元氣的建議,終因邪陷少陰而不治;吸取此沉痛教訓,對於溼困太陰日久,中氣下陷的患者,萬老投以補中益氣湯,一劑而熱退病緩。

溼溫案
作者/萬友生

簡介:萬友生,1917-2003年,江西省新建縣西山鄉人。國家級著名老中醫、國務院特殊津帖專家,傾畢生精力提出寒溫統一的外感熱病理論體系,在全國中醫學術界獨樹一幟。


主要著作:《傷寒知要》《寒溫統一論》《熱病學》

  • 例一:我的建議,名醫沒采納

1943年9月間,我母患溼溫病久熱不退。時我行醫未久,缺乏經驗,難當母病重任。乃延請當地名醫診治,中西醫藥雜投無效,病勢日趨嚴重,中醫仍日進苦寒、芳香、淡滲類藥。我在旁護理,見其日益神衰力疲,少氣懶言,不思飲食,尤其是舌上白苔久久不化,心甚惶惑。

一日發現其脈數甚,每分鐘達120 次,曾提出應否考慮用人參扶元氣的建議,但未被經治名醫採納,並說“溼溫病無補法”,僅在方中減去苦寒藥續進。
越日,身熱忽退,而四肢厥冷過肘膝,蜷臥欲寐,脈沉微細等少陰危象畢露無遺,此時經治名醫才處以四逆加人參湯方救急。奈因我母平素操勞過度,體質虛弱,抗病無力,未及服藥而亡。
事後追思,此證在神衰力疲、少氣懶言、不思飲食、舌上白苔不化、脈虛數甚時,就已顯露太陰脾氣虛陷之機,本當及時升補中氣,防其深陷,惜乎見未及此,以致病由太陰進一步陷入少陰,而無力渡過生死關頭。抱恨終夭,曷其有極。
  • 例二:病人說“我的病好了”
譚姓男,1944年7月間,患溼溫病久熱不退,經用三仁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治療多日,病無進退,仍溫溫發熱,神疲肢倦,少氣懶言,不思飲食,當時認為這是溼溫病常見症,並不在意,仍然日守原方以化溼清熱。
一日,患者忽然蜷臥不語,久不清醒,呼之雖有時能答,但聲音低微,聽不甚清,家人惶急,我診其脈不微細,四肢尚溫,即安慰病家不必驚慌。
因思此證當是由於溼困太陰日久,損傷脾氣,中氣下陷,清陽不升所致。必須及時升補中氣,防止其進一步陷入少陰(年前我母患溼溫病久,就是因為太陰氣虛失補以致陽虛陷入少陰而未能挽回的,沉痛教訓,記憶猶新),乃毅然投以甘溫除熱的補中益氣湯方1劑,立即煎成,緩緩喂服。
一劑服盡,患者逐漸深深入睡,呼之不應,家人更加惶恐,我細審其神態安舒,呼吸調勻,脈虛緩而毫無急疾之象,乃囑病家切勿呼喚,讓其靜臥,以養元神。
良久,患者醒來,如飢索食,家人喜給糜粥一碗,食後精神頓爽,自雲:“我的病好了。”原方再進1劑,身熱全退,食增神旺,調理而愈。

小編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

1、案二的溼溫患者,用“三仁湯合黃連解毒湯”後,病沒有好也沒有重,為什麼?是藥不對症嗎?

2、為何患者出現變證後,用補中益氣湯身熱退時,反而連同之前的溼溫病一起減輕甚至痊癒了?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萬友生論外感病》丨主編/朱世增作者/萬友生薦稿/居業編輯/千誠丨校對/李默玄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下載【靈蘭中醫app】免費學習

近200本中醫古籍

近7000篇中醫好文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