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又怕生溼,這樣的胃炎如何是好?

臨床上遇到有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陰已虛,卻又夾溼,治療用藥頗為棘手,就此問題,淺談個人經驗如下。
01

胃病陰虛夾溼,一般症狀較多,其中具有特徵意義的徵象之一,就是舌質紅而幹、舌苔白膩。
既然陰津虧虛,為何又有溼濁,這不是相互矛盾嗎?一般認為,這類患者有三種可能性:
一是整體屬陰虛,也包括胃陰虛,局部臟腑有溼濁,一般源於脾胃;
二是由於肝胃氣滯而生鬱熱,久則耗傷陰液,氣滯津凝而成溼濁;

三是由於藥物因素,辛燥過度,或某些化學藥品“制酸”太過,導致陰虛,而原有部分溼濁尚未盡化所致。
這都是從臨床所見的病史資料中分析而獲得的認識。
02

體素陰虛而脾胃有溼者,可以先從化溼為主,溼祛後重在養陰。
氣滯化熱傷陰夾溼者,宜行氣清熱、佐以化溼。熱清、溼祛而陰未復時,再予養陰。
藥物所致陰虛而尚有餘溼者,停服原來之藥,先復其陰,陰液漸充,再化其溼。
上述治則步驟,在某些患者的治程中,還當根據具體症候,靈活掌握。
胃陰虛,需養陰,有溼濁,應化溼。
用藥必須注意:養陰勿過於滋膩,化溼勿過於辛燥,以免滋陰助溼,燥溼傷陰。
養陰以甘涼為宜,如麥門冬、沙參、蘆根等,佐以甘平、甘酸,如山藥、白芍、甘草等品。
鮮石斛(鐵皮石斛或金石斛)甘涼微寒,生津之效著而不致礙於化溼,楓石斛亦擅生津養陰,實在無藥,暫用川石斛乾貨,但養陰之力甚微。
若溼漸祛而胃陰尚虧者,可據證參用玉竹、烏梅、生地黃等。
化溼以微辛微苦為主,炒陳皮(或橘皮、橘白)、法半夏、川樸花、佩蘭等為一般常用之品,參以甘淡的苡仁、蘆根、茯苓、川通草之類。

溼濁經久難化者,可用石菖蒲宣竅化溼(按《靈樞》所述,胃亦有竅),此外,如藿香芳香化溼,鼓舞脾胃,益智仁溼脾化溼,均可據證配入。
湯劑以外,也可配合“代茶劑”,如用麥冬10~20g,苡仁20g,陳皮2~3g。每日1次,開水泡燜,代茶飲服,可以加強治效。
慢性胃炎的症狀較多,應根據病情配用理氣(勿過於辛燥)、清熱(勿過於苦寒)、消食、行瘀等方藥,茲不一一列述。
03

至於胃陰虛而又夾溼濁者的飲食調護,尤為重要,總以清淡而富營養為主,戒除菸酒,飲茶勿過濃。
胃病舌質乾紅而舌苔白厚,經治療少效,舌象依然,症狀不見改善,進食日少者,提示預後嚴重,應及時複查,以便及時發現不良轉歸。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徐景藩脾胃病臨證經驗集粹》,徐景藩著,陸為民、徐丹華、羅斐和整理,科學出版社出版,2010.8轉載請註明出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