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烈超:在杭州創業9年,獨自轟鳴

蔡烈超:在杭州創業9年,獨自轟鳴


蔡烈超,85後產品設計師,

以“馬紮燈”系列為代表作,

100%投入工作,除了設計沒有其他愛好,

甚至沒想過退休這回事。


成立工作室初期,

他在斯德哥爾摩設計周、

巴黎Maison&Objet

和EDIDA CHINA設計大獎

國際獎項中屢獲“設計新秀”,初露鋒芒。


如今,在杭州創業第九年,

他搬進了第三個工作室,

4月初,DECO前往探訪時,

院子裡的小麥才剛出冒新芽。

蔡烈超和他的團隊正為了籌備

米蘭設計周的新品發佈而飛速運轉著,

穿梭閃現在兩棟樓之間。

一杯咖啡5分鐘喝完,散步像在趕路,

連上下樓梯都是三兩階跳著走……

這位設計師把每天都過成了48小時。


新空間許諾了一種集設計、組裝、

車工、展覽為一體的高效工作模式。

在這兩幢獨居一隅的灰色小樓裡,

炙熱的能量不斷在舊牆之間碰撞。




蔡烈超,蔡烈超設計工作室(Mario Tsai Studio)和同名品牌MARIO TSAI的主理人。工作室於2014年夏成立於杭州,以創新思維、嚴謹邏輯和理性輸出為導向,涉及產品、策展和設計研究,包含“五金店”、“未完成”、“臨時反應”等實驗性項目。近年來,他擔任“設計東西”和“WISE設計新銳”的策展人,為新一代年輕設計群體搭建培訓系統和更大的舞臺。

“建築之光”Grid Lighting系列

“建築之光”Pagoda系列



在新空間的展廳裡,DECO提前看到了MARIO TSAI最新發布的“建築之光”系列,包含3款燈具,作品以模塊化為“底層邏輯”,從基礎元件可以延展變形,縱向或橫向不斷疊加。

💡點擊視頻,查看蔡烈超工作室的第三個家

建築外觀呈現包豪斯風格的秩序感

杭州城西,毗鄰西溪溼地,這裡是老杭城人口中的郵電廠,如今藝術、設計、餐廳、雜貨鋪在長滿藤蔓的老廠房裡甦醒生命力。自從十年前“為了愛情”來到杭州,蔡烈超的生活和事業一直紮根在這座城市。

2016年夏天,蔡烈超帶著自己剛剛起步的設計事業搬進了這片創意園,7年間,工作室在園區內已經歷了兩次換址、規模擴張,這次是搬得第三個工作室。從120平米的辦公室,更新為440平米的兩棟獨立小樓。

新工作室的模型圖

一路從園區的綠蔭與紅磚中走來,兩邊的咖啡館和家居店彌散著文藝慢生活的調子,盡頭轉角處,鐵灰色的建築忽然映入視野,彷彿尚未走進,就能聽到工業時代遺留的、野心勃勃的轟鳴聲。

每一次搬家,都伴隨著設計師同行們的靈魂拷問:“小蔡,你什麼時候能搬來上海?”此地依山傍水,蔡烈超每每口口聲聲說自己貪戀杭州山靈水秀,但是身在山水中的他,自知與喝茶享樂無緣。杭州對他而言,是一份難得的清靜之地,可以不受打擾、專心工作,他認為在有限的生命裡必須要燃燒。

樓梯間保留了水泥打磨後的自然的“筆刷”肌理,與懸掛在其中的精緻吊燈形成了反差衝擊感。

透過工作室的大型玻璃窗,蔡烈超設計的幾排“馬紮燈”赫然佔據了視覺中心,這是近年來蔡烈超的標誌性產品系列,既有建築體量感,又有靈活的模塊化形態。

在國內,能僅僅依靠產品設計生存的設計師屈指可數,這款既有設計獨創性、又被市場廣泛認可的產品經歷了多次迭代,並能夠不斷演變持續新生。

展廳區域,標誌性的馬紮燈1.0與蔡烈超在第三屆“設計東西”創作的“糙系列”躺椅相互輝映。

原本可以躺在“馬紮燈”的功勞簿上一勞永逸,但蔡烈超依然傾其所能投入新的空間,為下一個五年的事業摩拳擦掌。

“建築之光”Pagoda系列,光源隱藏在建築線條之下,漫射出柔和的光線。

除了研發新產品、投入設計服務,從“五金店”、“未完成”到“臨時反應”等各種策展內容和設計實驗,填充一切空隙時間,“從來沒有想過退休這件事情,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時候,還是要去做那些事情。”他永遠自己驅動自己,“當你有一個想法,而沒有很快付諸於行動,這個衝動很快就會過去了。”

中間的院子,連接了兩棟小樓。

新工作室包括兩棟灰色的獨立小樓,涵蓋了目前兩個不同方向的事業:72棟是Mario Tsai Studio的設計辦公室,主要為不同的品牌做設計策略諮詢以及創新設計研究;左邊的71棟,是MARIO TSAI的品牌辦公室和組裝車間,以自有產品線為主。

展廳,壁燈為“建築之光”Grid Lighting系列。

建築空間保留了大量工業廠房原始的粗放痕跡,樓梯間毫無粉刷,甚至保留了水泥打磨後的自然的“筆刷”肌理,粗曠的風格與懸掛在其中的精緻吊燈形成了反差衝擊感。

辦公室頂部,保留原始的樑結構

尤其是72棟的展廳空間,清一色的裸露水泥,老牆上一些修修補補的痕跡也被原樣保留。他們幾乎沒有添加任何造型上的手筆,組裝間、車間、立面貨架系統、廚房、展廳、辦公室,所有功能都一目瞭然,為了工作室未來3-5年發展規劃的實際需求而服務。

走道盡頭的壁燈是馬紮燈5.2,右側落地燈是隙光燈。

二樓是設計團隊辦公室,裸露的混凝土、原木色、白牆,三種色調組成了工作室極簡寡淡的視覺底色。

辦公傢俱、櫃體和工作操作檯,同樣是用最簡單易得的材質自己測量定製:鋁型材、膠合板,動手組裝拼接就是一張忠實的工位或者會議桌;從二手市場回收回來的一些舊地板,經過打磨呈現出自然真實的質感,讓人感覺乾淨舒適,同時又能放手大膽去使用。

工作室的團寵狗狗“波”

連接71、72兩棟小樓的是同事們最喜歡的院子,去年冬天蔡烈超在院子中央的空地上種上了小麥,臨近春季清明時節,青綠的麥苗迎風飛長,到了夏季已經逐漸金黃。接下來他們打算種植不同作物,能直觀地感受到一年四季更替的變化。

組裝間一角,以歐松板和鋁型材搭建了貨架系統。後方懸掛著馬紮燈4.1。

穿過院子,我們來到集結車間、組裝間和品牌辦公室於一體的71棟。

車間裡的立式貨架系統,一目瞭然地收納了成型的樣品和產品配件,原色紙板箱層層疊加,一條條整齊上牆,形成了一種讓理工生充滿安全感的建築“立面”。“每天就是爬上爬下,搬搬抬抬。”轉眼蔡烈超又一個流星大步攀上了架子,他甚至有一種樹棲動物般的靈敏。

71棟,一層是組裝間,二樓是品牌部辦公室。

從二樓辦公室窗臺或一樓組裝間的大玻璃窗向外望去,能夠清楚地看見車間裡發生的一切,一環扣一環,設計和生產的鏈條緊密鏈接,讓所有的工作項目在需要調整時能夠快速反應,現場的設備減少了發回工廠返工的物流和時間成本。

空間原址所在的杭州老郵電廠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風光一時無兩,經歷了時代的洗刷,落寞又重生,如今這個老廠房空間和陳列其中的當代設計產品互為鏡像,在環境中沉澱出一種宏大的迴響。

組裝間,窗邊懸掛著馬紮燈3.0。窗外草坪放置了蔡烈超在第二屆“設計東西”參展所創作的“原始系列”

蔡烈超個人辦公室,兩把辦公椅均來自Vitra,分別由Konstantin Grcic和Jasper Morrison設計。

蔡烈超並沒有很多人猜想的海歸背景,但他的起點就是國際的。從工作室創始之初就在海外參展,向北歐傢俱品牌毛遂自薦,提供自己的設計服務,他的設計不曾販賣“中國元素”,按他的話說,“不靠靈感,靠邏輯”。

個人辦公室,佈告欄上貼著設計手稿。

從2017年到2019年先後在斯德哥爾摩設計周和巴黎Maison&Objet評為“設計新銳”,持續得到了大量曝光和合作邀請。“別人給你頒的獎其實都是階段性的,它並不能真正代表你的設計到了什麼樣的水平。無論是‘新生代’還是‘中生代’,現階段做定義可能會約束一個人成長,因為你會太把自己當回事情。”

蔡烈超對獎項和榮譽一直很清醒,他的視野也不侷限於橫向比較國內的同輩 ,“我覺得國內的環境侷限,競爭還太小,永遠就是那幾個人在發聲。我希望讓中國設計師的競爭氛圍濃烈起來,通過群體的成長讓聲量變大,讓中國設計師更有話語權。”

設計東西2022,以“容錯”為主題的作品合集。攝影:許曉東

競爭與互助並行。蔡烈超的理想聽起來十分宏大,其實他始終通過腳踏實地的動作在推動進程。近年來,他擔任策展人的“設計東西”和“WISE設計新銳”兩個平臺,為年輕設計群體提供展出和培訓的機會,兩個平臺嫁接,“WISE”的第一名可以直接進入“設計東西”。

設計東西2022,蔡烈超的作品“糙系列”,攝影:許曉東

平臺通過每年末尾淘汰的機制,讓新人有機會到更大的舞臺,成熟的設計師也有了危機感去保持創新,形成良性流動的循環系統,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給年輕設計師更多的晉升之路。

在工作室的社交媒體上,他通過書寫和記錄,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對新人傾囊而出,傳授自己多年摸索的與國外品牌打交道的經驗,“希望他們能少走一些彎路。“

談起這些佔據大量時間的“公益”項目,蔡烈超坦言:“我其實不希望被稱為前輩,可能自己剛創業那個時候苦太久了,當時會想如果有人能引導一些方向和方法,可能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節約很多時間,所以現在儘可能地去能幫助一點是一點。”

展廳一側,陳列著最新產品“Bloom”系列。這是一盞高近3米的燈具裝置,比以往作品的體量增加許多,也是我們第一次在蔡烈超的作品中看到“曲面”,而非直線直角。

“花”用金屬鐵片向內彎曲成筒狀巨型花瓣,光是所用金屬片的複雜結構就令人瞠目,教人不禁去想象這盞龐然大物最終豎起時將發出何種轟響,它的光影又會如何擊向裸露的四壁。蔡烈超藉助體量展現對想象的極限表達,這種體量接近天地之間的遼闊,也接近“不退休”的宣言。

看完蔡烈超工作室的新空間,你最喜歡哪一個設計細節呢?歡迎分享你的想法,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文 | Christa Yang   攝影 | 隋思聰

造型 | 吳量  編輯 | 徐懿

視頻 | Nice Good Idea

導演 | 南瓜   視頻攝影 | 學叔

助理 | 陳忻蔚

本文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轉載、投稿方式。

首發|仲松新空間,在1000m²裡模糊了藝術與設計

博主李白鹿:在成都近郊造一座“老虎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