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情緒為什麼會導致疾病?下面這幾段是節選自《靈樞·本神》的,講的是情志之間在病理上的有機聯繫。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死於春……死於秋……死於夏……死於季夏。”這裡講了心、脾、肝、肺、腎五臟的死,對於這個“死”我們應該靈活理解,不是到那會兒就死,而是說在這個時候是處於未知的狀態。作為讀者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下面為大傢俱體介紹。
在理解這幾段話的時候要注意,正常的情志變化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不可能沒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但過度以後就是一種病態,所以請大家注意這裡講心時沒有過多去說,只是說“心怵惕思慮則傷神”,怵惕思慮就是過度的思慮,正常人不會老是憂心忡忡的,經常看到有些人得了病根本不去多想,反正已經在治療了,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這時候病反而比較好恢復。
而臨床上有些患者,吃飯、睡覺都在想著自己的病,弄得心神不安,最後吃了藥也不一定見效。
為什麼呢?這裡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個人始終處在一個過度緊張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對他來說是一種煎熬,一種不良刺激。包括後面講到的幾髒都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脾憂愁而不解”“肝悲哀動中”“肺喜樂無極”“腎盛怒而不止”,這些都說明了當持續處於一種不佳精神狀態時,其發病的概率就比較高了,所以在《道生》篇時就講過“恬惔虛無,真氣從之”。
其實也並不是要求什麼事都不想,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緒變化如果都沒有了,那也就不是人了,關鍵是不能過度,過度就會出現相應的疾病。
下面所談到的具體病證,應該是在體上所表現出來的。憂愁本來應該是傷肺的,肺傷不解,肺為金, 脾為土,金氣的損傷造成子盜母氣,過度的憂愁會出現“傷則悶亂,四肢不舉, 毛悴色夭”,這裡有個母子相通的關係,這是李中梓的觀點。臨床上反過來也可以看到,如果患者長期處於一種憂愁不解的狀態,不僅肺氣受傷,同時脾氣也會受傷。所以中醫治療這類肺部疾病,尤其是肺氣不足的虛勞病時,並非單純去治肺,而是常用培土生金的辦法,使得脾胃健運,金氣得到滋養。
這裡講到肝時,用的是金克木的關係:“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悲哀本來是肺的情志,大家可能都會有感覺,人難受的時候一哭就相對舒服些,但這人要是老哭的話,肺氣就會處在一種過分通達的狀態,反過來就會損傷肝氣,所以人生氣或者難受的時候哭一場就行了,老哭的話肯定不行,因為這裡面是金木相剋的關係。在講到肺的情志變化時,用到了火克金的關係;而講到腎的時候,也用到了母子相通的關係。
本來怒歸屬於肝,這裡說“盛怒不止則傷志”“腎藏志”,這種盛怒不止首先對肝造成損傷,同時由於肝腎同源,乙癸同源,肝氣過盛必然損傷肝血,肝是藏血的,腎是藏精的,精血之間是相互化生的關係,長期肝的陰血不足必然造成腎精不足。
這裡五臟和情志的相互關係,有的用五行相剋關係,有的用母子相通關係。這裡主要講了情志變化和它相應的本髒及相關臟腑之間的關係,如講脾的時候是“四肢不舉”,講肝時是“兩脅骨不舉”,講肺時是“皮革焦”,講腎時是“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但同時還有一句話叫“毛悴色夭”。我們之前講到心和肺, 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血脈上升於面,皮毛就是肺的狀態。這裡都提到了“毛悴色夭”,意思是如果病到一定程度,影響到了氣血的輸送,那麼就會出現危證;後面緊接著分別講到了死於哪個時間段,這個就要求我們在看病的時候,必須看患者有神還是沒神,分辨患者是否處在重病的狀態。
前兩天,我接診了一個鼻咽癌放療後的患者,這個患者沒做手術。他一進診室,當我看到他的面色時,心裡就咯噔一下。他的面色非常晦暗,沒有一點生機,這時大夫一定要非常小心,切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再綜合他的脈象及整體狀態進一步診治。
如果在臨床時間比較長了以後,有的人一看,精、氣、神一點都沒傷,這種情況就比較好治;如果來了個患者,大夫第一眼就覺得這個患者“毛悴色夭”,氣色很差,沒有神, 這種神不單指眼神。
當然,如果已經是眼神呆滯那就更麻煩了,如果患者整個氣色含而不露時,就要特別注意了,這就是所說的“毛悴色夭”。
所以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首先了解人本身的精神情志,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過度的精神情志對 相關臟腑的損傷。
這段文字的講述沒有前面講的五臟和五志之間的對應關係那麼具體明確。我覺得讀古人書時,一定要注意常與變,而不是像數學公式一樣,一成不變。
心、肝、脾、肺、腎與喜、怒、憂、思、悲、恐,這是五臟和五志之間正常的生理對應關係,由於五臟之間有相互生克關係,這幾段文字有的地方用的是相剋關係, 有的地方用的是相生關係,況且每個人的體質也不一樣,當出現這些不同關係時,要注意去分析並加以辨別。因為臨床是多變的,中醫看病是要綜合去判斷患 者的狀態,看病時望、聞、問、切四診一樣都不可缺少。比如對於疾病的起因,在問診時,有的人是因為生氣過度,大怒確實容易出現怒傷肝,但有的人並不一定反映出來怒傷肝的症狀。所以讀這段文字時,既要了解五臟之間正常的情志關係,也要了解當五志過極時,可能在它相反或相關的臟腑上會出現的一些反應。王冰在解釋這種五臟關係的時候,把五臟叫“五神髒”,就是強調五志和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繫。
這裡要提一下中醫治療癌症的問題。很多醫生說,治癌症得解毒,具體做法是今天得吃虻蟲,明天得吃水蛭,後天要吃白花蛇舌草,天天講“以毒攻毒”, 我覺得這個觀點是片面的。
到現在為止,我不敢說我能治癒癌症,但我處理癌症患者時,會從中醫的辨證角度出發去幫助患者解決痛苦。至於說能不能徹底地把癌症治好,我覺得如果對某個疾病整個辨證論治的規律還沒有一個完整認識的話,是沒有辦法去把疾病治好的。
中醫治療癌症,現在還處在草頭醫的階段,還停留在拿這個藥來試試、拿那個藥來試試的這麼一個狀態。現在發現,癌症哪兒都有,但就心臟沒有癌症,我認為可能是因為心臟總是在活動的緣故吧?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讓自身的氣血循環處在一種運行的狀態,才不會出現癌症。
此外,中醫特別強調七情對人的影響,那些在小白鼠身上培養出來的癌細胞跟人體形成的癌細胞絕對不是一碼事。
有些同志可能會說,中醫的七情也可以在小白鼠身上實施啊,比方說天天去惹耗子,讓它生氣。這種其實還是很片面,中醫很多理論是我們祖先對人類基本情況做了非常深入而充分的瞭解和分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現在關鍵問題是我們如何把這些東西繼承下來,然後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目前還沒有解決的疾病進行辨證論治,然後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地去認識新的疾病。
在藏象學說這部分,李中梓從那麼多條文裡選擇這些內容,是煞費苦心的。他在第一段裡著重講了五臟在人體內各司其職,各自有什麼樣的功能,如“肝為將軍之官”“心為君主之官”“肺為相傅之官”。
在第二段裡,講了臟腑和外在體表之間有什麼樣的有機聯繫。在第三段裡講的是臟腑相合的關係,髒和腑之間有什麼有機聯繫。
第四、第五段集中講了藏象與自然界有什麼樣的有機聯繫,到第六段則講了臟腑和情志之間的聯繫。大家可以看到,這裡所展示的藏象內容,和 《中醫基礎理論》裡講的截然不同。
有的《中醫基礎理論》老師說給學生講的都是乾貨,我覺得那些乾貨其實就是幾根莖,因為周圍其他東西都看不到了,這幾根莖拿到臨床上如果能對上號還差不多,對不上號就沒戲了。李中梓在選擇藏象內容時獨具匠心,不愧是中醫大家,薛生白是註解過《內經》的,連他都覺得這本書非常可貴。
好書推薦
《<內經知要> 二十七講 領你輕鬆步入中醫之門》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內容介紹
《<內經知要>二十七講 領你輕鬆步入中醫之門》主要根據1999年樊正倫先生在北京醫科大學為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醫科大學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對《內經知要》所做的妙語連珠、博古通今的講解錄音,並結合編者多年來跟師樊先生學習所得整理而成。內容包括《內經知要》8篇的全文講解和提問答疑。樊先生在對《內經知要》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闡述的同時,還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道理、臨床驗案等詮釋了《黃帝內經》的主要思想,深入淺出地傳授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及基本方法,使深奧的中醫道理變得有趣而且通俗易懂,讓廣大讀者深切感受和領悟中醫學的獨特魅力及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容易理解中醫、學習中醫,更好地學習《黃帝內經》。
本書比較系統地反映出樊正倫先生研究《內經》的主要方法、成果和學術觀點,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樊先生的授課思路及語言風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視為反映樊先生獨特學術思想的專著。適合中醫院校師生、中醫愛好者、中醫初學者、中醫及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者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