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煥發文化遺產的時代活力

博物館裡的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維繫著民族精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國際博物館日”相關活動還在開展,本報特推出推進文物保護利用的整版策劃,聚焦文物保護利用的積極成效,展現博物館在創造連鎖效應、促進積極變革、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美好生活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呈現文物“活”起來的多樣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一系列加強文物保護利用、促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政策文件。文化和旅遊部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國家文物局也相繼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推進文物保護利用,服務經濟建設大局,並融入百姓生活。各地文化和旅遊系統積極作為,在保護好“國寶”的同時,致力於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成為增自信、潤民心、聚合力、促發展的寶貴資源。

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近年來,文物保護力度得到不斷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與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今年初,全國文物局長會議召開,國家文物局2023年將籌備啟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計劃用3年到4年的時間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佈、特徵、保存現狀、環境狀況等情況,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總目錄,為系統廓清我國文物資源家底、準確判斷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提供依據。

各地文旅系統也多措並舉,推進文物保護利用。黑龍江按照“發掘好、保護好、研究好、展示好”的思路,以系統性保護為首要任務,大力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印發《全省文物事業發展五年規劃》《讓文物“活”起來實施方案》和《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意見》,並開展全省文物普查、認定省級文保單位、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市縣級文保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等工作。山西近年來不斷擦亮雲岡石窟、平遙古城等世界文化遺產名片,同時加大對各級別文物的保護力度,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穩步邁上新臺階。比如平遙古城牆修繕採用了延續近千年的傳統工藝“楨幹築牆法”,設計施工時,對夯土原料、加工工藝等要求很高,提高了城牆的防水性能,儘可能保持古城牆的原始風貌,延續文化遺產的生命。

足夠的經費支持是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開展的重要保障。近日,財政部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達2023年國家文物保護資金預算。資金預算總額達63.8億元,其中提前下達58億元,此次下達的5.78億元,用於文物維修保護、文物安防、考古、可移動文物保護等所需支出。山東省投入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1.32億元,實施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劉公島黃島炮臺等一大批文物的修繕,並投入近3000萬元完成了57個革命舊址搶險加固項目。

文旅融合

讓文物“活”起來

5月4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關於開展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的通知》。其中規定,對於由各級文化和旅遊、文物部門管理使用的不可移動文物,要主動謀劃納入文物主題遊徑,逐步做到“應開盡開”。

近日,四川省文旅場館研學聯盟成立大會在四川省圖書館召開。該研學聯盟聯合四川博物院、四川科技館、成都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三蘇祠博物館等9家公共文化機構,促進四川文化旅遊市場可持續發展。三蘇祠位於四川省眉山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三蘇祠修繕後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眉山市將其融入旅遊路線,開展了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及研學課程,詮釋三蘇的精神氣質、當代價值,傳播三蘇文化。“我們充分挖掘三蘇的思想文化資源及其當代價值,以講學論道、重溫古典等方式,向公眾講述東坡文化。開放至今,已累計舉辦各類活動近300場次,受益群眾和遊客近3萬人次。”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表示,將持續深入開展三蘇文化研究,做好三蘇文化的時代表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與大眾生活產生更強共鳴。

“西安達人文博定向賽6小時賽出300餘萬瀏覽量……”近日,由陝西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新城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西安市內各博物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等承辦的“讓文物活起來”2023西安達人文博定向賽,吸引了很多公眾參與。當天,來自微博、抖音等平臺的12位“網紅”達人以“定向”模式串聯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遺址公園、西安博物院等14個文博點,沉浸式感受西安文博魅力。達人圍繞文物藏品、歷史名人、詩詞典故、旅遊資源等開啟趣味性定向打卡活動,在小紅書、抖音、微博、百度等平臺對體驗感受、線路特點進行宣傳,短短的6個小時,總瀏覽量達328萬。

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紅色故事

在山東臨沂沂南縣常山莊村,沉浸式情景劇《識字班》《民兵連》《戰地醫院》等每天在村莊古院落裡上演。沂南縣充分利用革命舊址,創新打造多部突破觀演界限的沉浸式紅嫂故事小院演出,使遊客成為故事見證者、參與者,也提升了相關革命文物的影響力、感染力。

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紅色展館則是學習傳承黨的光輝歷史的鮮活載體。四川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利用多種方式,創新播撒“紅色種子”。“為更好地服務遊客,針對前來教育基地的不同群體,我們組織人員先後撰寫了學生、軍人、黨政、遊客四個版本的講解詞,力求貼合受眾實際,更好達到接受精神洗禮的目的。”該紀念館宣傳教育科負責人李亮說。

延安革命紀念館自1950年成立以來,實現了館藏文物由建館之初的千餘件到現在3.6萬餘件的飛躍,陳展內容不斷豐富,展出形式日益多樣。“作為革命聖地延安的一名講解員,我們要用心用情用力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好弘揚好延安精神,當好歷史映照現實的橋樑、觀眾與文物對話的紐帶,讓更多人到延安來,感受延安的巨大魅力,從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延安革命紀念館講解員白婷說。

黑龍江省高度重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和革命文化傳承發展,依託豐富的東北抗聯文物資源,傾力打造“雲遊”黑龍江省東北抗聯遺址展播等,讓觀眾“雲”探革命遺址。東北烈士紀念館推進革命歷史、英雄故事數字化建設,打造沉浸式體驗展廳,全景式立體直觀還原了冰趟子戰鬥、艱苦西征、八女投江等場景。

為提升紅色資源文物的保護利用,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持續夯實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基礎,立足資源優勢,注重紅色資源文物的發掘和保護。啟動東北抗聯遺址考古調查,創新革命文物研究新模式。系統開展紅石砬子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2600處抗聯遺址,出土抗聯文物600餘件,進一步證實吉林省東北抗聯創建的歷史地位。同時,吉林通過開展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紅色宣講下基層等系列活動,組織紅色宣講深入活動現場、走進校園企業、走進百姓當中,幾年來,累計組織開展紅色景區景點各類宣講活動近千場,參與人員數十萬人次,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統稿:李佳霖、秦毅;參與採寫:孫叢叢、秦毅、王雪娟、費菲、張建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