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發熱的診療思路(附語音)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七百二十三。(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病熱脈靜;洩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黃帝內經·玉機真藏論》

(接前文)我們再來看看古代醫家的註解,《素問直解·卷二》裡面註解∶“病脈相反,亦謂之逆。病熱則血氣不和,今病熱而脈靜,下洩則土氣內虛,今洩而脈大;脫血,則陰津下洩,今脫血而脈實,病在中,則正氣虛,今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則邪氣實。今病在外,脈不實堅,此病脈相反,皆逆四時,故皆難治”。這個就是《素問直解》裡邊的註解,他註解的也非常好。什麼意思呢?就是病和脈相反。正常來講,我們的脈象能反映出病的情況,但是有的特殊情況下脈象反映不出來病的真實情況,它給你造成一種假象。(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時候我們的治療方法要舍脈從證,就是捨棄脈象,看他的證。有的時候脈象能反映出真實情況,有的是反應不出來,有的是症狀反映的不對,脈象對,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根據經驗來詳細辨別他的具體情況。


病熱這種情況應該是氣血不和,這時候是脈是應該洪大的,反而是脈靜。我們知道治熱病,古代的熱病一般都指的是外感病,就是像現在的這些感冒發燒這些都是叫熱病,《黃帝內經》裡邊講“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大多數都是感了寒邪。很多人說那還有風熱,還有暑熱,都容易發熱。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來看,風熱還是暑溼暑熱,這種情況叫虛火。它是屬於真陽不足。這個人真陽一旦足了之後虛火就沒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分清楚《黃帝內經》裡邊的思路比現代的風熱、暑溼這種提法那都是屬於金元之後。金元之後的溫病學派逐漸興起之後所創立的說法,在此之前不是這樣,都叫六經辨證,直接叫太陽病、陽明病或少陽病。直接按照張仲景的思路來操作,《黃帝內經》就更上古了,比《傷寒論》時代更早,《傷寒論》我們都知道是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比張仲景的時代還要早一些。


這裡邊所講的傷寒大多數都是真陽元氣被寒邪所傷的疾病。有沒有就是類似於熱病呢?當然有了,比如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裡邊用了石膏,都是清肺中之熱,宣肺中之熱的,在這裡咱就不詳細展開了,要是真展開的話那就太多了。(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來看,無論是銀翹散也好,桑菊飲也好,還是用了後世醫家的這些方法,比如吳又可《瘟疫論》裡邊說達原飲等等的這些治療疫病的方劑,其實都是一個目的,讓病邪外達,讓正氣恢復。正氣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黃帝內經》的講的所謂的陽氣的內容。


所以在不同時代,經典描述的詞彙不同,也就是我們的名詞術語表達起來不同,所以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就覺得《黃帝內經》講都是“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我們全都用扶陽的藥方,全都用附子、乾薑、麻黃、細辛,就這些藥。那行不行呢?對於風寒型的確實可以,但是你真正對於風熱的可能就不太合適,這時候怎麼辦呢?我們就需要進行加減化裁,一定要按照張仲景的說法∶“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你一定要隨證治之,不能說是託大,不能根據自己學了點《內經》,學點《傷寒論》,還沒讀幾本書就開始開藥方,又是葛根湯,又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的。這個人如果是肺裡邊有熱,你給他開小青龍湯這不更加嚴重嗎?所以就是一定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進行辨證施治,千萬不能生搬硬套。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好辨證論治這個非常好的手段。其實辨證論治某種意義上就是尊重客觀事實,要進行調研,調研完了之後要尊重客觀事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中醫學裡邊的一個最重要的就是辨證論治這個思路咱們不能丟,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靈活運用。


我們之前講過《素問直解》的作者叫高世拭,高世拭是清代的醫學家,他是錢塘人,錢塘就是現在的浙江杭州,我們知道浙江杭州確實出了很多高手,他師從於張志聰,張志聰我們就非常熟悉了,張志聰集註了《傷寒論》,同時也集註了《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都是他集註的,是個大醫學家。張志聰還編了一本書叫做《本草崇原》,這本書非常有意思,他把每一味藥的源頭重新羅列分析,他在這些見解跟現行的教材有些地方不太一樣,但是非常的有源頭,這就是《本草崇原》。《本草崇源》我們以後有時間了再跟大家分享,他最重要註解的一本書叫做《素問直解》。


同時他還幫助張志聰註解《傷寒論集註》,所以高世拭對於《傷寒論》,對於《內經》非常熟,他還注了一本書叫做《金匱集註》,這本書沒有流傳,現在我們看不著。(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但是你從此就知道,高世拭對於《內經》也好,《傷寒論》也好,《金匱要略》也好,對於這些經典非常熟,所以他的註解非常值得我們參考。我們剛才講了第一個相反就是病熱而脈靜,就是講到這第一點。(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七百二十三。(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推薦閱讀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門診預約及講座邀請方式

↓ ↓ ↓

預約方式:點此處詳細瞭解

Scroll to Top